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姚淑青
“智慧圖書館”(Smart Library)一詞,最早由芬蘭奧盧大學圖書館Aittola于2003年提出。Aittola認為,智慧圖書館是不受空間限制、可被感知的移動圖書館服務,它可以幫助用戶找到所需圖書和相關資料。此后,隨著大數據、云計算、互聯網、物聯網、人工智能技術的發展和應用,智慧圖書館將智能技術運用到圖書館建設,形成智能化建筑,是智能建筑與高度自動化管理有機結合與創新的數字圖書館。從智能計算視角來看,智慧圖書館是圖書館+物聯網+云計算+智能化設備的集合。總之,智慧圖書館是一項融合多學科多種技術的綜合性工程,是各種新技術在圖書館領域的具體運用,其具體內容根據用戶的要求而定。通過引入智慧圖書館技術,可以實現圖書館工作的高度智能化和平臺化。如圖所示。

2021年文旅部發布《“十四五”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規劃》明確提出,要以全國智慧圖書館體系建設項目和公共文化云項目為引領,推動公共文化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發展取得新突破。自此,全國智慧圖書館建設從理論探討逐漸向實質性推進階段。國家圖書館、四川圖書館、深圳鹽田區圖書館等相繼探索打造智慧圖書館,積累了豐富的建設和運營經驗,為智慧圖書館發展提供良好借鑒。
標準化常常是圖書情報界引起爭議的問題之一,隨著公共圖書館向智慧圖書館轉型、邁進的轉型,這一分歧更為明顯,我國圖書館經歷了網絡化、數字化、虛擬化、智慧化演進過程,對“標準化”的不同見解隨著實踐而再次表現出來。《公共圖書館建設標準》已經難以適應當前智慧圖書館建設的現實需要,迫切需要建立新的標準體系,用以指導和推動智慧圖書館發展。具體來說,智慧圖書館建設標準包括結構、技術、服務、數據及評價等五個方面。
剖析智慧圖書館建設結構,主要由智慧產品與智慧服務兩個大的方面構成。其中,智慧產品主要由智慧圖書館內的自助導航、咨詢機器人等智能設備設施組成;智慧服務既包括館藏圖書資源的智慧服務,也包括空間智慧服務。
對應結構標準規范包括基礎規范、技術規范、業務規范、數據規范和服務規范等四個方面。其中,基礎規范包括智慧圖書館術語詞表、智慧圖書館數據交換、開放基本原則和最佳實踐等;技術規范包括智慧圖書館機器學習應用指南、智能圖書館生態建筑標準、智慧圖書館人機交互應用規范;業務規范包括智慧圖書館結構模型、智慧圖書館空間智能管理規范、智慧圖書館數據交換格式與協議;數據規范包括智慧圖書館關聯數據應用指南、智慧圖書館數據分析與挖掘應用指南、智慧圖書館數據應用接口規范等;服務規范包括智慧圖書館用戶認證應用規范、智慧圖書館信息可視化應用指南、智慧圖書館機器人點檢應用指南、虛擬現實設備應用指南等。
智慧圖書館運用到人工智能、物聯網、大數據、云計算等先進技術,涉及感知傳導技術、分析判斷技術和服務提供技術三個方面,這三項技術支撐起智慧圖書館建設和運營。一是基礎設施層。主要涉及利用先進技術實現圖書館館藏資源管理智能化,實現智能感知,從而為讀者提供智能服務。二是資源管理層。主要涉及利用數字網絡技術描述圖書信息及智能檢索,實現多語言、多領域通用操作。三是應用服務層。主要是涉及支持智慧圖書館不同業務平臺系統操作標準,以及平臺數據互通、整合,實現智能化管理、服務。統一認證接口規范、數字對象唯一標識符參考實現方案、數字對象唯一標識符本地解析規范、ODL規范及開發指南、Open URL資源調度規范。
智慧圖書館能夠對空間、環境、客戶服務進行智能感知和反應。具體來說,根據智慧圖書館建設及運營要求,所建立的服務標準包括:一是智慧服務泛環境化。即,智慧圖書館中消除了語言及身體障礙;降低了軟硬件及技術應用掌握;相關的技術應用使館藏資源呈現更加直觀,且適應經濟社會和文化的發展變化;為用戶提供24小時不限時資源服務;AI、VR技術設備的應用,提供虛擬現實數字服務。二是服務主動化。智慧圖書館能夠根據用戶閱讀習慣、閱讀歷史數據分析,提供主動且個性化服務——例如專業教育、通識教育和創新教育;根據終端用戶需求及偏好、習慣等提供數字咨詢服務。三是知識服務多元化。可根據用戶實際需求,通過智能技術運用,為其提供多元化知識服務,滿足用戶個性化需求,建立起“會猜想、懂用戶心思”的智慧圖書館。四是服務自助智慧化。