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新型城鎮化建設對人口集聚的影響研究
---基于DID模型的實證分析

2022-08-15 05:56:38姜安印曹穎
農業與技術 2022年15期
關鍵詞:城鎮化建設發展

姜安印 曹穎

(蘭州大學經濟學院,甘肅 蘭州 730000)

引言

新型城鎮化建設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新動力和最大的發展動能所在[1]。新型城鎮化是中國式命題,是與傳統城鎮化相對應的概念。之所以“新”,在于與以往重數量輕質量的城鎮化發展相比,新型城鎮化建設更加注重提升城鎮化的發展質量和轉變經濟的發展方式[2]。新型城鎮化的推進過程是人的全面發展過程和實現現代化的過程,其核心任務是吸納和保障農業轉移人口有序市民化,核心價值在于追求人的全面發展、社會公平和城鄉發展協調,核心內容是實現“村”向“城”的轉變,從本質上說是以人為本的城鎮化。新型城鎮化建設離不開與人的關系探討,人既是新型城鎮化的建設主體,保證新型城鎮化建設源源不斷的勞動力供應[3],推動城鎮經濟的高速發展和社會事業的全面進步;同時,人也是新型城鎮化建設的客體,新型城鎮化發展推動人朝著現代化方向轉變。因此,新型城鎮化建設不可避免地影響著人的發展。新型城鎮化建設是否有利于人口集聚,是加快推進以人為本的新型城鎮化發展進程中必須深入探討的理論問題和現實問題。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應“構建以城市群為主體、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協調發展的城鎮格局,加快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再次強調,“加強新型城鎮化建設,大力提升縣城公共設施和服務能力,以適應農民日益增加的到縣城就業安家需求”,這是繼《2020年新型城鎮化建設和城鄉融合發展重點任務》強調“推進以縣城為重要載體的新型城鎮化建設,促進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協調發展”后,國家政策層面再次聚焦新型城鎮化發展工作,再次凸顯了新型城鎮化發展進程在我國經濟社會發展過程中具有的重要作用。《國家新型城鎮化規劃(2014—2020年)》勾畫了我國新型城鎮化建設的戰略藍圖和空間格局,并在全國各地選擇具有代表性的區域開展試點工作。本文以2014年新型城鎮化的提出為關鍵時間節點,利用2011—2016年全國地級市數據以及DID分析方法,驗證了新型城鎮化建設對我國人口集聚的影響及其內在機理。研究發現,新型城鎮化建設對人口集聚具有負向影響,即新型城鎮化推動了人口的快速擴散和區域間的均勻分布。分析結果通過了平行趨勢假設和安慰劑檢驗2種穩健性檢驗,并且區域異質性分析表明,新型城鎮化建設對人口集聚的影響在區域間具有顯著的異質性。

1 文獻回顧與理論分析

1.1 文獻綜述

1.1.1 城鎮化與人口集聚

自城鎮化建設成為一種探索性表達伊始,關于城鎮化發展與人口集聚的相關研究成為經濟學研究的熱點,主要集中在人口集聚對人口城鎮化的促進作用、城鎮化發展對人口集聚的“虹吸”效應、城鎮化的減貧效應及人口聚集與城鎮化發展不協調等3個方面[4-6]。關于人口集聚對城鎮化發展促進作用,人口向城市集聚可彌補城市地區的勞動力不足,擴大消費市場和增加消費需求的同時,有效促進城市經濟的健康發展[7]。王小魯、夏小林通過研究發現,城鎮化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為5%,這當中人口集聚的貢獻率達到2%[8]。此外,人口向城市集聚也為農村土地的節約提供了條件[9],有利于加快土地的流轉速度和運行效率,使土地資源得到最優化配置,推動資本向農村的流入[10]。關于城鎮化發展對人口集聚的“虹吸”效應,何景熙、吳強等以綿陽市電子產業為研究對象分析指出,城鎮化可吸納農村外出務工人員的就業問題,加快推進人口城鎮化進程[11];劉朝明研究指出,增長極中的城鎮人口是城鎮總就業人口的增函數,可有效解決人口集聚時的就業問題[12]。關于城鎮化的減貧效應,Fafchamps和Shilpi認為,城鎮化可為貧困地區勞動力提供就業崗位進而提高收入水平,會減少貧困地區的勞動力供給進而提高勞動生產效率,貧困地區勞動力可在就近城市就業以提高收入水平,有效減緩貧困程度和貧困人口數量[13];Cali和Menon通過對印度的研究發現,城鎮化能夠吸引大量農村人口進入城市地區生產生活,從源頭上減少貧困人口數量[14];單德朋等認為,城鎮化引起的人口集聚過程也是各類優質資源的集聚過程[15],人口集聚反過來會推動城鎮化的進一步發展,優化勞動力資源和生產資源的合理配置,從而增加就業崗位和居民收入[16]。關于人口聚集與城鎮化發展不協調方面,段成榮指出人口集聚能夠保障城鎮勞動力的供應,但消極影響也同時存在,如城市公共資源的過度消耗、城市交通的擁堵等[17],加上大量外來務工人員涌入城市,城市目前面臨教育衛生等基礎設施不足的隱患[18];劉貴文基于我國329個城市人口經濟數據,從相對收縮和絕對收縮的角度對我國城鎮化進程中城市收縮現狀進行了擴展性分析,并針對城市收縮的不同成因、特征以及現象進行了聚類分析[19];同時,吳紅蕾從經濟增長、人口集聚以及公共服務優化3個方面分析了城鎮化的減貧效應,以期為新型城鎮化減貧效應提供理論依據[20]。

