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潔琳 王聰榮
(集美大學美術與設計學院,福建 廈門 361000)
在日常生活的城市決策和空間規劃中為了實現快速有效的視覺效果,不斷忽略資源相關問題,將難以面對氣候變化和城市挑戰,因此將社會經濟組成部分整合在一個體制框架中產生能源社區,而社區與社區之間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互相促進發展、相輔相成的關系,公園則是最重要的橋梁[1]。1971年丹麥揚·蓋爾在《交往與空間》提到“城市交往空間”的概念,不同社區的居民在公園中被動式接觸,形成社會性活動[2]。公園、綠地等各種公共空間涉及社會、文化等多個領域,是人們通過語言、行為展示自己或者與他人共同行動的領域,人們的互動使公共空間提升活力,而文化空間不止是物理上的空間,還由人這一主體的文化活動、交流互動等要素組成的。社區文化空間融合了社區和文化2個方面,促進空間中的文化建設和價值情感發展[3]。
城市的綠化、美學以及環境利益使得人們對城市場所的審美增加,并且能夠鼓勵人們花更多的時間待在戶外。人們越來越重視城市綠地,也出現了新的需求。公園在生態、社會、防災、生活等各個方面都起到了完善城市功能、改善城市環境的重要作用,建立綜合性專業評價體系和保護制度是城市公園可持續發展得以保證的2個重要因素[4]。公園的主要功能是滿足居民的生活需求,為居民提供一個戶外游覽、交流、休憩以及文化娛樂的活動場所。公園的出現解決了城市中高樓林立缺乏人情味,將各空間連接起來,具有改善生態環境的功能,成為城市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代表了一座城市的精神文化和內涵[5]。將公園營造成一個具有場所感、共融感、記憶性和開放性的交往空間,基于共享理念和家理念,將室內和室外功能相融合,打造資源共享的活力場所[6]。
公園與城市的宜居性密切相關,具有多樣性,是進行鍛煉活動的主要場所,還起到改善情緒、減輕壓力、增加社會凝聚力等作用。由表1可以看出,從19世紀的游樂場地發展成現今的可持續公園,在社會目標、活動、尺度,與城市的關聯度、次序、要素、推動者、受益者等方面都發生了極大的變化,人們在公園進行各種各樣的社會活動,推動可持續發展對公園具有積極意義[7]。人是公園建設最優的切入點,可持續性是公園建設的一種方式,為“公園-社區”的關系提供新的視角[8]。

表1 克蘭斯(1982)之后的可持續公園與之前的公園類型比較
本研究的主要目的是對廈門市集美區敬賢公園使用者休閑游憩后的滿意度調查,以使用者基本背景變項、休閑游憩屬性變項及使用者休閑游憩滿意度為調查項目,并以問卷調査方式進行資料收集,以描述性統計次數分布、百分比方式、平均數,以及方差分析,作為使用者使用后滿意程度分析。影響公園使用率的因素包括可達性、面積、設施品質和數量、維護程度、文化底蘊等,本研究主要目的是了解公園使用者休閑游憩的滿意程度,進而設計問卷提出研究假設:不同時間段來公園的使用者滿意程度上有差異。雖然有研究表明日期、季節、天氣等時間因素會對公園的使用率產生影響,且周末的使用率高于工作日,而下午和晚上的使用率高于上午和中午,較少研究不同時間段前來公園的使用者滿意程度之間的關系[9]。
廈門市集美區集美學村歷史悠久,其中匯集了學生、游客、居民等不同群體,人流量大,對于公園的需求量大。通過對在集美學村中的公園進行調研,最終選擇敬賢公園作為研究場地,在2003年為紀念陳敬賢建成,總面積為47445m2。面積較小的鄰里公園只能走400~700步,選擇面積較大的鄰里公園能夠擁有更多的場地、功能與設施,能更好地滿足使用者多樣性的需求,更大概率會在公園停留更長時間,促進各種活動的發生[10]。公園中有2座靈塔和陳文確、陳六使、李光前先生的銅像。敬賢公園免費開放,促進了周圍居民休閑娛樂,其地理位置、文化底蘊和可達性導致使用率高。
通過對敬賢公園的實地調研后,針對其存在的狀況將問卷分為2個部分,基礎信息和滿意度調查。在基礎信息中,了解使用者的基本情況,問卷設計如性別、年齡、學歷等問題,還包括對使用者來到公園可達性的了解,以及到公園的目的和時間。通過問卷了解不同人群對于公共空間的需求,可以分為內容活動相似、動靜結合、場地要求相似進行自由組合[11]。
