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杜啟達 李如密
藝術中的“用減”實質是以少勝多,以簡馭繁。鄭板橋的“冗繁削盡留清瘦”,是以減而留有余地,筆減而意高,于簡潔中見精神[1]。20 世紀30 年代,德國著名建筑師密斯·凡德羅提出了“少即是多”的設計觀點。藝術界對“減”的思想所做的探討,可以為教學理論的發展和實踐的優化提供有益的啟示。如把藝術中“用減”理念引到課堂教學中,也能收到“以減馭繁”的效果。鑒于教學領域對教學“減”的探索、研究尚未給予足夠重視,教學“減”的內涵、價值及實現路徑等一系列問題還處于被忽視或者遮蔽狀態,本文擬嘗試揭示教學中“減”的內涵,探討教學中的“減”能給教學帶來什么影響以及如何落實教學“減”的理念。
教學中的“減”是對與教學系統無關因素的刪除,對教學系統內部要素的優化、揚棄和創造,是實現教學內涵式高質量發展的一種價值理念和方法手段。它在具體教學實踐中有多種形態,主要表現為刪除、優化、留白和揚棄創新。
從日常生活層面上看,“減”是數學運算術語,一般指數學運算中的減法運算法則,泛指在原有數量中減掉一部分。將其理念引到教學領域中,主要是指通過去除、刪除與教學無關或者對教學產生不利影響的元素,以促進教學目標的實現。莊稼人種地,為了好收成,要除掉田地里的雜草,以免雜草影響莊稼的生長。教學中,教師要像農民在莊稼地里去除雜草一樣,勤于、善于去除與教學無關的或者給教學帶來不利影響的“雜草”。教學中的“雜草”主要是指與教學無關的因素及教學中的劣質元素。比如教師錯誤的教學觀念、不良的教學行為習慣、學生不端正的學習態度、不科學的學習方法等。這些妨礙教學質量提升的劣質因素需要在教學中減去。
從教學本身的角度看,教學中的“減”并不是刪減一切,而是根據教學規律、學情變化適當刪除冗余,整體上優化教學流程,以達到教學質量提升的目的。僅僅刪除、去除教學中的無關因素或劣質因素,并不能真正實現教學“減”的效果,也不能充分說明“減”的內涵。教學“減”還具有簡化、優化之意。簡化、優化是指在不影響教學功能實現的前提下,對教學系統內部的繁瑣、冗雜之物進行加工、提煉、改造,以期達到削枝強干、減量增質的效果。樹枝本就是樹的一個組成部分,但是旁枝雜多也會影響樹的成長,需要給予修剪。教學內容、教學流程、教學方式、教學理念等本就是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但過多、過繁、過難(如教學內容過量,教學流程按部就班等)就會影響教學質量的提升,需要給予簡化、優化??梢姡虒W中“減”的藝術是指對教學各要素的優化藝術。巴班斯基的教學過程優化理論為理解教學“減”的優化內涵提供了理論依據。
從藝術的角度看,“留白”是中國傳統國畫藝術的重要表現手法之一。“在中國傳統藝術創作中,要求用有限空白的留取給人以豐富的想象余地,這樣就會給觀者造就空靈的韻味,給人留下意味深長的、無盡回味的感覺,從而達到一種美的享受?!保?]教學中的省略就是一種留白。“課堂教學中的留白,是指教師故意留給學生的空間和余地。”[3]根據“稀釋定律”和“認知負載理論”,當教學信息過于龐大、弱相關冗余信息過多時,教學重點反而模糊不清,教師對知識點講解的針對性反而被削弱,教學效果反而會有所下降。[4]教師在教學中對教學內容有意識地省略,對教學流程的簡化、教學時間和空間的布白,則可以充分發揮學生學習的主體性,培養學生思考問題的能力和想象能力。因此,教學中的省略、布白也體現了教學“減”的意涵。
從哲學的角度看,教學中的“減”蘊含著深刻的哲學意涵。教學中的“減”是辯證的否定,具有揚棄、創新之意。辯證否定不僅是肯定與繼承的基礎,而且本身蘊含著發展的動力。即教學中的“減”是創新教學的一個重要表征,是推動教學質量提升的動力。教學中的“減”是一個需要反復構思和消化的創造過程,是濃縮了加法功效的減法過程,是對“少即是多”教學理念的繼承與不斷超越。教學“減”不能只是單純為了減而減,而是蘊含著教師創造性教學智慧的減;教學“減”的過程,是“由博返約”“舉三歸一”的過程,是教師創造性解決教學問題的過程,是教師創造性勞動的體現。
