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鵬 王 健 劉 澤 牟安琪 王 民
(1. 北京師范大學 地理科學學部, 北京 100875; 2. 北京市房山區房山第五中學, 北京 102400)
初中地理學科能力的構建以初中地理課程標準為基礎,以布魯姆教育目標的類別劃分為參考,從初中生地理學科能力活動類型和地理學科核心知識主題兩個角度出發,進行構建,[1]如表1所示。

表1 初中地理學科能力框架
對于地理學科核心素養的編碼以王民教授團隊關于核心素養的研究為參考,如表2所示。

表2 核心素養具體表現
基于初中地理學科能力及學科核心素養表現,筆者從一級主題、二級主題、核心概念、學習表現指標、核心素養等方面進行試卷編碼,并進行數據統計。
此次測試樣本是北京市房山區初二年級參加地理學考的全體學生,測試樣本總量為5650個,筆者借助SPSS軟件中的箱線圖功能,分別計算出它的上邊緣、上四分位數、中位數、下四分位數、下邊緣以及異常值,并對異常值進行處理。異常值共計241個,占比約為4.27%,去除異常值后,有效樣本為5409個,占比約為95.73%。
本次測試的數據分析借助IRT理論(Item Response Theory)中的Rasch模型,來探討試題難度以及學生能力,用Winsteps軟件單維Rasch模型并結合其他統計方式進行數據處理。
(1)測查內容
①知識主題及核心概念分布情況
本輪測試的內容覆蓋2個一級知識主題,3個二級知識主題,13個核心概念。認識國家、經濟發展、環境與發展等核心概念考查出現次數分別列一、二、三位,如表3所示。

表3 知識主題及核心概念分布頻次表
②學科能力覆蓋情況
本次A學習理解、B實踐應用、C遷移創新三個能力層級覆蓋相對較為全面;B1分析解釋考查次數最多,A3歸納概括和A1識別描述考查次數分列二、三位,整體考查難度相對較低,較側重學習理解的考查;C1探究沒有考查,可以適當增加C1層級的考查內容,詳情如圖1所示。

圖1 學科能力覆蓋情況
③核心素養覆蓋情況
本次考查對于核心素養的覆蓋較為完整,四大核心素養涉及較全,但四大核心素養考查頻次并不完全接近:其中,區域認知考查19次,占比51.4%;人地協調觀考查9次,占比24.3%;綜合思維考查8次,占比21.6%;地理實踐力考查1次,占比2.7%。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可適當增加考查地理實踐力的題目數量。
(2)基于Rasch模型檢驗的試卷質量
①試題的信度與單維性
試題分離度為25.19,試題信度為1,可信度較高。除選擇題14題和綜合題27題(3)外,其余題目單維性相對較好,擬合度較好,詳情如圖2所示。

圖2 試題單維性
②懷特圖分析
學生的學科能力水平大致成正態分布,且學生的平均水平遠遠高于題目的平均水平,試卷整體考查難度較低,相對較為簡單,大部分學生的能力水平都在綜合題29題(4)(海參崴地區是俄羅斯__________洋沿岸最大港口城市,已建成自由經濟區加強與周邊__________等國家的經濟貿易合作緊密)和選擇題3(七次人口普查數據顯示)以上,有14道題過于簡單以至于對應學生過少。難度最大的題目為選擇題22(康格冰架發生崩解時南極洲的季節及崩解后南極洲氣溫走勢),有一小部分高水平學生與之相對應。選擇題24題(奧地利)和15題(建立大象保護區的首要目的是)難度最小,測試題目對于處在中等及中等偏下水平的學生來說覆蓋情況較好,對于平均水平以及較高水平的學生覆蓋情況需要進一步提升,具體情況如圖3所示。

圖3 試題懷特圖
位置與分布、地圖、認識國家等核心概念的得分率分別位于一、二、三位;自然環境、認識地區核心概念掌握較為一般,得分率均低于0.7。一級知識主題中,地球與地圖和區域地理掌握情況基本接近,地球與地圖掌握水平略高。二級知識主題中,地球與地圖(得分率0.824)和中國地理(得分率0.821)水平較一致;世界地理相對薄弱,得分率為0.795,與地球與地圖部分以及中國地理部分有一定差距,具體情況如表4所示。

表4 核心概念掌握情況
學生在一級能力考查中,較為基礎的能力水平表現較好,但在一級能力水平相對提高后,學生的能力表現大致下降:A學習理解能力表現最好,為0.843,但當能力水平提高后,有相對明顯的下降;B應用實踐能力表現最弱,僅為0.773;而能力水平相對較高的C遷移創新能力表現相對于B能力層級,反倒提升了一些,為0.819。學習理解能力中,識別描述(A1)與歸納概括(A3)能力表現相對較好,且相對一致,都在0.87以上,分類比較(A2)能力表現有待提高,且與識別描述(A1)和歸納概括(A3)能力表現差距較大。應用實踐能力中,分析解釋(B1)能力表現最好,應用(B2)和調查評價(B3)能力表現有待提高,且應用(B2)能力表現最差,為0.682,在A、B、C三個能力層級中表現最弱。綜合推論(C2)能力表現在C層級中表現較好,規劃(C3)能力表現與綜合推論(C2)差距較為明顯,具體情況如表5所示。