將公園拆分成不同的場地與設施進行滿意程度評價,分為環境品質、安全維護、照明設備、交通便利性這4個部分。在環境中的各個要素的優劣都會對使用者產生影響,問卷主要了解使用者對于公園整體的綠化景觀、視覺美感、環境清潔、鋪裝品質、環境安全5個方面的滿意程度。在進入公園之前使用者都會觀看其地圖來了解公園中的各個空間,道路引導人們更好地感受公園中的空間,設計有趣味性的小品景觀引導人們與空間產生情感互動,構建環境敘事性體驗,好的環境品質與體驗可以提升公園的使用率與使用者對其的滿意程度[12]。公園需對設施進行安全維護,才能提高使用者的體驗感,從休憩設施的安全性和實用性以及運動器材的安全性和實用性來了解使用者對于公園設施的安全維護的滿意程度。公園是人們休閑娛樂的公共場所,夜間出行感受是非常重要的部分,所以從公園照明設備的照明光線亮度、照明設備位置、照明設備維護方面進行滿意度調查。交通便利性會影響公園的人流量,在基礎信息中有對使用者來公園的可達性進行了解,滿意度調查中主要針對交通便利性與周邊停車空間2個部分。在道路空間中,需要有效率的交通流線,將機動車道、非機動車道、人行空間、停車空間、道路隔離等劃分清楚;還需給人們提供可停留的交往空間,從街道交叉口、休憩空間、建筑的過渡空間、橋等空間中劃分出來;為了滿足人們的需求,將道路空間中的設施設計的便捷實用。
研究于2021年12月進行,選擇晴天或多云較為舒適的天氣適合室外活動,在公園進行數據收集,主要集中3個時間段為8∶00—12∶00、14∶00—18∶00、19∶00—22∶00。參與問卷填寫必須滿足條件為居住在周邊、非第一次來、在公園有停留(非路過)。問卷發放中考慮對不同年齡段及不同性別使用者進行分層抽樣,除兒童、老年外,青年和中年使用者分布較為平均。本次調研共發放問卷514份,收回有效問卷514份,有效率為100%。
問卷調查對不同時間段來公園活動的使用者進行抽樣,于是男女比例較為平均(257份,50%)。大部分使用者受過普通高中或大專、大學教育(325份,63.23%),因主要人群以學生(358份,69.65%)為主,所以年齡20歲以下(272份,52.92%)的較多。使用者到此公園的主要方式是機動車或公交車(159份,30.93%)。因為距離學校、居住區較近,敬賢公園的使用率較高,在晨間(8∶00之前)、上午(8∶00—12∶00)、下午(12∶00—17∶00)、傍晚(17∶00—19∶00)、晚上(19∶00之后)這5個時間段都絡繹不絕,以上午8∶00—12∶00(160份,31.13%)為最多。與朋友(262份,50.97%)來到公園散步(315份,61.28%)1h左右(235份,45.72%),大部分使用者下次還會愿意(431份,83.85%)再來敬賢公園。
根據對敬賢公園的實地調研,從環境品質、安全維護、照明設備、交通便利性4個方面設計共14項滿意度問題,采用李克特氏量表五等距尺度量表,依使用者對題項的滿意程度分為非常不滿意、不滿意、普通、滿意及非常滿意5個等級,分別給予1~5分,本部分量表的分值越高表示使用者對該項滿意程度越高。在信度分析中Cronbach.α系數為0.979。
通過表2顯示,在19∶00后對于整體綠化景觀、視覺美感、環境清潔、道路品質、環境安全的滿意度最高,這5個題項與環境品質有關,公園特征包括吸引力、安全性和維護,晚上使用者在敬賢公園中感到放松愉悅,說明該公園的使用率高,使用率低的公園可能會存在使用者對犯罪的恐懼、缺乏陪伴、健康狀況不佳、與公園的距離很長[13]。
關于安全維護的題項為休憩設施的安全性、實用性和運動設施的安全性和實用性。根據表2,這4個題項的滿意度較為相近,在8∶00之前的休憩設施實用性為其中最低。通過圖1可以看出,在8∶00前的晨間,使用者主要在公園運動散步等動態活動,對于休憩設施的需求程度不高。由表2題項照明光線亮度、照明設備位置、照明設備維護可以看出,在晚上對于照明設備的滿意度較高,因為晚間對于照明設備的感受較突出,說明使用者對敬賢公園的燈光整體氛圍較滿意。在交通便利性中,分為交通便利性和周邊停車空間2個題項,通過溝通攀談了解到使用者對周邊停車空間較為關注,周邊停車空間是全部題項中總滿意度最低的部分,通過圖2了解到,到公園的主要方式選擇是機動車的使用者,對于周邊停車空間的滿意程度以2分居多(48.57%),所以對于周邊停車空間的規劃還有待提升。

圖1 晨間活動分析圖(可多選)

圖2 機動車使用者對周邊停車空間滿意度