1.1.2 新型城鎮化

新型城鎮化建設的相關研究主要集中在3個維度:關于新型城鎮化的理論內涵方面,張占斌認為新型城鎮化應是集高效、綠色、平等、創新、協調于一體的發展過程[21],強調以人為核心,更加注重城鎮化質量的提升[22];關于新型城鎮化發展模式及路徑的相關研究,一般而言,新型城鎮化建設應立足當地資源稟賦結構、人力資本結構以及生產-消費結構,設計多元化混合型發展路徑[23],注重區域間、城鄉間及大中小城城鎮間的協調[24];關于新型城鎮化發展質量的指標體系構建及測度的相關研究,學者多將經濟、社會、生態等各方面綜合納入新型城鎮化評價體系范圍,運用因子分析法和主成分分析法[25]、計算機擬合計算[26]等方法測度了新型城鎮化水平,并依據研究結論提出了有針對性的對策建議。

已有的經典研究對于本文的順利開展具有重要啟發,但關于新型城鎮化對人口集聚的影響程度如何,以及通過何種運行途徑實現的研究較少。鑒于此,本文選擇雙重差分研究方法對這一問題進行因果診斷,進而提出有利于新型城鎮化發展的政策建議。本研究在系統梳理城鎮化與人之間關系的相關文獻的基礎上,進一步分析了新型城鎮化建設對于人口集聚影響的內在機理,豐富了該領域的文獻資料;明確了新型城鎮化建設雖是引領經濟發展的新引擎,但不一定是人口集聚的必要條件,城鎮化發展程度與人口集聚程度是否成正相關取決于城鎮化發展對人口的吸引力和分散力的比較;在研究結論的基礎上,提出了有利于新型城鎮化建設和人的全面發展的政策建議,以期迎合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大潮。

1.2 理論分析

新型城鎮化是我國經濟發展過程中的顯著特征,在促進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形成經濟新的增長點和經濟發展新動能的同時,也是農業剩余人口有序轉移的重要場域,是促進城鄉深度融合的重要推動力量。新型城鎮化建設是以人為核心的質量型發展,突破了已有的傳統城鎮化建設思維,在城鎮化建設中更強調人的發展和生活質量的改善,而不是盲目追求城鎮化水平的提升。這為新型城鎮化建設定下了總的發展基調,為人提供良好的就業環境、較為完善的社會網絡、優質的公共服務供給及個人提升空間和發展機遇,無疑為農村人口向城市集聚創造了條件。同時,人口向城鎮集聚反過來又會推動城鎮化水平進一步提升,二者之間存在相互促進、共同發展的和諧共生關系。具體而言,城鄉之間的收入差距是吸引農村人口向城市流動的重要原因。城市地區擁有比農村地區更多的就業機會,獲得相對較高的收入水平,能夠顯著提高個人和家庭的生活質量。同時,城市地區服務業水平發展程度相對較高,就業崗位相對較多,尤其是可以滿足女性的就業需求,促使女性有更高的意愿向城市轉移。這樣一來,農村地區舉家遷移到城市地區生活的可能性將會大大提高,城市地區的人口集聚度將會顯著提升。城市地區擁有更為完善的社會網絡系統,各種社會網絡資源集聚程度更高,易實現社會資源的優化整合再配置,能夠催生演化出更多的發展機遇和提升機會,成為吸引人口向城市集聚的另一重要原因。在同一個網絡系統中生產生活,人們之間直接或間接產生千絲萬縷的聯系,任何一個人微小變化可能引發整個系統的巨大變動。在這種情況下,人與人之間的聯系是非常緊密的,任何一個人的行為都會影響整個社會的運行效果,社會群體的網絡資源會形成“滾雪球”效應。城市地區優質的公共服務供給是導致人口流動進而不斷集聚的重要驅動,尤其是近年來人們對子女教育的重視、對身體康健的追求以及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不斷強化,人口向城市地區流動和集聚的速度不斷加快。城市地區較為豐富的教育資源是吸引人口集聚的重要原因,教育問題已然成為近幾年經濟學研究的熱點話題,“教育是阻斷貧困的根本手段”等言語四處可見。與農村地區唯一的土地保障相比較,城市地區的社會保障體系更為完善,醫療衛生、工作環境、收入水平和基礎設施建設都為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創造了有利條件。