智慧圖書館可利用機器人等實現自動智能問答,解答用戶疑問;智能自助查閱、檢索和閱讀設備,提供自助智慧化服務。五是空間體驗服務。智慧圖書館設立若干特定功能空間,使用戶實現沉浸式閱讀體驗,從而通過建立或營造能夠吸引用戶的物理環境、空間和氛圍,為用戶提供空間體驗服務。六是信息素養教育。智慧圖書館中使用到了大量的AI、VR、云計算、RFID等先進技術,培養用戶數字素養、信息素養、視覺素養和計算機應用素養等。七是智能反饋評估。智慧圖書館通過智能化應用信息收集、反饋,以及交互式零距離互動服務,增強用戶的用戶體驗,拓寬智慧圖書館智慧服務互動、溝通、評估渠道。八是隱私保護。智慧圖書館建設,通過RFID標簽匿名化,保護用戶隱私;運用圖像加密技術對用戶臉部等敏感身份信息進行模糊處理;利用K-匿名技術、L-多樣性技術對數據挖掘進行匿名處理,降低數據信息發布精度,保護用戶隱私。
涵蓋數據編碼標準和數據描述標準。前者主要是圖書館管理中通用的數據規范性表達、融合、交換。如《非結構化數據表示規范》 《數據分類指南》 《智慧城市數據融合:數據編碼規范》等,這些標準或規范為智慧圖書館數據規范分類、統一視音頻等非結構化數據表示等提供指導。后者主要是針對智慧圖書館數字資源進行規范描述。例如《數字對象唯一標識系統》《敘詞表及與其他詞表的互操作》《書目數據元目錄》《統一文獻元數據標準》《專門數字對象描述元數據規范》《面向數字圖書館的電子商務標準規范》《圖書館數字資源長期保存信息包封裝規范》等,這些標準和規范為圖書館資源知識化描述提供遵循。
智慧圖書館管理性數據標準又包括數據篩選、數據存儲、數據質量和數據評估等若干標準。其中,數據篩選標準則是規定智慧圖書館數據信息采集的范圍和重點領域,是重要的管理性數據標準。數據存儲標準主要將結構化、非結構化數據信息通過分布式存儲模式,將海量數據信息按照統一的標準和格式進行存儲,規范數據挖掘和分析。數據質量標準則是從一致性、完整性、時效性、正確性、關聯性、可靠性、規范性、可訪問性、準確性等方面進行標準統一。目前有《數據質量評測方法與指標體系》 《信息技術數據質量評價指標》 等。數據評估標準則根據成本/效益理論、利益相關性理論、公共服務理論、智慧應用、協同應用等,評估智慧圖書館數據價值。
使用性數據標準主要包括數據共享與數據分析兩大標準體系。其中,數據共享標準,應能夠支撐館際、館內、其他領域和面向社會所提供的數據,而且數據要能夠共享。目前,智慧圖書館使用數據標準主要有《科學數據管理辦法》 《信息技術 科學數據引用》,以及國際標準化委員會發布的關于圖書館數據相關的標準規范。數據分析標準主要是涉及算法應用、數據分析模型等標準。分析標準的統一,可有效防止出現算法黑箱、歧視偏見等,規范館員行為規范。
主要包括智慧圖書館人才結構及分布、主體認知及能力,以及館員培養制度等。再細化具體到:圖書館本科及以上館員占比、副高及以上職稱館員占比、專業學科館員占比、信息技術館員規模;年均館員教育培訓投入;年均館員職業能力培訓人次及時間;智慧館員隊伍標準建設及應用成熟度;館員智慧圖書館考評參與度;智慧圖書館館員創新成果、創新能力及水平,等等。
主要包括公共空間智能化、通信基礎信息化、信息化平臺建設等。再細化具體到:圖書館WIFI覆蓋率、WIFI使用流暢度、5G技術普及度;智能圖書館物理智能化管理水平、空間智能化管理水平,以及智慧空間建設情況、館員及用戶身份識別智能化水平、空間定位精準化水平;圖書館基礎數據信息平臺建設、圖書館公共數據資源共享平臺建設、圖書館云存儲平臺建設,以及跨網絡訪問通道建設,等等。
主要涉及人員管理、圖書館運營管理和文獻資源管理:圖書館館員智能化應用水平、工作流數據信息采集度、用戶信息采集篩選和智能化管理水平;圖書資源利用分析智能化分析能力;圖書館用戶行為習慣智慧化分析能力。文獻資源管理包括圖書資源添加智能化決策水平、館藏資源電子化程度、文獻資源智能化標引細粒度、公共資源采集智能化水平,等等。
服務評價標準包括空間類服務、能力培養服務和資源保障服務:智慧圖書館個性化空間利用可及性、便捷性,智慧圖書館個性化空間智能輔助系統及應用,基于AI機器人智能咨詢服務;VR沉浸式服務利用率;AR虛擬現實應用成熟度;圖書館決策新技術應用程度、基于新技術手段開展信息素養教育、計算機素養教育、智慧素養教育,以及科研創新素養教育及成果;館藏信息資源挖掘服務可獲取能力,用戶個性化服務精準度,科研數據信息管理服務程度,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