教學“減”賦予了教學方式更多的變革意義和價值。教學“減”的運用既是教學優化的手段,又蘊含著教學創新。教學“減”的理念可以促使教師從不同視角去思考教學,糾正對教學“加”的偏見,將教學從不斷累加的繁重負擔中解放出來,有助于教學本質的回歸和教學簡約美的實現,有助于實現教學內涵式高質量發展。
教學“減”的理念是針對教學實踐中對“加”的偏見提出的。教學偏見“是一種未經仔細審查和依據教學事實而做出的教學判斷,是缺乏自明性論證的教學先見,摻雜著教學情感的偏執……,因而是應該清除或竭力避免的”。[5]教師在教學實踐中往往受到外在諸多因素的影響,傾向于在教學中運用“加”的理念,更多地關注“如何增”,鮮有關注“如何減”。
教學“加”的理念追求“越多越好”,主要表現為延長教學時間、增加教學容量、多次重復教學內容、布置大量作業等。這種以多投入取得教學發展的模式,偏離了教學規律,影響了學生身心健康,破壞了教學生態,難以適應時代的發展要求。
教學“減”主張“少即是多”。“好不在多”,追求“少即多”是教學“減”的一個重要意涵,蘊含著“少即是多”的辯證關系。對教學“減”來說,主要目的不是量的累加,而是質的提升。教學“減”與“加”是相對的,在一定條件下可以相互轉化。一味增加教學容量也可能取得較少的教學結果?!柏澏嘟啦粻€”這個成語充分說明了多也可能是少的道理。反過來看,教學“減”在一定條件下也可以轉化為教學增的效果,甚至以少勝多。
“讀萬卷書,行萬里路”的格言,雖然具有一定的教學意義,但在知識爆炸的信息時代,這個觀點有待重新審視。教學的最終目標是立德樹人,而不僅僅是傳授知識?!盁o論人怎樣努力地做加法(充實知識),都不可能窮盡某類知識,更不用說掌握人類創造的全部知識,也不應該把掌握全部知識作為教學的目標?!保?]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學會生存》一書中指出:“教師的職責現在已經是越來越少地傳遞知識,而越來越多地激勵思考?!保?]認清此理,將有助于我們糾正對教學中“加”的偏見,完善對教學理論的理解。
教學美是一種綜合美,它是一個高度綜合、統一的有機整體,由各種美的潛因組合而形成。[8]從某種意義上講,教學“減”體現著教學的簡約美。對教學“減”的運用就是對教學簡約之美的追求。對教學“減”的落實,可以有效促進教學美的實現。
我國傳統優秀文化中素有以簡為美的審美觀念。大教育家孔子在《論語·雍也》中提出了“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后君子”,在《禮記·樂記》中提出了“大樂必易,大禮必簡”的論斷,均體現了儒家對簡約美的追尋;老子的“少則得,多則惑”“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莊子的“天地有大美而不言,淡然無極而眾美從之”等體現了道家所倡導的一種簡約美。墨家站在小生產者的角度反對奢華浪費,提倡“尚質”,充分體現了追求事物本質的簡約之美。
教學“減”的理念正是對簡約美的體現。教學“減”是相對于雜多而言的,是在遵循教學規律、學生認知規律、學生成長規律的基礎上所做的教學美化。對影響教學發展的劣質因素、與教學無關因素的刪除,對教學中有待完善部分的優化,達到了返璞歸真、以質為美的目的;通過省略、留白,使教學重難點突出,詳略得當,體現了教學的結構美、布局美。教學“減”的藝術要求做到“簡于像而繁于意”。“減”,并不是一味盲目地“減”,而是要使教學在內容、功能和意蘊保持一致的條件下,通過簡潔的表達,深化對教學內容的理解,達到形減而意增的效果美。巧妙地利用簡潔的圖形、文字、色彩,來優化教學、創造教學,從而更好地體現教學的本質和規律。這不僅不會因“減”而損壞教學的完整性,反而通過教學“減”的刪除、優化和揚棄等更加彰顯教學的功能性和系統性??梢哉f,落實教學“減”的理念就是對簡約美的踐行,教學中對教學“減”的落實就是對教學美的實現。