自新型城鎮化建設作為國家戰略提出以后,我國的城市發展可謂日新月著、遍地開花,不同層級的城市發展速度持續加快,尤其是中小城市的發展不管是數量上還是速度上均要快于大型城市。中小城市的快速崛起和發展不僅承擔著促進經濟發展的重要作用,而且能在一定程度上緩解由于大型城市人口集聚引起的系列城市病問題。以往的城鎮化片面主張城市規模的擴張,注重優質資源向城市地區集聚,是一種粗放型的城鎮化發展和土地的城鎮化,實質上是一種不均衡的發展模式。新型城鎮化強調的是以人為核心的質量建設,是一種集約化的城鎮化建設和人的城鎮化,突出的是各層級城市的均衡發展和協調發展。當前呈現在人們面前的社會現象是,中小城市在發揮經濟發展新動能的同時,對于大型城市人口的舒緩也具有重要作用,在一定程度上減緩了大型城市的人口壓力。此外,隨著“新基建”工程的逐步推進,便捷的交通設施和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使得人口流動變得更為容易,軟硬件交通的協同進步推動著人口轉移速度的不斷加快。從這一角度來講,新型城鎮化建設舒緩了以往城市的人口壓力,可以將人口分散到各個中小城市,加之交通設施的持續升級,人口流動速度將進一步加快。可見,在中小城鎮迅速崛起和人口流動持續強化的當前,新型城鎮化建設對人口將不只是集聚功能,而更多的是對人口的疏散功能。

由此可見,新型城鎮化建設對人口的影響主要表現在2個方面:在良好的就業環境、較為完善的社會網絡、優質的公共服務供給和個人發展空間的推動下,人口向城市流動的速度會不斷加快,人口集聚程度將繼續提升;隨著新型城鎮化的深入推進,中小城鎮迅速崛起,人口在城市間的流動速度也會隨之加快,這在一定程度上會舒緩城市的人口集聚度。在這2種力量的共同作用下,新型城鎮化建設對人口集聚的影響取決于2種力量的大小對比。若第1種力量的作用大于第2種力量的作用,新型城鎮化建設將會提高人口集聚度,若第2種力量的作用超過第1種力量的作用,新型城鎮化發展將會降低人口集聚度。就當前而言,新型城鎮化發展對人口集聚的影響需要通過進一步的實證分析。

2 實證研究設計

2.1 數據選取說明

本文所使用的數據來源于《中國城市建設統計年鑒》以及《中國城市統計年鑒》,選取的是2011—2016年全國地級市數據,并根據國家2014年發布的第一批新型城鎮化綜合試點名單確定了處理組樣本。考慮本文選取的樣本是地級市,為了避免進入名單的縣級城市所在地級市樣本對樣本分組產生偏差,從總樣本量中剔除了4個直轄市和25個試點縣所在的地級市樣本。在此之外,考慮到2015年和2016年國家又公布了第二、三批新型城鎮化綜合試點名單,為了確保2014年作為識別的唯一政策沖擊時點,本文參考“觀測期”剔除法,將2014年后期進入新型城鎮化政策試點名單的地級市從樣本中剔除。得到2011—2016年共169個地級市的樣本數據,將具有試點城市身份的59個地級市歸入處理組,剩余的110個城市歸入控制組。

2.2 模型構建

本文選用式(1)所示的雙重差分模型進行回歸分析,模型如下:

