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志成
(山東省費縣畜牧發展促進中心 273400)
由于肉雞飼養規模逐漸擴大,飼養密度相對增加,肉雞生活在密集環境中,給外界致病菌的侵擾創造條件,尤其是肉雞感染沙門氏菌病非常普遍,沙門氏菌不僅可以通過污染的養殖環境、飼料和飲水進行水平傳播,還可通過種雞垂直傳播給后代雛雞。尤其是肉雞生活環境較差、衛生消毒不嚴或受到應激等情況下,肉雞發病率會大大提高。一旦在雞群中發生沙門氏菌病,很難徹底根除,極易在肉雞群體中流行和擴散,給肉雞生產帶來巨大的危害。
肉雞沙門氏菌病在一年四季均可發生,尤其在氣候變化異常、舍內溫度差異大、濕度較高的情況下,給沙門氏菌的繁殖和擴散提供良好機會,能引起大面積爆發或流行。因此,肉雞在寒冷的冬季發病率較高。且雛期肉雞對環境溫度要求較高,如果供暖設施較差,肉雞易受到冷應激,從而繼發感染沙門氏菌病[1]。
不同日齡肉雞都能感染沙門氏菌病,尤其是3 周齡肉雞發病率較高,因為這個階段肉雞由早期育雛的高溫逐步脫溫,雖然肉雞體溫調節能力相對完善,但如果降溫速度過快,肉雞極易受涼感冒,致使體質和抵抗力下降,給環境中存活的沙門氏菌提供機會,致使肉雞感染沙門氏菌病,并且成為今后傳播本病的主要傳染源[2]。
發病肉雞和帶菌肉雞是沙門氏菌病的主要傳染源,健康雞群與病雞飼養在一個雞舍內,可通過接觸感染本病。病雞或帶菌雞可通過糞便向環境中排放沙門氏菌,對環境中的空氣、用具和飼喂器具產生污染后,可對健康雞群造成威脅。尤其是養殖環境衛生消毒不嚴格,肉雞場內非常容易受到沙門氏菌的污染,給雞群帶來隱患[3]。
首先,沙門氏菌病能經過雞只直接接觸進行水平傳播,沙門氏菌對環境空氣、飼料或飲水造成污染后,健康肉雞可通過呼吸道或消化道攝入病菌而發病。其次,種雞感染沙門氏菌病后,種蛋會受到沙門氏菌污染,然后垂直傳播給后代商品肉雞,因此,種雞感染本病會世代相傳,危害后代雞群。另外,如果注射器受沙門氏菌污染后,可通過免疫接種或注射給藥將沙門氏菌傳播給健康肉雞。無論通過哪種感染途徑,最終都會對肉雞機體產生不同程度的危害[4]。
隨著養雞業規模化發展,肉雞飼養大多采取籠養方式,雞群生活在高度密集環境中,雞只通過呼吸向環境中排放大量的二氧化碳,通過糞便向環境中排放大量氨氣,導致舍內有害氣體濃度極易超標,對肉雞呼吸道黏膜產生嚴重的刺激,給外界沙門氏菌的侵入創造良好機會,致使肉雞發生沙門氏菌病。
有的肉雞舍采取墊料平養,雞群將糞便直接排放到墊料上,肉雞長期與糞便接觸,再加上肉雞舍內衛生消毒不嚴,環境中的沙門氏菌蓄積數量較多,也會增加肉雞爆發沙門氏菌病的機會。同時,沙門氏菌可通過直接接觸進行傳播,肉雞生活環境比較密集,一旦有病雞出現,會致使病情快速地在全群傳播[4]。
肉雞生長速度很快,在短時間內就可將飼料轉化為肌肉,對飼料營養要求較高,尤其在對飼料的蛋白質比較敏感,如果飼料中缺乏氨基酸或含量不平衡,會明顯影響肉雞生長速度和體質,長期下來抗病能力下降,會誘發沙門氏菌病。如果受到其他應激會加重病情,或者促使病情進一步傳播和蔓延。
