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琳娟,涂雅明,李 瑤
(1.西安科技大學建筑與土木工程學院,陜西 西安 710054;2.陜西同濟土木建筑設計有限公司,陜西 西安 710002)
隨著21世紀計算機及信息技術高速發展,人類的社會生活方式發生了變化,傳統的教學方式方法也因此受到重大影響。2012年在線開放課程 (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MOOC)的出現為教育者和受教育者提供了新的教學平臺,一方面對傳統教學的概念和教學模式產生沖擊,另一方面也存在與傳統模式有相似教學過程的相關問題。因此目前各高校在加大力度進行開放式網絡在線課程平臺建設的同時,也在探索與研究將在線課程和傳統教學方式相結合,完成教學過程總體框架的設計。在線教育與線下實體教學相結合的混合教學模式SPOC(Small Private Online Course)作為新的教學模式,采用MOOC和SPOC模式進行專業課題教學學習模式的建構,成為教學相關問題的主要研究內容[1]。
SPOC教學模式主要針對在校大學生和在線學生2類學習者,根據在校大學生所設置的課堂教學與在線教學的混合學習模式,結合MOOC的在線教學內容實施具體教學?;玖鞒淌墙處煂OOC的相關教學材料布置給學生,在教學中回答學生的問題,并了解學生掌握課程的情況,布置課后復習任務。教師可以根據對學生需求的了解,進行課前課后在線教學的補充,自由控制課程的進度、節奏和評分系統。采用SPOC教學模式從申請者中篩選確認學習時間和學習強度符合要求,并按時完成在線討論、相關作業和考試后,獲得課程結業證書。最先提出SPOC教學模式的哈佛大學和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都有相關的教學案例,并取得了相當不錯的課程教學成果。
SPOC教學模式是結合線上教學和傳統教學模式的過程式管理教學方法,既有效利用線上教學的相關資源,又結合傳統教學的互動方式,實現對教學過程的關聯,將學生和教師在教育過程中的角色關系進行調整,實現對現代教育技術發展演進中的重要內容,即教育形式的翻轉。對SPOC深度學習模式、技術平臺、教學內容、學習方式和評價手段的研究,成為高校教學過程中總體框架設計的重要內容。國內相關研究大多集中在從淺層學習向深層學習的轉變,主要研究對象為學習行為分析和 SPOC實施策略及教學過程的框架設計,側重理論指導下的方法研究。在此背景下對“建筑歷史及理論”課程進行了分析,以實踐教學案例給出基于線上教學平臺的教學實踐過程的設計和方法。
基于線上平臺的教學所使用的MOOC資源是“學堂在線”?!皩W堂在線”是由清華大學研發出的網絡開放課程平臺,于2013-10-10正式啟動,面向全球提供在線課程。任何擁有上網條件的學生均可通過該平臺在網上觀看課程視頻。該MOOC平臺合作伙伴包括北京大學、浙江大學、南京大學、上海交通大學等部分C9聯盟高校。教學的過程化管理基于“雨課堂”平臺。“雨課堂”平臺是清華大學在線教育辦公室和學堂在線共同推出的智慧教學工具,能夠鏈接師生的智能終端,能夠實現網頁端和手機端同步運作,將各教學環節相互鏈接。開始課程前,教師可通過網頁端為學生推送MOOC教學資源,對傳統教學模式進行有效補充;課程中學生也能利用“雨課堂”的手機端,實現教學過程的互動,隨時反饋學習中的問題和難點,便于記錄課堂教學過程并收集問題;結束課程后利于平臺進行考核,通過采集周期化教學數據分析課程完成情況,量化不同的學習進度,幫助教師精準開展教學。基于線上平臺的教學模式如圖1所示。

圖1 基于線上平臺的教學模式示意圖
2.2.1 課前安排
“建筑歷史與理論”是建筑學專業的專業基礎課程,課程的目的及任務是通過課程教學,使學生掌握有關中國建筑文化的綜合知識,提高學生的建筑歷史修養;使學生了解中國社會歷史進程和建筑情況,同時把一些較具體的歷史文化背景同建筑藝術特點緊密結合,了解它們之間的聯系,并反映各個時代(地區)的特定文化現象。在以往的教學過程中,任課教師通常會根據所選教材的篇章結構,以建筑發展歷史或不同建筑類型為基本框架,在課堂教學中結合建筑實例進行理論教學。教學內容理論性較強,以課堂講授為主,學生對課堂內容的理解消化存在一定問題,所以根據線上平臺的教學模式對傳統理論課程的教學改革進行教學改革試點。在課程試點中根據課程教學內容和教學大綱要求選擇學堂在線平臺的相關優質網課資源進行課堂教學和課后復習的補充與鞏固。
由于SPOC教學實踐要求教學過程完整連續,在課程開始前,課程主講教師通過“雨課堂”教學平臺的網頁端后臺,將提前確定的相關網課資源按照所授課程章節的具體MOOC課程提前推送給學生,并將上課時使用的課程教學課件通過“雨課堂”后臺同步推送。學生在上課前可根據教師的教學課件和輔助的相關視頻資料提前進行課程的預習,教師可以通過“雨課堂”后臺了解每位學生的預習情況,包括課件查看時間、查看頻率和視頻學習時長。這樣主講教師在正式開始課堂教學前,可掌握學生的基本情況,根據線上教學平臺數據所反映的情況提前進行準備,調整課程教學的基本內容和教學節奏。同時通過線上教學平臺和課前預習情況,準備課堂教學中的相關題目,隨堂進行鞏固,測試學生在課前及課中教學中掌握知識的情況。MOOC平臺推送課程內容檢測如圖2所示。