表5 學科能力表現
學生四大核心素養水平大致相當,但區域認知素養相對較弱,人地協調觀與綜合思維水平基本相近,地理實踐力相比之下水平較高。考查人地協調觀、區域認知和綜合思維的題目相對較多,整體參考的客觀性相對較好;由于考查地理實踐力的題目數量較少,僅有1道題目,學生的能力表現偶然性較高,故在此處不做過多評價。詳情如表6所示。

表6 核心素養表現
(1)增加一定難度的測試題目
如圖1試題懷特圖所示,在綜合題27題(3)與選擇題22之間,有很大一部分水平較高的學生沒有題目與之相匹配,中等水平及中上等水平的學生并沒有被很充分的題目覆蓋,故在本部分應該增加對應題目,以強化對此部分學生能力的考查,出題人可以適當對選擇題2、7、8、21進行修正,適當加大題目難度,以匹配水平較好的學生。
(2)適當增加題目難度
通過數據分析可知本次考查試題水平過于簡單,學生平均水平遠高于試題平均水平,建議可以適當減少簡單題目的數量,增加難度水平較高的題目。例如,可以適當增加C1水平的題目,對學生探究能力進行考查;還可以適當對題目進行改編,增加選擇題24(奧地利)、15(建立大象保護區的首要目的是)、11(臺灣海峽的海底有古代森林的遺跡說明)等題目的難度,以保證試題整體難度有所提升。
(3)增加地理實踐力的考查
本次試卷對地理實踐力素養的考查較少,應適當增加。地理實踐力素養的考查有助于提升學生的行動意識以及行動能力,幫助學生更好地在真實情境中體會人地關系,并增強社會責任感。地理實踐力的考查常常需要借助田野教學、研學旅行或是項目式學習完成,需要一定的實踐場所,在出題過程中,可以創設真實的考察、實驗和調查情境,輔助地理實踐力的考查。
(1)加大對后進生的關注
對比箱線圖及各部分學生成績的標準差可知:下四分位數與下限分距離較長,且標準差最大,說明此部分學生成績的集中程度較差,差距相對較大。教師在進行教學時應充分考慮學情,適當加大對此部分學生的關注。教師應充分關注每一位學生的發展,對不同能力水平的學生,要設定不同水平等級的目標,編制不同能力水平的題目,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進行適度的分層梳理、分層輔導、分層強化和分層提高。
(2)加大自然環境核心概念的教學
自然環境屬于中國地理部分,主要內容包括中國的地形與地勢、中國的氣候以及中國的河流和湖泊等。此部分內容必要且基礎,是學習中國人文要素的先決知識。據核心概念掌握情況可知,自然環境部分的得分率0.556是所有核心概念中最低的,學生此部分內容的掌握相對較為薄弱,教師應重點關注此部分教學內容:要求學生至少掌握兩張圖。以中圖版初中地理教科書為例,學生一定要掌握中圖版七年級上冊地理教科書59頁的中國地形圖和83頁中國的主要氣候類型圖,這兩張圖是自然環境學習的核心,中國河流部分的內容可通過疊加以上兩張圖進行探討。
(3)注重認識區域能力的提升
初中階段中國地理部分以掌握知識為核心,世界地理部分以提升能力為重點,對于世界地理部分的學習,重點考查學生認識區域的能力。整體上看,世界地理的得分率0.795低于中國地理和地球與地圖部分的得分率,尤其以認識地區(得分率0.578)這一核心概念的內容掌握較差;與之相呼應,區域認知素養表現水平也相對較低(得分率0.808)。認識區域部分內容于八年級下學期開展,教學時間緊張,一方面要進行新授課,另一方面要面臨學業水平考試的復習,故要求教師在平時授課時注重提高學生認識區域的能力,以更好地應對世界地理部分內容的考查。
(4)強化運用地圖分析問題的能力
在表5學科能力表現中,B2應用(得分率0.682)能力層級在所有能力層級中水平最低,B應用實踐(得分率0.772)得分率在A、B、C三個能力層級中也是最低的,學生運用地圖和其他資料分析地理事象變化、人地關系影響的能力以及提出建議和解決措施的能力較差。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增加學生的讀圖訓練頻率,提升地圖材料的閱讀及應用能力,并注重學生分析思維的培養,引導學生盡可能全面、系統地分析和認識不同的地理事象。在教學過程中,引導學生主動說出分析過程、分析方法、分析思路和分析手段,為學生創造良好的分析情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