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文智,臧振濤
(1.臺州市黃巖區水利局,浙江 臺州 318020;2.杭州水利水電勘測設計院有限公司,杭州 310006)
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全面推行河長制的意見》(廳字[2016]42號)、省美麗浙江建設領導小組“五水共治”河長辦《關于印發浙江省“五水共治”(河長制)碧水行動實施方案的通知》(浙治水辦發[2018]31號)、《浙江省水域保護辦法》(省政府令375號)均提出要定期開展重要河湖健康評估。同時《關于全面推進河(湖)長制提檔升級工作的通知》(浙治水辦發[2020]1號)明確要求將河湖健康評價納入河湖長制履職考核內容,建立河(湖)長履職積分與河湖健康評價相結合的考核指標。因此,河湖健康評價將是今后區域、流域、水域管理成效的重要評估工具,也是檢驗河長制湖長制“有名”、“有實”的重要手段。而河湖健康評價是河湖管理的重要內容,評價結果既是河湖長制履職成效的最直接體現,又可為河湖治理提供策略和方向。
目前浙江一些地區已經逐漸開展有關河湖健康評價工作,文章以臺州黃巖區西江為例,通過采用層次分析法,并結合《浙江省河湖健康及水生態健康評價指南(試行)》(以下簡稱“評價指南”)相關要求,構建一套科學實用的西江生態健康評價系統和方法,對西江進行生態健康評價,并結合評價成果,提出相關的建議,為西江及類似河湖推進河湖生態保護、管理提供借鑒。
西江位于浙江省臺州市黃巖區,因位于黃巖城西而得名,流域面積197.5km2,為黃巖母親河—永寧江的最大支流。河道起點為臺州市黃巖區永豐河(山前),止于臺州市黃巖區永寧江(西江閘),出口建有西江閘。河道全長約4.95km。西江作為永寧江最大支流,是黃巖西江平原的排澇、灌溉、生態補水主通道,流經西城街道橫河村、匯江村、羽山村、雅林村、下埭頭村、西洋鄭村、東路村、五洞橋村等8個村莊。西江上游主要來水包括秀嶺水庫、佛嶺水庫的下泄水體。
依據《評價指南》,西江位于黃巖區內,全長約4.95km,屬于城市平原性河流,其水文特征、河床及河濱帶形態幾乎一致,水質情況亦無明顯差別,因此按照指南要求西江只設置1個評價河段。
近年來,生態健康研究已是國際生態環境領域的新熱點,由此提出了一系列的評價系統和評價方法[1-2]。文章章在構建指標體系時,主要是結合國內外對相關流域、河湖的評價方法、西江實際情況以及《評價指南》相關要求,具體分為3層:第一層為目標層,即西江生態健康;第二層為準則層,包括水生態質量、社會服務功能、河湖管理水平;第三層為指標層,主要包括基本生態流量滿足程度、水質優劣程度、河道縱向連通性等12項指標。

表1 西江生態健康指標體系
權重是用于反映評價指標對西江生態環境健康的影響程度,為了避免主觀性、片面性,本次采用層次分析法,并結合專家評分法進行評價、分析,相關指標權重參照《評價指南》確定,結果見表2[3]。

表2 西江生態健康指標權重構成
在進行西江生態健康評價時,采用如下公示進行計算:
(1)
式中:E為生態健康評價得分值;Fi為第i個指標的評分值;Wi為第i個指標的權重值;n為指標數目。滿分為100分,并將結果劃分為:非常健康、健康、亞健康、不健康、病態等5個人區間,相關賦值區間見表3。

表3 水生態健康評價標準
通過現場查看、問卷調查、測量及理論計算分析等方法,對評價體系中的指標層進行賦分,如表4所示。
結合層次分析法、模糊綜合評價模型,結合表4中有關西江生態健康評價結果并結合式1,計算準則層分值,并根據表3中水生態健康評價標準進行評價,評價結果見表5。

表4 西江生態健康評價成果

表5 準則層指標評分計算成果
根據準則層各指標評分,利用式1計算西江生態健康評價得分為78.36,結合表2可知,西江屬于健康河湖。
根據評價成果可知:西江生態健康整體評價等級為健康,且除水生態質量為等級為健康外,社會服務功能、河湖管理水平為皆為非常健康,由此表明西江水系完整、開放連通程度較高,自然岸線比例較高,水體污染程度低;漁業資源較為豐富,物種瀕危程度低;河湖開發強度在可接受程度,功能較完整;河湖管理較規范,無涉河違法違章行為。但從指標層各項指標評價成果發現,西江生態緩沖帶、大型底無脊椎動物群落略低于期望值。
根據西江特點,從水生態質量、社會服務功能、河湖管理水平等3個準則層,考慮整個西江的生態環境健康,并將上述指標進一步細化形成12項指標層,最終建立了西江生態健康評價指標體系,運用層次分析法形成各指標的權重,計算出生態健康評價得分。依據得分將西江生態健康狀況分為5級:非常健康、健康、亞健康、不健康、病態。結果表明:西江生態健康等級為健康。
根據西江生態健康評價結果,對西江生態保護可持續發展提出如下建議:1)加強西江水質監測,對敏感水域、邊界斷面增設自動監控監測站點,實行動態監控,為開展河湖管護提供有力的信息支撐。實施河湖岸線清理整治,提高河湖水環境質量。2)在現有河道管理基礎上,建立水質信息、水量變化、漁業資源、生物多樣性等評價體系,建立綜合研判機制。根據大數據分析降雨、水質、水量、流速等因素,建立科學調度方案,提升河道管理決策能力,切實提高河道管理成效。3)河湖管理是水利部門的一項長期的任務,盡快完善河湖分級管理、分級保護的責任制度,形成由政府領導、主管部門牽頭、相關部門負責的工作機制。進一步加強部門合作,積極探索多部門協作共推機制。重點加強水利局與交通運輸局、公安局、國土資源局等部門的合作,充分發揮各相關部門行政監管效力,形成涉河行為的監管和打擊合力。4)不斷加強依法治水和科學管水水平,多渠道、多途徑地向社會廣泛宣傳,增強群眾保護河湖的自覺性,引導人們自覺調整生產、生活方式,以河為伴,以河為友。同時要充分發揮新聞媒體、社會輿論和廣大人民群眾的監督作用,通過曝光、舉報等形式,為加強河湖管理和打擊違法違規水事行為創造有利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