Yit=β0+β1DID+∑γjControlsit+vi+εit

(1)

式中,Yit表示被解釋變量;DID是Treat與T的交互項,同時表示倍差項(Treat是政策實施樣本選擇的識別變量,當Treat=0時,代表樣本數據進入控制組但沒有接受試點政策的試驗,當Treat=1時,代表樣本數據進入處理組并且接受試點政策的試驗;T表示試點政策實施的時間識別變量,T=0表示年份在2014年以前,即試點政策尚未實施時,T=1表示年份在2014年之后,即試點政策已經實施);Controlsit是指全部的控制變量;vi代表城市個體啞變量;εit是擾動項。

2.3 變量選取

本文參考王勝今、王智初[27]的研究,選取人口密度來衡量人口集聚水平,并將其作為被解釋變量來衡量新型城鎮化發展對人口集聚的影響,用density表示。人口密度常被用作衡量新型城鎮化發展對人口集聚的影響,相對于常住人口等單一維度的人口集聚測度,人口密度更能夠反映人口集聚程度。

模型中的核心解釋變量是倍差項Treat×T。Treat表示是否進入新型城鎮化試點名單,作為相關政策支持的處理變量。因為新型城鎮化試點名單是2014年2月發布的,所以政策沖擊時點變量選取2014年,用T表示。本文還選用城鎮單位就業人員工資總額的自然對數(lnwage)、財政教育支出占比(educat)、金融機構人民幣存款占比(finance)、人均GDP的自然對數(lnpgdp)作為控制變量。主要變量的描述性統計結果如表1所示。

表1 描述性統計結果

需要指出的是,運用雙重差分法進行實證檢驗的前提是滿足平行趨勢假設,即實驗組和對照組的被解釋變量具有相同的變動趨勢,也是保證政策沖擊識別不受其他因素顯著干擾的基礎條件之一。鑒于此,本文對實驗組和對照組的人口集聚水平分別按年份求均值,得出均值對年份的變動趨勢如圖1所示。不難發現,新型城鎮化建設試點地區和非試點地區的人口集聚水平的變化趨勢相同,并且總體呈下降趨勢,因此滿足平行趨勢假設。

圖1 實驗組與對照組的人口集聚水平變動趨勢

3 實證結果及分析

3.1 新型城鎮化建設對人口集聚的影響結果分析

表2為新型城鎮化建設對人口集聚影響的雙重差分估計結果。第(1)列是只引入倍差項DID的估計結果,DID的系數估計值為-0.0145,結果在1%的水平線顯著。第(2)~(6)列報告的是依次引入lnwage、educat、finance、lnpgdp 4個控制變量后的模型估計結果。可以看出,引入控制變量后,倍差項DID的系數估計值仍然在-0.14左右,并且顯著性一直保持在1%的水平上。并且,上述結果均是在控制了地級市個體固定效應的情況下得出的。顯然,估計結果表明新型城鎮化建設對人口集聚水平存在顯著的負向影響。這說明在新型城鎮化建設的推動下,人口流動的速度加快,并且更多向中小城市擴散,這種擴散強于人口向重點城市集聚的力量,從而在總體上表現為人口擴散的趨勢。由此可以得出,新型城鎮化建設有利于促進城市的均衡發展,尤其表現在勞動力要素在區域間的均衡配置,使得城市間能夠實現協調同步發展。此外,由表2第(6)列控制變量估計結果可以看出,工資水平對人口集聚存在顯著的負向影響,而教育財政支出對人口集聚無顯著影響,金融發展和人均GDP則對人口集聚具有顯著的正向影響。

表2 新型城鎮化建設對人口集聚的影響估計結果

3.2 穩健性與區域異質性檢驗

雖然雙重差分法以及前期的初步檢驗基本保證了上述分析結果的有效性,即政策沖擊是外生的,從而基本排除了其他因素對估計結果的影響。但是,為了確保分析結果的穩健性,本文采用平行趨勢假設檢驗和安慰劑法對新型城鎮化與人口集聚的關系進行檢驗。