教學內涵式發展是相對粗放式發展的弊端提出的,是對粗放式教學發展的一種糾偏、矯正。在加法理念指導下,課堂教學呈現的是一種粗放式發展模式,主要表現為在時間及教學資源上的大量投入,如擠壓課時、教師多講、學生多練等。這種發展模式雖然取得了一定的教學成績,但也破壞了教學生態平衡,造成師生身心疲憊等不良后果。一是教師無暇反思教學得失、無暇修煉教學本領,只能通過增加、延長教與學的時間等方式取得一些成績;二是學生沒有時間去消化、思考,只能被動應付老師的要求。腦科學研究表明,機械訓練過多可能會導致創造性潛能被扼殺、學習興趣壓抑,從而不利于教學效果的提高。這樣的教學發展模式容易讓教學發展走向惡性循環之路。
教學“減”是一種以較少投入獲取較好發展的理念。樹立教學“減”的意識是時代發展的要求,也是實現課堂教學集約化、內涵式高質量發展的要求。教學“減”提倡減少教師的言語之教,指導學生學會學習,發揮學生主動學習的積極性,提升學生學習的能力,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通過“減”的藝術,教師潛心研究教學規律,精準掌握學情,并根據學情的變化及時調整教學,精心設計并優化教學過程,選擇最有利于學生學習的教學材料,勇于嘗試創造性教學,這為教學內涵式發展提供了基本保障。
教學的本質是教會學生自主學習,而不是僅僅單方面傳授知識。“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苯虒W從根本上說是教學生學。高明的教師總是想方設法為發揮學生學習的主體性、主動性搭建平臺、提供機會。德國教育家第斯多惠也強調:“知識是不應該傳授給學生的,而應當引導學生去發現它們,獨立地掌握它們。”[9]受傳統教學模式的影響,現實課堂教學依然存在著以教師講代替學生學的現象。這已然偏離了教學本質,妨礙了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掌握。課堂上教師的講解,畢竟不是學生的真正體驗和思考,知識的掌握需要經過學生自身的咀嚼和消化。任何真正的學習都要經過學生自己的思考和理解,缺少了這一步,學習就容易流于表面。
教學“減”的理念認為,學生才是學習的主體,教學應該充分發揮學生學習的主體作用,更好地服務學生學習,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教學“減”提倡減少教師言說指教,發揮學生學習主體作用,把學習的支配權、選擇權還給學生,這是對教學本質的回歸。學生的學,無論是學會還是會學都需要去思考、探索、發現,這些都需要充足的時間支配。因此,應減少教師的言說之教,把課堂交給學生,幫助學生學會學習,讓學生的才華得以發現、展示,并以此激勵學生朝著更好方向發展。從學生學習來講,“教師的言說之教,使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停留在接受表層,學生處于被動感知之中,容易形成對教師言說之教的路徑依賴,不利于發揮自己的主動性。”[10]學習是學生的本能天性,教師要做的不是代替學生學習,而是要為發揮學生學習的主體能動性服務。1965 年,毛澤東就提出了“教師為學生服務”的先進理念。他說:“學校的校長、教員是為學生服務的,不是學生為校長、教員服務的。”[11]減少教師言說之教有助于學生的思維運轉、課堂參與、深度知識體驗和學習習慣養成。
值得注意的是,服務學生學習不是包辦代替,強調減少教師言說之教并不意味著教師放棄自己應有的教學職責。相反,教師要提高為學生學習服務的本領。
適應時代發展要求,深化教學改革,落實教學“減”的理念,要求教師具有深厚的理論基礎、較強的教學能力、較高的理論素養。也就是說,要實現在減法方面的潛力,我們需要超越固定思維模式,超越喜歡做加法、喜歡展示自己能力的本性,改變對數量不正確的感受。[12]
課堂教學中,教師要把握“用減”藝術,首先樹立教學“減”的意識,重視教學“減”的價值。關于教學“減”的理念,教師普遍沒有給予應有的重視。在教學中,受求多本能的影響,教師也普遍缺乏減法的意識。萊迪·克洛茨在《減法:應對無序與紛雜的思維法則》一書中指出:“缺乏對‘少’的直覺,或許是我們很難想到減法的一個原因吧。就像我們具有獲取物品的本能一樣,我們對于數量的本能當然是求‘多’,而不是求‘少’,”[13]教學實踐中,目標太繁、內容太多、活動太密、節奏太緊,致使課堂教學太“滿”、太“緊”,讓學生感到壓抑,減損了學習興趣,弱化了教學效果,主要原因就在于教師缺乏“用減”意識或者忽略了教學“減”的價值。