肉雞新陳代謝旺盛,機體生長肌肉的能力相對較強,而骨骼和內臟器官的發育相對遲緩,與肌肉生長存在嚴重不匹配狀態,致使肉雞在生長過程中極易發生腿部疾病、猝死或腹水癥,這種情形下都會影響肉雞體質和健康程度,給外界沙門氏菌的感染營造良好機會,這樣肉雞也容易繼發感染沙門氏菌病[5]。
病雞通常出現精神萎靡、緊閉眼睛、食欲下降、采食量驟減、羽毛松亂、機體脫水、腿腳部分明顯干燥,發生腹瀉,糞便呈黃綠色稀便。隨著病情發展,病雞機體消瘦、糞便呈水樣稀薄、病雞泄殖腔周圍沾滿污穢糞便,最后病雞貧血、衰竭死亡。
解剖病死雞只可以看到肝臟腫大、顏色變淺、呈現菜花樣壞死灶,有的肝臟質地變脆、皮質下有出血斑或條狀出血,肝臟容易破裂,致使腹腔內蓄積大量血水或血凝塊。心肌有點狀出血,表面有白色結節。脾大、出血,肌胃有白色結節,有的腺胃乳頭出血,腸道黏膜出血、脫落、腸壁變薄,腸腔內蓄積大量內容物。
根據肉雞飼養情況和疾病流行特點,結合臨床癥狀和病理變化,可以初步診斷雞群感染沙門氏菌病。如果需要確定應該經過實驗室檢查,臨床方面經常采取涂片鏡檢和分離培養兩種方法。
在無菌條件下采集發病肉雞的肝臟或脾臟等器官,在實驗室經過研磨、涂片、革蘭氏染色,然后經過鏡檢可看到陰性小桿菌,菌體沒有莢膜和芽孢,兩端呈鈍圓狀。
在無菌條件下采集發病肉雞肝臟、脾臟等病料,接種于普通瓊脂和血液瓊脂培養基上,在恒溫情況下培養24h,在上述兩種不同的培養基上均可看到半透明、表面光滑和邊緣整齊的無色菌落。然后將菌體接種到亞硫酸鉍、SS 瓊脂、麥康凱瓊脂和伊紅亞甲藍等培養基上,在恒溫條件下培養24h,在亞硫酸鉍培養基上可以看到金屬光澤的黑色菌落,在SS 瓊脂培養基上可以看到半透明無色菌落,在麥康凱瓊脂培養基和伊紅亞甲藍培養基上沒有任何菌落出現,即可確診肉雞群感染沙門氏菌病。
通常情況下,肉雞感染沙門氏菌病往往與環境條件比較惡劣、飼養營養不良和發生應激等有直接關系,因此,在肉雞日常管理過程中,需要加強飼養管理,根據外界環境及時調節舍內通風和供暖設施,保證雞舍內溫度和空氣質量良好,且保證飼料營養充足,為肉雞健康奠定堅實的基礎。加強衛生消毒工作,避免雞群飼料或飲水受到沙門氏菌的污染,減少雞只攝入病原菌的風險。另外,加強廠區隔離工作,避免將外界沙門氏菌攜帶入場而感染健康雞群[6]。一旦肉雞出現異常情況,應立即采取隔離措施,防止雞群內部感染沙門氏菌病。
一旦發現肉雞感染沙門氏菌病,需立即進行隔離治療,避免病菌發生擴散或傳播,并且有利于改善雞群生活環境和飼料營養,保證肉雞生活在相對溫度、干燥、空氣新鮮的環境中,飼料營養豐富且平衡,促使病雞逐漸恢復健康體質,對治療沙門氏菌病具有良好的輔助作用。
如果肉雞發病普遍且病情較輕時,可使用慶大霉素進行飲水,每只肉雞每次2000IU,每天飲用2 次,連續添加3d,可起到很好的治療效果。如果肉雞病情較重,可以使用阿米卡星進行肌肉注射,按照每千克體重0.1mg 的劑量,每天肌肉注射1 次,連續注射3d,病雞可好轉[7]。
用藥治療注意事項,臨床方面經常使用慶大霉素、阿米卡星、粘桿菌素、新霉素、多西環素和環丙沙星等藥物來治療沙門氏菌病。肉雞發病沙門氏菌病后,需根據病情和雞群具體情況合理選擇抗生素藥物,最好經過藥敏試驗來選擇敏感藥物,避免病菌產生耐藥性,有效提高治療效果。避免藥物對機體產生毒害作用或影響肉雞正常的生長和發育。