3.2.1 平行趨勢建設檢驗

平行趨勢建設檢驗的方法主要是將政策時點進行向前和向后移動,然后考察移動后倍差項DID的估計結果,如果前移后DID的系數估計值顯著,而后移后的DID系數估計值不顯著,則表明該模型估計結果不滿足平行趨稀假設,基準分析結果是不穩健的。表3報告的是具體檢驗的結果,其中第(1)列是將新型城鎮化政策時點向前移動到2013年的模型估計結果,可以發現DID的系數估計值不顯著,而第(2)列顯示的是將新型城鎮化政策時點向后移動1a到2015年的模型估計結果,而DID的系數估計值在5%的水平下顯著,并且系數與基準回歸相差不多。可以得出,基準回歸結果通過了平行趨勢假設檢驗,因此該回歸結果是穩健的。

表3 平行趨勢假設檢驗結果

3.2.2 安慰劑檢驗

本文還參考Cai等[28]的方法,通過政策時點隨機確定和實驗組、對照組隨機抽取的雙隨機過程進行安慰劑檢驗。具體的操作過程,先從169個城市樣本中隨機抽取59個城市作為實驗組,剩余樣本進入對照組,同時從2011—2016年6個年份中隨機抽取1個年份作為政策時點,然后將2種過程下得到的Treat和T變量相乘,得到DID項并進行模型估計,本文共進行了500次隨機抽樣和500次模型估計。圖2是根據500次隨機抽樣和模型估計得到的結果,所畫的DID系數估計值的P值分布。由圖中信息可以看出,倍差項DID系數估計值的P值在0值附近呈標準正態分布,大部分值在0.1以上,并且P值均值為0.253,這表明在雙隨機抽樣下的安慰劑估計結果不顯著,因此基準回歸結果是穩健的。

圖2 安慰劑分析結果

3.2.3 區域異質性檢驗

表4是對于東部、中部和西部地區異質性進行檢驗的估計結果。其中,第(1)列結果顯示,東部地區樣本城市新型城鎮化建設對人口集聚存在顯著的負向影響,結果在1%的水平下顯著。并且,倍差項DID的系數估計值明顯大于基準回歸中DID的系數,說明新型城鎮化建設對于東部地區人口集聚的政策效應非常顯著。這可能是由于東部地區經濟相對發達,區域內城市經濟發展齊頭并進,區域內各城市間人口流動速度較高,導致東部區域內并未表現為明顯的人口集聚,而呈現人口擴散和均衡分布的趨勢。相比較而言,中部地區和西部地區樣本城市新型城鎮化建設對人口集聚的影響不明顯,這可能與中西部地區經濟發展相對落后,人口流動速度較低,同時也未形成大城市虹吸導致的人口集聚有關。

表4 東中西部地區區域異質性估計結果

4 結論及政策啟示

新型城鎮化建設是促進我國實現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途徑,而明確新型城鎮化是否促進人口的均衡分布,是評估新型城鎮化政策績效的重要維度之一。本文利用2014年國家新型城鎮化綜合試點方案構建了一個準自然實驗情景,采用2011—2016年全國169個地級市城市數據,運用雙重差分法,對新型城鎮化發展進程對人口集聚的影響進行了分析。分析結果表明,新型城鎮化建設對人口集聚具有負向影響,即新型城鎮化推動了人口的快速擴散和區域間的均勻分布。該分析結果通過了平行趨勢假設和安慰劑檢驗2種穩健性檢驗,并且區域異質性分析表明,新型城鎮化建設對人口集聚的影響在區域間具有顯著的異質性。從以上分析結果可以得出我國新型城鎮化發展對人口集聚影響的2點特征:人口集聚是新型城鎮化發展進程中的過程變量,表示著某一時間段人口的狀態,相比于其他學者的研究結果,本文在選定測度指標的前提下,得出了新型城鎮化發展對人口集聚具有負向影響的結果;在分析新型城鎮化發展對人口集聚的影響時,區域異質性結果分析表明,我國區域間的人口流動呈現出人口擴散和均衡分布的趨勢,而由于經濟結構失衡引起的中、西部地區相比東部地區的人口流失等現象在短期內難以改善。