運用方差分析對滿意度數據進行分析,首先分析p值,如果此值小于0.05,說明呈現出差異性,如p≤0.01則說明差異非常顯著。根據表2顯示,不同時間段來到公園的人群對14個選項的滿意度呈現出顯著性差異,具體通過平均值對比差異可知,相對來看,晚上(19∶00之后)來公園的人群,對于環境品質、安全維護、運動設施、交通便利性、照明設備這5方面的認可態度會越高。

表2 不同時間段使用者滿意度方差分析
本研究結果顯示,不同時間段對于整體的環境清潔、步道鋪面品質、設施的安全性、交通便利性及照明設備的維護情況在滿意度上是有顯著性差異。分析結果顯示,對于廈門市集美區敬賢公園使用者休閑游憩后的滿意度項目前3名分別是公園整體的綠化景觀和整體視覺美感并列及公園整體環境清潔;而最不滿意的項目前3名分別是周邊停車空間、休憩設施安全性及照明設備位置。研究者將滿意度項目分類成4大項,環境品質、安全維護、照明設備、交通便利性,所得到結果顯示,使用者對公園內的環境品質為最滿意,而對交通便利性為最不滿意,改善建議周邊停車空間為最多。
在問卷的最后,設計讓使用者對目前敬賢公園需要改善的地方提出建議,為開放性問題,對建議進行整理分析,主要有蚊子較多、休憩設施材質為石材較為冰涼、夜間有的地方燈光較為昏暗等。公園的景觀設計需要在文化要素和形象要素的基礎之上,考慮種植薰衣草、除蟲菊、迷迭香等植物防止蚊蟲過多,在日常維護中也需要注意。因為地理位置關系,處在海邊潮濕且雨季較多,所以采用石質座椅,不容易壞損方便養護,在冬季則使用者體驗感會較差,可以使用塑木材質座椅,新型的環保材料,耐久時間、外觀等領先于防腐木材質,也比石質材質體驗感較好,相對舒適。在規劃公園時,需要考慮半私密空間與私密空間的設置,位置較為隱秘,導致夜間燈光不夠明亮,可以增加照明設備,或者改變照明設備照射的位置,讓使用者有更好的體驗。優秀的道路設計使人們舒適交流,需要有適宜的街道尺度和輪廓線,從街道的色彩來反映這座城市的個性,塑造出氛圍溫馨的“夜環境”,將道路界面布置得井然有序[14]。
本研究探討公園規劃設計的背景下,了解使用者休閑游憩的滿意程度,通過問卷調查數據分析后,需要更好地理解不同時間段與環境品質、安全維護、交通便利性、照明設備4個方面的關系。研究結果可為公園的規劃設計提供一定的參考,促進以人為本的公園建設。本研究所涉及的使用者有限,影響使用者滿意程度的因素較多,時間因素只是其中的一個部分,隨著對鄰里公園的研究與規劃設計更深入了解,未來還應將不同季節、不同日期來的使用者納入研究范疇,為公園的規劃設計提供有效信息。在公園的規劃設計中,考慮不同時間段公園所呈現出來的樣子,使每個時間段的公園都具有活力與生機。公園的可持續性設計可以起到改善生態問題、資源枯竭的作用,對城市建設的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15]。
現今科技飛速發展,人們生活品質提升,對于公園這類公共空間的要求也隨之提高。在設計規劃公園時需要具有前瞻性和前沿性,在保護生態環境的基礎上,多角度、多元化的盡最大可能滿足不同群體的需求,形成可持續發展公園。因此,對未來可持續性公園的規劃設計提出以下幾點建議。
在公園營建過程中結合可持續性設計,促進公園長久發展,在具備基本的功能空間、滿足人們需求的同時,也需要將資源循環利用,通過雨水管理、資源再生利用、植物選擇等保護、修復人與環境的關系,促進人融入生態環境中共同可持續發展。
在公園的規劃設計中,要充分了解不同人群的不同需求從而進行設計,不僅如此,還需要滿足不同時間段來到公園有不同的體驗,使人感官上舒適愉悅,放松心情,促進身心健康發展。
在公園運行開放時,在人們使用過程以及天氣情況導致不可避免的設備設施老化損壞、灌木植被退化等消極現象,需要針對公園存在的狀況進行定期維護管理,形成管理系統,并對管理人員進行定期培訓,了解新的技術和方法,更好地維護公園環境可持續發展。
在對公園進行規劃設計時,尊重當地自然環境現狀,在自然環境之上規劃人的活動空間,平衡人與自然的關系,減少環境能源的消耗,形成可持續發展。
城市中廢棄物總量大,處理帶來極大壓力。在營建公園的過程中,選擇更加節能和生態的方式,利用可再生能源是可持續發展的基本要求,學習新型技術,通過合理調控資源使用率,實現資源可持續、可再生利用,形成永不枯竭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