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飛翔
(中共汕尾市委黨校)
中國共產黨成立一百年來,既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踐行者,也是中國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引領者,我們黨自1921年成立之日起,就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以文化建設新成就來推動各項事業不斷向前發展,運用先進文化指導前進方向和凝聚起磅礴力量,鞏固了全體中國人民團結奮斗的思想基礎,極大豐富了人民群眾的精神文化生活,顯著增強了國家文化軟實力。
中華民族優秀兒女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開拓形成了豐富而多彩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中,大力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可以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供強大的思想支撐和充足養分,也可以讓全世界認識到中國智慧和中國力量。馬克思主義思想在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發展中,需要扎根于中華五千年文明發展的沃土里。馬克思主義作為科學的理論體系,不斷地指引人民推動社會進步和創造美好生活。就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傳統文化的關系來說,馬克思主義來自西方,相對于中國傳統文化而言,屬于外來文化,但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則屬于中國文化,并且已經成為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中的主要內容。共產主義最終的目的是要實現全人類的自由和解放,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就包含著人民對美好理想社會主義生活中最樸素的基因。在新時代背景下,大力促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新性發展是具有時代性的課題和歷史性的必然。
當今世界處于大變革、大調整時期,世界多極化、政治多元化、經濟全球化等各種思想潮流頻繁交流交融交鋒,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受到西方多種價值觀的沖擊,意識形態斗爭更加激烈。因此以文化為代表的軟實力在國際競爭中的地位和作用顯得更加重要,維護國家政治安全、經濟安全、文化安全的任務更加艱巨和緊迫。中華傳統文化有著綿延不絕的悠久歷史,梳理五千年文明發展中的主題和主線,加大對中華傳統文化的認同感,可以提升國家和民族的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供堅實思想支撐。在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中,必須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發展方向,以習總書記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思想為指導,以積極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根本任務,以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幸福生活的期待以及對精神消費方面的需求為落腳點,大力發展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等群眾喜聞樂見的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培養高度的文化自覺和歷史自覺,高度堅定文化自信,提升全民族的文化素養和精神境界,不斷增強國家文化軟實力,早日實現建成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戰略目標。
四十余年的改革開放昭示著一個真理,那就是只有堅持改革創新才是推動社會主義事業全面發展的根本動力,要不斷增強改革創新的整體效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博大精深,蘊含著眾多圣賢和英雄人物的偉大事跡,比如禮義廉恥、百折不屈、奮勇拼搏等偉大中國精神和中國智慧,這些寶貴資源對提升全民族文化素養和道德水平有重大的教育作用。需要不斷加快文化體制機制方面的改革創新,破除影響社會主義文化發展的瓶頸和障礙,增強文化發展的生命力和生機活力,為解放和發展生產力、實現經濟高質量發展提供不竭動力源泉。文化建設要高度重視思想對文化產品的指導,加快社會公共文化服務和文化產業鏈建設,加快發展滿足人民群眾對文化多層次、多樣化、多方面的內容需求,推動精神文化產品極大豐富發展,充分發揮精神文化引領社會、教育人民、助推經濟的作用和功能。充分挖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資源優勢,為提升全民族的道德水平和文明程度提供不竭動力。
中華文化有五千年文明土壤的滋養,有綿延不斷厚重的歷史底蘊和文化積淀,早已深入中國人血脈里。要積極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走向世界的舞臺,弘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傳統和革命紅色文化傳統,開展多方位多角度多形式地對外文化交流活動,促進東方與西方文化的相互交融和相互借鑒,展示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和豐富多彩,展現出當代中華文化創新轉化的最新成果,展示出中國人民拼搏奮斗、改革探索的良好精神風貌,形成與我國經濟實力相匹配的文化軟實力國際地位。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對經濟高質量和社會和諧穩定有著重要的意義。但隨著經濟全球化和市場化趨向,導致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生存空間遭到擠壓,淡化了中華傳統文化中的價值取向,創新性發展面臨著一系列的困境和挑戰。
進入近代以來,西方國家憑借其強大的軍事實力和經濟實力,對落后的中國進行資源掠奪的同時,也將其西方文化的價值形態、思維觀念伴隨著西方文化產品的輸入,對傳統的中華文化體系帶來了巨大的文化沖擊和挑戰。西方價值觀通過各類有形、無形的所謂“高科技”產品對我國文化市場進行霸道式的擠占,使得中華傳統文化的生存空間愈來愈狹小,也削弱了中華悠久歷史傳統文化的影響,這種隱性的看不見的“文化入侵”,給當前中華優秀傳統價值觀念帶來了深遠的影響和巨大的沖擊,必將削弱大眾對中華優秀傳統價值觀念的認同感和自豪感。
當前經濟全球化進程大大加快,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獨立性和自主性,比如導致了中國一些特有語言的消亡,一些地區傳統音樂、傳統體育項目、傳統民族舞蹈的失傳和遺忘,最后逐漸消失。西方發達國家在與中國進行文化交流過程中通過文化滲透和文化擴張,導致中華傳統文化慢慢失去了民族獨立性。這種沖突和擠壓既給個體國家和民族的世界多樣文化生存帶來了巨大的危機和挑戰,也侵占了這些國家和民族發展傳統文化中獨有的生存空間。
