劉 麗
(綏中縣水利事務服務中心,遼寧 綏中 125200)
由于特殊的氣候環境和自然地理條件,長期的開發利用以及眾多的人口,尤其是大規模頻繁的生產建設活動和工業化、城鎮化、現代化的快速發展,植被和地表長期受到擾動,土壤侵蝕一直是制約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因素。結合調查資料,遼寧省現有土壤侵蝕區45935.60km2,其中水力、風力侵蝕為43988.42km2和1947.18km2,所占比例為95.76%和4.24%,中度及以上侵蝕區占48.26%,水土流失現狀如圖1所示。

圖1 遼寧省水土流失現狀
考慮到區域經濟發展的總體態勢和重要轉型期,結合實際情況提出新的發展要求,具體如下:
1)農村發展提出的要求。當前,遼寧省土地資源主要存在質量偏低、耕地數量不足等問題,而水土流失是導致這種現象的關鍵因素。每年因水土流失毀掉耕地4133.32hm2,其中危害最重的就是坡耕地水土流失,坡耕地水土流失防治的需求在山丘地區具有普遍性,故搞好水土保持綜合治理是解決以上問題的有效途徑[1]。改善生態環境提出的要求。遼西北地區林草覆蓋率低、風沙大、降雨少,頻繁發生各種自然災害;遼東山區土壤抗侵蝕能力差、土層薄、山高坡陡,泥石流、山洪等災前的潛在危險長期存在;近些年來,各地經濟建設進入快速增長期,引發了許多諸如蠶場沙化、采礦業環境污染等生態安全問題[2-3]。水土保持是構建生態安全戰略格局必不可缺的戰略措施,水土保持的參與和支撐是青山、碧水等重大生態工程的重要基礎。
2)防治洪澇災害提出的要求。遼寧省境內河流眾多,頻繁發生洪澇災害,嚴重威脅著經濟發展和廣大群眾安全,土壤侵蝕是造成洪澇災害多發的重要因素。因此,必須兼顧溝道、河流、岸坡治理以及上游水土保持,才能有效防治洪澇災害,從根本上解決下游水患問題[4]。
3)改善人居環境提出的要求。近年來,城市化的快速發展加重了人居環境改善的任務。人居環境建設和城市功能擴張始終伴隨著水土資源的保護、開發、利用而興旺繁衍,因此具有更好的水保要求。
水土保持區劃是科學設計全域水土流失防治布局的根本依據,區劃采取四級分區體系,其中一級區為總體格局區,反映水土資源保護、開發和合理利用的總體格局。二級區為協調區,反映跨省區、跨流域的區域性重大規劃重點、目標和任務。三級區是省級基本格局區和國家基本功能區,既可用于流域及國家層面水土資源優化配置及防治模式,作為國家重點項目布局與規劃的基礎,還能用于全省水土保持戰略部署,形成開發、利用、保護水土資源的基本格局。四級區為典型防治區和基本功能區,反映了水土流失的防治途徑與技術體系,為省級重點項目布局和防治規劃提供依據。根據以上原則及其反映的內容,遼寧省共劃分12個四級區、7個三級區、4個二級區、2個一級區,如表1所示。

表1 遼寧省水土保持區劃
根據遼寧省水土流失現狀和主體功能區規劃,綜合考慮規劃目標、水保功能提高和維護要求提出總體防止方略,從而形成“三帶四片”的綜合防治戰略,即太子河、遼河、大凌河生態走廊以及遼東半島丘陵區、遼東山區丘陵區、遼北漫川漫崗區、遼西低山丘陵區總體防治格局。針對水土流失重點治理區和重點預防區的預期目標、防治需求、水土流失現狀,明確防治對策,通過強化監管、完善制度政策、科學宣傳、加強監測和科研,多措并舉推動水土流失取得新成效[6]。
1)微觀治理與宏觀布局相融合。截止目前,遼寧省尚有4.59萬km2水土流失區,投資標準按40萬元/km2,則全部需要投資183.6億元,并且人為引起的新的水土流失遠不止該投資需求。因此,要解決資金投入與治理需求的問題,應結合規劃目標堅持微觀治理與宏觀布局相融合,以重點防治區域大流域規劃帶動小流域治理、以小流域治理帶動周邊生態自我修復,突出主攻方向和小流域治理布局,發揮兩個帶動作用打造全省治理架構。此外,發揮財政資金的杠桿作用集中資金解決關系全局性、緊迫性的矛盾,引導和鼓勵社會資本參與形成全員投入水土保持的新格局。