通過本文研究可得出如下政策啟示:要以不同層級中心城市的均衡發展為導向,引導各種資源在大中小城市間自由流動和合理配置,加快推動城市地區新業態新產業培育,努力爭創第三就業空間。引導人口流動,發揮都市圈在資源配置、人口流動方面的高效作用。以特大超大城市為依托,推動現代化都市圈的建立,增進都市圈內要素配置樞紐功能和國際競爭力;以中心城市為核心,輻射帶動周邊城鎮的發展,促進中心城市與周邊地區的一體化發展。在新技術“互聯網+”、物聯網、5G、AI等的帶動下,構建網絡狀的城市內部結構和城鎮格局,促進基礎設施建設跨區域一體化發展。以“十縱十橫”綜合運輸大通道為依托,來支持“兩橫三縱”城鎮化格局的形成,加密長三角、京津冀、長江中游、珠三角、成渝等戰略區域的骨干通道。加快推進“新基建”項目工程,以完善的基礎設施建設支撐城市的現代化發展,為城市發展質量的提升和經濟高質量發展貢獻力量。繼續堅持“以人為本”的城市發展理念,新型城鎮化建設的最終目標是為人的全面發展服務,在以人為核心的基礎上,因市而異,優化城市生活、生產、生態布局,促進生態保護紅線體系與自然保護地體系的融合,改善城市居民的生活水平和工作環境,真正體現與傳統城鎮化的區別和“新”之所在。

猜你喜歡
城鎮化建設發展
邁上十四五發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續發展的“未來牌”
中國核電(2021年3期)2021-08-13 08:56:36
自貿區建設再出發
中國外匯(2019年18期)2019-11-25 01:41:56
基于IUV的4G承載網的模擬建設
電子制作(2018年14期)2018-08-21 01:38:28
砥礪奮進 共享發展
華人時刊(2017年21期)2018-01-31 02:24:01
《人大建設》伴我成長
人大建設(2017年10期)2018-01-23 03:10:17
保障房建設更快了
民生周刊(2017年19期)2017-10-25 10:29:03
改性瀝青的應用與發展
北方交通(2016年12期)2017-01-15 13:52:53
堅持“三為主” 推進城鎮化
學習月刊(2015年14期)2015-07-09 03:37:50
“會”與“展”引導再制造發展
汽車零部件(2014年9期)2014-09-18 09:19:14
城鎮化
江蘇年鑒(2014年0期)2014-03-11 17:09:40
主站蜘蛛池模板: 亚洲自偷自拍另类小说| 日本五区在线不卡精品| 国产一级毛片高清完整视频版| 欧美h在线观看| 9966国产精品视频| 国产精品对白刺激| 精品亚洲麻豆1区2区3区| 好吊日免费视频| 久久香蕉国产线| 狠狠色香婷婷久久亚洲精品| 日韩最新中文字幕| 亚洲男人的天堂久久香蕉| 亚洲成人免费在线| 午夜毛片免费观看视频 | 人妻一本久道久久综合久久鬼色| 特级毛片8级毛片免费观看| 白浆免费视频国产精品视频| 国产一级毛片在线| 精品一区二区久久久久网站| 免费高清毛片| 成人在线视频一区| 日本欧美精品| 免费毛片全部不收费的| 亚洲91精品视频| aⅴ免费在线观看| 免费国产高清精品一区在线| 国产欧美日韩另类| 在线观看免费人成视频色快速| 超碰免费91| 欧美一级夜夜爽www| 亚洲成人动漫在线观看 | 在线观看免费AV网| 嫩草在线视频| 中文字幕2区| 色播五月婷婷| 亚洲色大成网站www国产| 国产一级视频久久| 亚洲第一黄片大全| 国产精品香蕉| 91综合色区亚洲熟妇p| 日韩视频免费| 国内精自视频品线一二区| 欧美亚洲日韩中文| 精品91自产拍在线| 91视频区| 成人无码一区二区三区视频在线观看| 原味小视频在线www国产| 999国内精品久久免费视频| 欧美精品另类| 伦精品一区二区三区视频| 婷婷色狠狠干| 免费jizz在线播放| 国产午夜无码片在线观看网站| 欧美日韩一区二区在线播放| 欧美成人第一页| 国产毛片网站| 在线播放精品一区二区啪视频| 色偷偷一区| 国产特级毛片aaaaaa|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无码网站| 日韩少妇激情一区二区| 国产成人综合亚洲网址| 亚洲无码高清一区| 亚洲无码37.| 久久久无码人妻精品无码| 99久久精品无码专区免费| 亚洲欧美精品在线| 色九九视频| 日本不卡在线播放| 老司机久久99久久精品播放| 日韩a级毛片| 老色鬼欧美精品| 一级高清毛片免费a级高清毛片| 国产久操视频| 亚洲欧洲日产国码无码av喷潮| 一级毛片无毒不卡直接观看| 欧美一级黄色影院| 国产成人高清在线精品| 欧美成人日韩| 成人免费一级片| 热思思久久免费视频| 免费在线播放毛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