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富 麗
“道路”的“路”雖然主要意思跟“道”很接近,然而它卻沿著不同的脈絡發展出一些獨特的意義和用法。
“路”的金文字形左邊是“足”,表示字的意思與腳有關;右邊是“各”,表示“路”在古代的讀音與“各”接近。另外,由于“各”的古代字形含有“到達”的意思,而后來它又主要表示“各自”的意思,所以也有人認為,“各”除表示讀音外,也表示“路”的意思與“到達”或者“各自去往自己的目的地” 有關。
“路”最初的意思是“道路”。《說文解字》:“路,道也。”《周禮·地官·遂人》:“萬夫有川,川上有路,以達于畿。”
表示動作行為時,“路”是“途經、經過”的意思。屈原《離騷》:“路不周以左轉兮,指西海以為期。”大意是,經過不周山向左轉啊,我的目的地已指定為西海。
“路”由指人行走的道路,進一步又表示“思想或行動的途徑”,比如諸葛亮《出師表》:“以塞忠諫之路也。”《孟子·離婁上》:“義,人之正路也。”
“路”進一步又比喻仕途、權位。“當路”“得路”的意思是當權、掌權;與之相對,“失路”則比喻不得志。《孟子·公孫丑上》說:“夫子當路于齊,管仲、晏子之功,可復許乎?”意思是說,先生如果在齊國當權,管仲、晏子的功業可以再度興起嗎?唐代孟浩然《留別王維》:“當路誰相假,知音世所稀。”當權者有誰肯援引我,知音在這世間太稀缺了。唐代蘇鶚《杜陽雜編》卷上:“是時文學相高,公道大振,得路者咸以推賢進善為意。”兩漢揚雄《解嘲》:“當涂者升青云,失路者委溝渠。”“當涂”是掌權的意思。
“路”后來還發展出“路程”“路線”“條理”“地區”“方面”“種類”“等次”等意思,這都跟“道路”的意思有直接或間接的聯系。這些意思我們今天仍在使用,而且比較熟悉。然而,“路”在古代還有一些意思,由于現在已經不再使用,或許令人感到有些陌生了。
首先,“路”在古代能當“車”講,因為道路可以行車。《左傳·宣公十二年》:“篳路藍縷,以啟山林。”“篳路”指用荊竹編制的柴車,“藍縷”指破衣服。整句話的意思是說,駕著簡陋的車,穿著破爛的衣服,去開辟山林。《詩經·魏風·汾沮洳》:“美無度,殊異乎公路。”“公路”是負責掌管君王車馬的官,由貴族子弟擔任。這句話是形容一位容貌出眾的男子,其美貌不可度量,遠勝過那些貴族青年。此外,《荀子》中還有“乘路”“乘大路”等說法。

“路”字的字形演變
其次,“路”還能表示“大”的意思,這是由道路的“寬廣”發展而來的。《史記·孝武本紀》:“路弓乘矢。”“路弓”就是大弓。南朝梁沈約《齊明帝哀策文》:“路臺靡營,離宮弗宴。”“路臺”是高大的臺。
“路”在古代還常常被用于表示“跟君王有關的”意思,這既跟它表示“大”的意思有關,也跟道路的“中正通達”有關。比如,“路寢”是古代君主處理政事的宮室。《詩經·魯頌·閟宮》:“路寢孔碩。”形容的是正殿之雄偉。“路門”是古代王侯宮廷最里層的正門。《周禮·冬官·考工記·匠人》:“路門不容乘車之五個。”類似的說法還有“路殿”“路車”“路馬”等。
此外,“路”在宋元時期還用作行政區劃的名稱。宋代的“路”相當于今天的“省”,元代的“路”相當于今天的“地區”。比如宋代辛棄疾《論荊襄上流為東南重地疏》:“荊與襄兩路,道里相去甚遠。”元代陶宗儀《南村輟耕錄》卷十三《中書鬼案》:“(犯人王萬里)江西省吉安路民,于襄陽周先生處習會陰陽 課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