實踐證明,使用沙門氏菌疫苗能大大降低雞群感染腸炎沙門氏菌的概率,因此,應重視免疫接種對防治沙門氏菌病的重要性。如果肉雞群經常受到沙門氏菌的困擾,建議給雞群接種沙門氏菌疫苗,這樣可以促使自身機體產生的免疫力,增強對外界沙門氏菌的侵擾能力[8]。
目前生產中常用的沙門氏菌苗由弱毒活苗和菌體滅活苗組成,也相繼研制出亞單位苗和重組疫苗。在臨床使用疫苗接種前后,切忌給肉雞飼料或飲水中添加防治沙門氏菌的藥物,否則會降低疫苗效價和免疫接種效果。給雞群接種疫苗后也不會一勞永逸,必須結合飼養管理和衛生防疫,才能確保疫苗免疫效果比較理想。如果肉雞養殖環境衛生條件較差,或者管理措施失誤,免疫接種沙門氏菌疫苗后的肉雞照樣能爆發本病。
根據肉雞不同生長階段配置營養全價的飼料,肉雞在育雛期生長速度很快,需要大量的蛋白質和維生素等營養成分,才能滿足機體生長發育需要,一般要求飼料中的能量達到2800kcal,蛋白質含量達到19%,才能滿足機體生長肌肉的需要。在育雛期結束后可將飼料中的蛋白質水平降低到17%~18%,能量水平提高2850kcal,促使機體沉積適當的脂肪,盡快達到出欄體重,這樣不僅有利于提高肉雞體質和抗病能力,還可生產出更多優質的雞肉產品。
在飼養肉雞生產中需要制定科學的衛生消毒程序,首先,定期進行帶雞消毒和廠區環境的噴灑消毒,減少環境中存活的沙門氏菌。尤其在疾病流行季節應增加消毒次數,對外來車輛和人員應嚴格消毒,防止從外界攜帶沙門氏菌入場。肉雞使用的料槽和飲水系統應保持干凈,定期對飲水系統進行沖洗和消毒,盡量不要在飲水中添加維生素或藥物,避免對飲水造成污染而給沙門氏菌的繁殖提供培養基。
隨著肉雞業不斷向集約化和規模化發展,飼養肉雞數量越來越多,建議采取科學的全進全出飼養模式,在肉雞出欄后可以進行徹底清理、沖洗和消毒,同時將雞舍空置1 個月的時間,徹底消滅環境中存活的沙門氏菌,為下個批次引入肉雞營造一個干凈的生活環境,避免受到沙門氏菌的侵擾。另外,在引種前需要對種雞場進行充分調查,避免種雞將沙門氏菌傳染給后代。
在肉雞生長到3 周左右,或者外界環境條件變化較大、雞群免疫接種等情況下,可以在肉雞飼料中添加適量的廣譜抗生素,能預防雞群感染發病。還可在肉雞飼料中添加適量的乳酸桿菌、芽孢桿菌、枯草桿菌和雙歧桿菌等益生菌,這樣可以促使肉雞腸道內的優勢菌群更好地進行繁殖,對致病性沙門氏菌起到很好的抑制作用,有利于維持機體處于健康狀況。
在肉雞飼養過程中,經常會受到沙門氏菌病的困擾,侵入機體內的沙門氏菌不僅具有頑強的抵抗力,還極易產生耐藥性,在無形中增加治療沙門氏菌病的難度,一旦雞群發生本病往往難以達到理想的治療效果,致使肉雞生長速度緩慢、飼料轉化率降低甚至繼發感染其他病菌,造成較高的死亡率。因此,在生產管理過程中,需要制定科學的防治措施,提高雞群飼養管理水平,保證飼養密度合理、調控雞舍環境良好、保證雞舍干凈衛生、減少各種應激因素,有利于提高肉雞體質和免疫力,維持肉雞處于健康狀況。一旦肉雞發生異常情況,在臨床觀察和病理剖檢的前提下,必須進行嚴格的實驗室檢查,才能確定肉雞是否感染沙門氏菌病,最好結合藥敏試驗,選擇敏感藥物進行治療,結合改善肉雞生活環境和飼料營養,幫助肉雞盡快恢復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