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智杰 楚家順
(華南農業大學,廣東 廣州 510640)
環境與經濟如何實現雙促進發展,是謀求高質量發展需解決的重要命題。而在新時期我國經濟發展主導“雙碳”政策下,實現城市低碳發展是時代之需,也是未來之求。研究開發低碳技術,進行組織創新和制度創新,激發創新主體活力,建設低碳生態城市,是實現環境保護和經濟發展和諧共生的必然選擇[1]。而評價我國低碳城市水平是檢驗低碳發展成果的主要體現,目前具有代表性的評價體系有馮碧梅的湖北省低碳經濟評價體系,從自然生態系統、產業生態系統和人文生態系統三個角度進行測量[2];石龍宇自定綠色發展評價體系,評價湖北省的低碳發展水平,將指標分為六個類別,交通、碳排放、社會進步、經濟發展、人居環境以及自然環境[3]。
建設低碳城市,需要對該過程進行合理監測評價,及時反映發展成效與問題,利于低碳發展的管理,為“雙碳”的實現提供科學指導。
對低碳城市發展水平的評價需要選取適當的指標,結合現有的研究,本文按照關海玲的做法并結合可得數據選擇了15 個微觀指標[4]。具體來說,該評價指標體系由3個層次構成,即目標層、準則層和指標層。目標層反映的是城市在實行低碳發展的綜合表現,而準則層是在指標層的基礎上加以概括得出,囊括社會經濟環境、資源利用狀況和人文環境三個主題,具體見表1。

表1 低碳生態城市發展水平評價指標體系
因子分析法是應用于多變量的情況下的統計分析方法,主要運用降維的思想,從原始的變量中根據變量之間的相關關系,將一些互相依賴性強的變量歸結為一類綜合因子,以此類推,由多個原始變量經過因子分析后最終得到少數幾個公共因子,結合現實情況對公共因子進行相應的定義,再進行之后的分析,從而實現了降維的目的。一般而言,當KMO(Kaiser-Meryer-Olkin)值大于0.50,Bartlett 球體檢驗(Bartlett test of sphericity)統計值的顯著性概率P 值大于0.05、各題項的載荷系數值均大于0.5 時,認為可通過因子分析將進行合理的分組再開展下一步的分析工作[5]。
選取廣東省21 個城市作為研究樣本,利用最新可得的2018 年各城市統計年鑒數據,評價其發展水平。
首先,對樣本數據進行初步處理后,得到KMO 值為0.717,Bartlett球體檢驗統計值的顯著性水平為0.000,符合因子分析的樣本特征要求。
隨后,分析主因子。采用因子分析方法萃取主因子,具體結果見表2。根據樣本數據情況和所用變量的內在聯系,提取了三個主因子,其累積方差貢獻率為81.648%。累積方差貢獻率反映的是所提取的主因子對樣本數據的解釋程度,值越大,表示主因子可以更好的反映樣本數據的情況。

表2 總方差分解表
接著,對因子載荷進行正交旋轉的處理,考慮到變量的實際情況,選擇最大方差法進行處理,以更好地分析公共因子的現實含義。
F1 命名為經濟社會發展因子。第三產業增加值、各市地區生產總值、城市公共交通車輛標準運營數、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第三產業占GDP 的比重、電力消費量、人口密度、人均地區生產總值在第一主因子F1 上的載荷值較大,主要反映了低碳生態城市的經濟發展水平。
F2 命名為綠色環保維系因子。城市污水處理率、城市人均公園綠地面積、人均可支配收入、人均GDP、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在第二主因子上的載荷值較大,主要反映了生態環境和居民自身發展狀況。
F3 命名為工業環境影響因子。每億元GDP 工業煙塵排放量、每億元GDP 工業廢棄排放量在第三主因子上的載荷值較大,主要反映了該城市為發展經濟而排放的環境污染物,這兩項指標數值越小,說明工業發展對該地區的環境影響越小。
最后,計算因子得分。計算廣東省11 個城市的3個主因子得分,接著賦予3 個主因子不同的權重進行加權求和,得到低碳城市發展綜合得分,根據因子分析法的內容需要,選擇方差貢獻率作為權重比,據此評價城市的低碳生態發展水平。
根據綜合得分,低碳城市評價排名如下:深圳、廣州、東莞、佛山、珠海、中山、惠州、江門、汕頭、茂名、肇慶、河源、湛江、揭陽、梅州、陽江、韶關、清遠、潮州、汕尾、云浮。深圳和廣州的綜合低碳發展水平F 都大于1,分別為1.38 和1.33;其次是東莞和佛山,水平得分為0.48 和0.42,與廣深相差較大;而從惠州開始,評價得分為負值,處于負值水平的城市占比較多,說明廣東省的低碳發展需要進行一定的政策扶持,發揮中心城市拉動效應,利用低碳技術擴散,推動周邊城市的低碳綠色發展。
另外,三類因子的結果顯示,廣州、深圳、韶關、東莞、清遠、佛山的經濟社會發展因子得分高于平均水平,其中廣深最高,說明了這些地區的社會經濟均衡發展較好;在綠色環保維系因子得分中,珠海、東莞、佛山、惠州、中山、江門、肇慶、云浮、深圳、廣州、梅州、茂名地區高于平均水平,說明這些地區的綠色環保工作做得比較好;在工業環境影響因子得分中,汕頭、揭陽、佛山、深圳、汕尾、東莞、中山、珠海、茂名、潮州、惠州、江門的數據高于省內城市平均水平,說明這些地區的工業發展對該地區的環境影響相對大。
基于數據分析,作出以下低碳生態城市建設規劃建議。
工業排放污染物是環境污染的一個主要組成部分,而從廣東省城市的發展水平來看,不少城市還是依靠工業發展來拉動GDP 增長,要嚴格限制“三高企業”的進入。同時,這些地區資源利用效率低,而污染處理的成本又很高,處理成本的居高不下,導致工業商處理污染缺乏積極性,究其原因是這些工業發展的技術水平不高,而研發技術的風險成本也很高,基于此,產業發展可以進行適當的集聚,利用好區位條件,發揮集聚效應,促進研發主體,企業主體之間的交流,共享資源和技術,創造乘數效應。同時也要有相應的政策支持,比如研發出減排凈排技術可以給予企業相應的稅收優惠,增進他們研發的積極性。
低碳生態城市的構建離不開政府的監管與保護,政府應出臺相關條令規定,重視惡意排放污染物的行為,并按輕重程度給予相應的懲罰,同時市場主體也要有足夠的環境保護意識,兼顧長遠利益,環境承載能力是有限的,做好環境的前方工作是減少總環境保護成本的,利益最大化的選擇,因為環境污染過后,環境治理成本的升高也會影響整個社會經濟體的發展,因此需要加強環境管理工作的力度。
根據庫茲涅茨的觀點,在各國發展的成熟后階段,服務業的勞動力比重上升,產值也會上升,而根據2018 年的數據顯示,在廣東省只有三分之一的城市的第三產業是占當地GDP 的一半以上,因此其余城市在穩定自身基礎經濟的情況下,應該積極投資第三產業,可以利用當地的資源稟賦特點,開發當地特色產品,發展特色旅游產業,開發生態農場等循環農業,從根本上調節能源消費結構,降低碳排放量,促進低碳生態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