2021 年12 月,在參加國培跟崗學習活動中,筆者深感教師對課堂教學“減”的意識普遍缺乏。例如,一位教師在講授部編版語文教材八年級上冊《詩五首》時,為展示自己對新課改理念的落實,充分調動學生自主學習,課前安排了五位學生,每位學生講解一首詩,每個人的時間為6 分鐘,計劃30 分鐘內解決5首詩的內容,還可以剩余10 分鐘。實際上課時,每個學生講解的時間遠遠超出了預定計劃,到了學生講解第四首詩時,下課鈴響了。課后反思時,這位教師感覺有點遺憾,她感到遺憾的不是因為課程內容太多,也不是因為教學時間有限,而是因為還有一首詩沒有講完,還有一個學生做了充分準備卻沒有機會展示。如果教師具有教學“減”的刪除意識,舍棄一部分上課內容,只選取一兩首詩,教學效果就會大不同。再如,有位教師在講授部編版七年級上冊語文《曹劌論戰》一課時,從上課講到下課,才剛剛解決了課文中的字詞句的翻譯(這部分學生已經通過自學解決了,教師沒有察覺或者故意當作學生沒有學會),文章的重難點還沒有涉及,課就已經結束了。從這節課可以看出,該教師唯恐講不透、講不細,導致教學主次不分、層次不明,重難點不顯,這也反映出教師缺乏教學“減”中的優化、揚棄意識。
教師如何樹立教學“減”的意識?筆者以為最重要的是理論學習。通過學習先進教學理念,培育教學“減”的意識。教師應該不斷學習先進教學理論,用先進理論知識武裝頭腦,指導教學實踐。先進教學思想中,蘊含著大量教學“減”的思想。教育史上的一些名家雖然沒有直接提出教學“減”的概念,但是他們的先進教學思想中依然蘊含著教學“減”的意涵,有待教師去認真學習、提煉。早在1632 年,捷克著名教育家夸美紐斯出版的《大教學論》中就已提出“找出一種教育方法,使教師因此可以少教,但學生可以多學”的思想,這個思想就蘊含著教學“減”的理念。[14]布魯納的結構教學法、奧蘇伯爾的意義教學法、巴班斯基的教學優化思想以及葉圣陶先生提出的“教是為了達到不需要教”[15]的教育思想,也都蘊含著教學“減”的理念。
教學“減”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一種關系性存在。加與減是矛盾的一對重要范疇。任何事物都是對立統一的,矛盾著的雙方相互依賴、相互依存、相互轉化。教學中“減”與加的關系也不例外。教學中的“加”與“減”是一體兩面的。教學中的“減”,不是排斥“加”,沒有“加”就無所謂“減”。“加”與“減”所包含的辯證思維對于我們矯正教學“加”的偏見、反思教學“加”的思維方式,實現對教學“減”的辯證統一理解和落實,將起到重要作用。
教學中充滿著辯證法。教學“減”從某種意義上也可轉化為增。減少了教師教的時間,學生學的時間就會增加;學生減少了對教師講解的依賴性,就會增強學習思考的獨立性;減少教學中的雜質,就凸顯了教學中的精華;減少了教師的替代、控制,就增加了學生的主動參與和自由。反之,教學中的“加”也可能造成少的后果。教學中增加課堂容量、加快教學速度,可能因為學生跟不上教師節奏而感到疲乏,或者對教學內容不理解而缺乏興趣等,學得很少,甚至什么也沒有學到。就像水龍頭開得越大,碗里盛得水卻未必越多一樣。
要全面處理好教學中加與減的辯證關系并非易事。筆者以為,教師在處理教學“加”與“減”關系的過程中,要控制好“減”的度,克服兩種錯誤傾向:重加輕減,或重減輕加。如果一味地為減而“減”,減之過多,學生無從下手,會挫傷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教學質量大打折扣,這不是真正意義上的“減”?!皽p”要遵循適度原則,該減則減,不該減的一點也不能減,即要辯證處理“減”,這才是教學“減”的要義。美國的伯納姆在現代科學管理制度——泰羅制基礎上提出了著名的“三問”:(1)能不能取消?(2)能不能合并?(3)能不能用更簡單的東西來取代?[16]為教學“減”的實施打開了思路,提供了借鑒。這“三問”,雖然是為改善管理制度而提出,但它的價值遠不限于管理的改進,它運用到教學中同樣具有重要的啟發意義。在教學中,教師在分析、反思、總結教學時,也可以不斷問問:自己的教學還能不能減掉一些、合并一些?還有沒有更簡單的方式取而代之?