2)加強水土流失動態監測。水土流失動態監測對于水土保持措施科學布設、生態保護和水土流失治理決策布設等意義重大。目前,遼寧省已建成監測點20余個,基本形成動態監測骨架和監測網絡。在現有監測能力進一步完善和提高的情況下,還要完善和延伸重點防治區域監測網絡,建設自動觀測站點,對小流域及各類型坡度污染物及水土流失等進行定量觀測,為全省水土流失監測公報、土壤侵蝕模型建立等提供數據和參考,為水土流失治理及土壤侵蝕調查提供資料[7]。此外,還要保證監測活動的系統性、實用性及監測資料的準確性和完整性。
3)加強技術推廣、政策研究和科學探索。一直以來,受風水兩相侵蝕和人類農牧活動干擾,致使遼寧省特殊侵蝕區(風水侵蝕交錯區)水土流失嚴重,生態功能退化。然而,有關研究比較滯后,缺少行之有效的防治模式和技術路線,水保效益分析缺少定量分析攔沙減沙、蓄水保土等計算模型。綜合治理坡耕地實踐工程,針對不同類型的田坎采取哪種植物措施,能夠保證工程效益的長久發揮仍需不斷探索;遼東山區具有適宜的林草植被生長環境,但長期的種參、養蠶等引起嚴重土壤侵蝕,如何從政策層面、技術層面采取產業替代措施和實施有效治理保護仍不清除。因此,以上問題尚需深入研究,搞好技術推廣以及政策研究等工作[8-9]。
根據區域布局、總體方略和主體功能區規劃,復核劃分1個省級重點預防區和3個重點治理區,重點預防區涉及8個區縣,覆蓋范圍14806km2,重點治理區涉及43個區縣,覆蓋范圍36295km2,分區防治對策如下:
1)遼東山地丘陵重點預防區。該區防治對策:通過改善水質、保護水源地和維護生態環境等,為下游提供優質而充足的水源,此外要保護土地資源和防治山地災害,為提升土地生產力和促進農村經濟發展提供保障。該區防治途徑為:有效遏制陡坡栽參和過度砍伐,從根本上控制林林草植被人為破壞,科學保護森林資源;實施坡耕地治理、生態修復、封山育林等措施,杜絕輪荒輪種、陡坡開荒行為,加快自然植被恢復;推進中低產田的升級改造,減少化肥施用及面源污染,考慮實際情況適當增大農肥的施用;突出小溝道及侵蝕溝的治理,進一步提升河流防洪能力,有效保護生態環境;積極開展清潔型小流域建設,加強農村環境保護[10]。
2)遼西低山丘陵重點治理區。該區防治對策:以小流域為基本單元綜合利用植物與工程措施,以造樹種草為手段加大荒山緩坡綠化整治,逐步恢復林草植被。該區防治途徑為:通過興建小型農田水利工程以及坡耕地治理改造,注重高效節水灌溉等,進一步擴大旱澇保守面積;溝、坡兼顧做好小河道和侵蝕溝整治,通過優化農業生產結構,發展以蘋果、梨、大棗、山杏為主要品種的果樹生產,建設人工草場,發展畜牧業[11]。
3)遼中南低山丘陵重點治理區。該區防治對策:以植被的恢復與建設為主要治理方向,通過實施以小流域為單元的生態治理更好地保護水土資源,從根本上防止山地災害的出現。該區防治途徑為:加快推進疏林地與坡耕地的改造、水保林的營造和種植業結構的優化調整,促進果樹生產及設施農業發展,突出高標準農田建設的重要作用;抓好坡面和溝道的綜合整治,建設小水源和節水灌溉工程,有效提升用水效率;突出生態保護,打造城市宜居環境;切實提升工程建管水平,注重水保工程生態功能的修復。
4)遼北漫川漫崗重點治理區。該區防治對策:該區為省重點糧食產區和典型黑土區,以農田保護為重點,通過實施有效的措施保障糧食安全和黑土地的高效利用。平川及漫川漫崗產糧區做好水庫、河流、溝道岸邊防護,重點抓好中小河道整治,提升區域整體防洪能力,全面治理坡耕地,推進穩產高產基本農田及其防護林網建設;山丘區要推進產業結構調整,加大植樹種草力度,加快植被恢復,促進經濟林果的發展。
水土流失不僅會破壞寶貴的水土資源、加劇自然災害的發生以及生態環境的惡化,而且給防洪、生態、飲水和糧食安全構成嚴重威脅,逐漸成為制約區域經濟、社會、資源與環境協調發展的重要因素。因此,文章全面分析了遼寧省水土流失現狀,結合主體功能區劃、水土保持區劃和水土資源利用要求,提出水土保持的總體部署、任務目標和對策措施,可為提升生態經濟效益、加快生態文明建設和維持生態系統平衡等提供一定借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