圖2 MOOC平臺推送課程內容檢測示意圖
在教學過程中還可以根據教學進度為學生設置MOOC學習任務清單,包括學堂在線的同章節教學內容,也可以全面覆蓋各章節的課后在線測試及期中、期末測試。學生既可以在規定時間內通過MOOC在線視頻提前學習相關章節的知識點,對于重難點內容也可以反復學習查漏補缺,并在學習完成后通過章節測試檢驗學習效果。教師則可以通過課程后臺了解學生的預習進度以及在線測評的學習情況,以便在教學過程中隨時根據平臺數據所反映的學生學習情況有針對性地進行課程教學內容的調整和補充,將整個教學環節設置得更加具體、有針對性,在此階段教師是課程資源的學習者和整合者。
2.2.2 課堂教學
與傳統教學模式中課堂教學不同,基于“雨課堂”平臺的SPOC教學實踐的課堂教學基本分為課前自學情況總結、課中講授和討論、隨堂測評和反饋3個組成部分。課堂教學首先以對課程內容的自學預習情況的總結為主要內容,對預習中發現的問題進行進一步總結。以“中國建筑史”課程的課堂教學改革為例,在課程教學中,主講教師首先需將上一章課后復習中錯誤率最高的幾個問題,即關于建筑類型和建筑等級的易出錯點進行再次解釋和說明。通過平臺反饋解決之前課程中的問題,實現課堂教學的第一次有效互動。
因為學生已經進行了相關的預習并且教師通過反饋了解了學生難以理解的知識點,所以理論課程的講授方式也從單一的講授模式調整為講授加討論的學習模式。教師將預習時出現問題較少的內容講授完后,再重點講授知識難點,除了課堂講授外增設討論學習內容,讓學生在課堂中再次進行提問,嘗試通過討論的方式解決問題,教師負責引導和補充,討論結束后進行總結,實現課堂教學的第二次有效互動。
講授及討論學習結束后,教師再配合本節課堂教學內容,將提前準備好的隨堂測試即時推送到“雨課堂”平臺手機端。測試內容包括課前預習資料中的重難點問題及課堂教學過程中出現的相關問題,學生通過手機端回答題目。教師可以設置參考答案供學生參考,也可以通過平臺收集課程相關數據查詢學生完成題目的情況,學生可以發送關于課程內容的消息進行課堂教學情況的反饋,實現課堂教學的第三次有效互動。
區別于傳統理論課堂教學中教師和學生缺乏互動的教學弊端,在基于“雨課堂”平臺的SPOC教學實踐的課堂教學中,教師不再是課堂教學中單一的主講人,也不再是課堂主角,而是作為指導者和促進者組織學生進行分組討論,為學生的學習提供更加有針對性的個別指導,幫助學生解決學習過程中遇到的問題和困難?!坝暾n堂”教師端隨堂成績反饋如圖3所示?!坝暾n堂”教師端答題情況反饋如圖4所示。

圖3 “雨課堂”教師端隨堂成績反饋

圖4 “雨課堂”教師端 答題情況反饋
2.2.3 課后總結
在傳統課堂教學中,教師需花費大量時間和精力對課后作業進行詳細批改和總結,同時由于各種原因課后作業并不能真實反映學生準確的學習情況。通過“雨課堂”平臺能準備掌握學生完成作業所花費的時間、完成作業的正確率。“雨課堂”平臺還能夠實時完成數據收集,掌握所有學生對所有題目的答題正確率,按照需求為教師推送詳細的后臺數據。
主講教師在備課時,也可以在課后題目中預設答案和答案解析,方便學生完成作業后第一時間看到,如果對題目或答案還有疑問也可以通過平臺即時聯系教師進行咨詢。自動批改和評分功能使教師免于重復地批改和評閱,使他們有更多時間集中精力從事具有較高價值的活動,例如準備和整理更有針對性的網課資源和課程題目,將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對學生提問的深度答疑和討論中,充分利用平臺完成課后知識的鞏固復習和深入發掘。
在基于線上教學平臺的“建筑歷史及理論”教學實踐過程設計中,應用新型智慧教學工具“雨課堂”以及MOOC平臺“學堂在線”,進行初步嘗試并實踐,調整和改善了傳統教學模式。到目前為止,基于線上教學平臺的教學實踐初步產生了良好的教學效果,教學互動方面相比傳統教學模式有較明顯的改善。通過對比分析2016級(采用傳統教學模式)和2017及2018級(采用SPOC教學模式)的“中國建筑歷史”課程成績發現,及格率提升近10%,平均分提高近12分,體現出教師與學生在教學過程中增加互動對課程教學效果的顯著影響。
線上教學平臺受限于網絡,教學主體的互動無法即時完成?;诰€上教學平臺進行教學模式的調整和重構,實現從MOOC到SPOC的發展,并將線上教學與傳統教學緊密結合,將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和創造性持續提高,并加強學生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思辨能力,是高等教育面對的重要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