教學加與減是一體兩面的。減量的目的是增質,提升教學質量要增強教師的教學優化能力。在其他因素不變的前提條件下,要增強教師教學“減”的能力,注重教學整體優化。教師教學“減”的能力主要體現為兩個重要因素的優化和揚棄:一是教學內容;二是教學方法。
從教學內容的角度看,教學內容的優化需要教學“減”的理念支撐。對教學內容的優化,主要是對教學內容的解構、重構、整合與取舍。優化的原則不在于還能增加什么,而在于還可以減去什么、刪掉什么。奧卡姆剃刀定律認為:“為了提高效率,應該無情地‘剃除’那些無用的虛無縹緲的概念!”它的理論核心為“如無必要,勿增實體”,其重要意義在于將復雜問題簡單化,優秀教學內容設計往往強調內容結構的簡潔洗練,力爭做到以少勝多、刪繁就簡。[17]恰到好處地減,能為學生積極思考問題、吸收理解知識提供時間,能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例如,一位初中數學教師在講授蘇教版七年級數學《用統計圖描述數據》一課時,就不會用減的理念對習題內容進行優化,從而拉低了課堂教學效益。該教師用PPT 展示了一道練習題,讓學生在黑板上展示做題的過程。題目如下:某報對本市的城市特色在市民中進行了一次調查,結果如下:

你選用哪種統計圖描述上表中的數據?說出選擇的理由,并畫出統計圖。這道題目作為練習是沒有問題的,但從專業教學的角度看,該題目中的數據需要教師進行簡化、優化處理。因為本課的目標是用統計圖描述數據,而不是數學計算。由于教師沒有樹立教學“減”的理念,也就不可能對數字進行簡化,導致學生在黑板上計算的時候浪費了很多時間。如果教師把百分數簡化為20%、10%、30%等,學生可以通過口算得出數據,方便在黑板展示的時候節約時間,并把節省的時間用來解決或者深化教學重難點,從而可以促進課堂教學內涵式發展。
從教學方法優化的角度看,它強調教學方法與教學內容的協調性。教學是一個整體的系統,教學內容的確定、方法的選擇等諸多方面是不能割裂開的。兩者是相互關聯的,其中教學方法能夠促進教學內容的優化,甚至在某種意義上教學方法的選擇也可以重構教學內容。[18]上海師范大學王榮生教授認為:“‘教學方法’維量與‘教學內容’維量是一件事情的兩面,從教學方法角度概括的‘步驟’,其實也就是教學內容的安排。”[19]也就是說,教學方法與教學內容是互動交融的,提煉、優化教學內容的過程就是優化教學方法的過程。我們對于兩者的關系應該轉向整體性、關系性的思考。
綜上所述,在教學中做減法往往比做加法難度與挑戰更大。將藝術中的“減”引到教學論領域,既體現了中國辯證藝術深厚的理論基礎,又從“減”的視角對教學中各要素結構進行了重新審視。揭示教學中的“減”的價值,有利于消減對教學“加”的執念,實現對教學“加”與“減”的辯證理解,豐富對教學論的認識。在新的“雙減”背景下,提出教學“減”的目的是在教學過程中真正落實教學“減”的理念,在教學推進中,取其精華,棄其糟粕,優化創新教學過程,實現教學內涵式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