自1978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在經濟方面取得了的成績斐然,市場經濟快速發展也導致了經濟組成形式、社會組織形式以及就業方式的多層次化和多樣化,使得中華五千年文明積淀形成的傳統道德觀念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戰和沖擊。可以說,中國傳統文化在這場中西方文化博弈較量中,造成了中華傳統文化的迷失,也發生了一些年輕群體價值觀的扭曲,和對傳統道德理想的信仰危機,模糊了一些人觀念上真善美與假惡丑的界限,所以這些價值取向偏移現象值得我們高度重視。
在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中,大力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賦予傳統文化新時代的內涵和價值,絕不能照抄照搬古代的傳統文化和簡單復制,要因地制宜,充分挖掘中華傳統文化中的思想內涵和寶貴價值。走堅定文化自信道路,必須更好地繼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促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新性發展。
高層次人才的推動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基礎和關鍵。廣大文化工作者不斷提供新的文化創意是發展文化事業、文化產業的智力支撐。要在社會上營造一種尊重人才、尊重知識、尊重創新的良好氛圍,全面貫徹黨管人才的方針政策,創新高層次文化人才的培養模式,為高層次文化人才搭建終身學習的載體和平臺,有條不紊地實施人才培養計劃。要不斷深化和完善人才選拔、評價發現、扶持激勵等保障機制,為高層次文化人才脫穎而出、施展其抱負創造有利的政策環境。完善相關的制度和政策,更好地引進和吸收全球優秀高層次的領軍人才隊伍。同時,也要加強基層文化人才隊伍的建設。在基層的經濟上、事業發展上扶持關心鄉村的文化能人,在政策上鼓勵這些基層文化能人開展鄉村文化挖掘、傳承、創新,營造出良好的文化發展環境、培育良好的鄉村文化發展土壤,積極主動邀請并支持在外發展的農村有志青年回鄉參與鄉村文化建設和發展規劃,著力吸引鄉土文化精英的回歸,打造一支最可靠的本土人才隊伍,為實現鄉村全面振興提供強大的精神文化力量。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不僅具有深厚的文化積淀,而且有豐富而生動的哲學語言,充滿富有智慧的表達方式。中華傳統文化教育特別注重培養國民的愛國主義教育情懷,提高大眾的文化素養和國民人格的養成,注重塑造人的價值觀念。必須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共同理想信念,這個共同理想集中體現全體中國人民的最根本利益和對美好生活的向往。要持續深入地開展中華傳統文化教育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想信念教育,引導廣大人民深刻認識到中國共產黨領導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歷史必然性和制度優越性,深刻認識到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由之路,也是創造人民群眾幸福生活的必由之路,要引導廣大人民自覺把個人的理想積極融入到中華民族的共同理想之中,最大限度地把廣大人民群眾團結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的旗幟之下,要積極引導干部群眾在重大思想理論問題方面明辨是非、劃清界限,勇于同錯誤思想、錯誤理念作斗爭,堅決抵制各種腐朽落后的思想理念。積極弘揚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偉大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奮斗進取精神。愛國主義精神是中華民族最深厚、最鮮明的思想傳統特點,改革創新精神是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最突出的時代特征,不斷激勵和號召全體中國人民團結奮斗、拼搏向前。廣泛開展中華傳統文化教育,引導干部群眾始終保持朝氣蓬勃、永不自滿的精神狀態,以改革創新思想推動社會主義事業全面發展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新性發展。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凝結著中華民族始終自強不息和歷久彌堅的思想,是建成人民共同精神家園和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的重要精神支撐和思想來源。我們的傳統文化特別是儒學,是重要資源。我們應該對其有專門研究,取其精華,去其糟粕,使其成為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當代文化的重要來源。我們不能割斷文化發展的血脈要全面、客觀、辯證地認識中華民族傳統文化,充分發掘和闡發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思想價值和內涵,大力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積極因素,堅持保護開發利用、普及宣揚并重,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成為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強大精神力量。加強傳統文化古籍的整理出版,全面推進古典文化資源的數據化、大眾化。使這些塵封的文字和思想以人民群眾喜聞樂見的方式走進千家萬戶。這些成果轉化需要反映當代生活的文化、藝術,以及其他文化領域的新創造,這些應該是在建立文化強國的過程中特別加以支持和扶植,特別需要大力發展的領域。深入挖掘中華民族傳統節日的豐富文化內涵,推動開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宣傳與普及,加快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教學與科研的基礎設施建設。促進與香港、澳門的文化交流工作,同時加強對臺灣的各種形式文化交流活動,共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文化興則國運興,文化強則民族強。文化事業的興旺發展關系到一個國家和民族的未來。在新時代背景下,在繼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基礎上,必須走創新發展道路,充分挖掘中華五千年文明中所蘊含的寶貴資源,賦予新時代的價值和內涵,與時俱進、因地制宜,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地域性特點和時代性特點相融合,提升全民族的文化認同感,激發全體人民的愛國情懷,更好地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提供堅實的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