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劉玉良
(九三糧油工業集團有限公司,黑龍江 哈爾濱 150090)
隨著金融模式的不斷創新,供應鏈金融在產業鏈中的作用日益凸顯。供應鏈金融不僅能整合上下游信息,形成完整的信息流,同時能借助核心企業信用優勢,為中小企業提供融資增信。供應鏈金融嵌入大豆產業鏈,降低了買賣時間錯配產生的機會成本、各主體規模和信息不對稱產生的信用管理成本,進而提升了大豆產業鏈的整體價值。
農產品貿易資金需求量大,中小型大豆貿易商較難通過銀行途徑獲得資金,通常借助小額信貸公司或民間借貸融資,融資成本高,規模有限。
企業的貿易和倉儲能力與銷售渠道相輔相成,既要有充足的存貨儲備吸引客戶,也要有穩定的下游渠道消化庫存,以銷定采的方式難以實現規模化經營。
大豆貿易市場接近于完全競爭市場,農戶對大豆的價格影響微乎其微,作為價格的被動接受者,農戶會根據當時市場價格,綜合考慮運輸成本、裝卸成本、心理預期等因素,擇機就近銷售大豆;大豆貿易商受制于資金、倉儲規模等因素限制,往往通過快購快銷的方式將手中大豆出售,賺取中間微薄差價。大豆供應鏈需要集資金、風控、渠道于一身的核心企業,解決制約規模化發展的市場風險和信用風險,實現鏈條各環節的多贏格局。
通過對大豆供應鏈需求的分析可以看出,打造具有資源整合能力的核心平臺是提高產業鏈價值的基礎,而核心平臺的運作離不開金融手段在融資和風險管控方面的作用。
在種植端,“訂單農業+保險+期貨”的業務模式能夠為種植戶提供資金和必要的風險管理,保證種植戶增產增收,鼓勵其積極擴大大豆種植。核心企業以買方的身份整合銀行、保險、期貨資源,在融資過程中發揮增信的作用,降低銀行的風險管理成本,進而減低種植戶的融資成本。業務模式如下:
1.核心企業與種植戶或農場貿易公司簽訂大豆收購訂單,約定一個保底收購價格;
2.種植戶或農場購買保險,鎖定產量和價格。
3.保險公司根據種植戶或農場的需求,通過期貨公司購買場外期權,轉移價格波動帶來的風險;
4.銀行根據種植戶或農場與核心企業簽訂的訂單對其提供種植環節的貸款;
5.核心企業為了減少大豆價格變化帶來的風險,在期貨市場進行套保;
6.核心企業收購大豆,支付大豆款;
7.種植戶售糧回款,償還貸款。

核心企業為降低糧食收購資金成本,并減輕存儲過程中的資金占壓,可利用國內信用證、商業/銀行承兌匯票、線上電子債權憑證等方式支付收糧款。以銀行承兌匯票和線上電子債權憑證為例:
1.銀行承兌匯票融資模式(如圖)

(1)核心企業與售糧方簽訂購銷合同,約定價格、重量、金額、結算方式等相關信息;
(2)核心企業利用自身授信,向授信銀行申請開立銀行承兌匯票;
(3)開票銀行將銀行承兌匯票開給售糧方,并承兌付款;
(4)售糧方在網銀進行貼現申請,買賣雙方協商決定利息承擔主體;
(5)銀行辦理貼現,將融資款項打入售糧方銀行賬戶;
(6)銀行承兌匯票到期當日,由核心企業進行還款操作。
2.應收賬款票據化-電子債權憑證

(1)核心企業與售糧方簽訂購銷合同;
(2)核心企業通過銀行和第三方搭建的供應鏈交易平臺簽發電子債權憑證,收款人為售糧方;
(3)售糧方線上簽收憑證,并在系統內上傳貿易背景資料,發起融資申請,并提交到第三方平臺公司;
(4)第三方平臺公司收到售糧方提交的融資申請信息,審核貿易背景資料,確認無誤后將相關信息推送合作銀行;
(5)合作銀行根據第三方平臺公司提交的信息,審核材料,發放貸款;
(6)核心企業在融資到期日進行還款操作。
為了爭取售糧方支持,核心企業可安排付款結算全流程。售糧方可實現及時收款,與現金結算的時效性類似。
核心企業為了控制糧源并獲得一定市場控制力,可利用自身倉儲和信貸優勢,吸引大豆貿易商將貨物存入核心企業倉庫中,由核心企業為大豆貿易商開出倉單,貿易商可利用此倉單進行質押融資。大豆貿易商在一定時間內根據大豆價格情況擇機銷售,收購方可以是大豆貿易商自有銷售渠道,也可以是存儲大豆的核心企業。由于大豆出入庫、運輸等費用的消耗,大豆貿易商一般都會就近銷售大豆,核心企業為貿易商節約了機會成本并提供了融資便利,自身也達到了掌控糧源的目的。
業務模式流程如下:

1.大豆貿易商將收購的大豆存入核心企業指定倉庫中,并簽訂糧食存儲協議,約定雙方權利義務及責任劃分;
2.核心企業或第三方評估機構對大豆貿易商存入的大豆進行品級評估,核心企業據此開出合作銀行認可的倉單;
3.大豆貿易商根據核心企業開出的倉單,向核心企業合作銀行進行倉單質押融資;
4.合作銀行根據大豆貿易商提交的倉單,通知核心企業倉單已質押,委托核心企業對大豆貿易商所存大豆進行監管;
5.合作銀行按照一定比例對大豆貿易商發放融資款項;
6.大豆貿易商對已質押大豆進行提貨銷售或融資到期時,將款項存入合作銀行的賬戶中進行還款;
7.合作銀行收回貸款本息,并通知核心企業釋放相應貨物給大豆貿易商;
8.當貿易商棄貨或到期未能償還貸款時,核心企業按照事前與銀行簽署的回購協議回購大豆,并將回款貨款支付給銀行。
為了拓展市場渠道,吸引優質客戶合作。核心企業可借助銀行下游供應鏈融資模式,為客戶提供融資便利。融資流程如下:
1.核心企業根據與下游客戶的合作情況,向銀行推薦符合資質的客戶;
2.銀行經過篩選,再結合核心企業提供的歷史交易信息,核定對單體客戶的授信額度;
3.客戶有提貨融資需求時,線上操作申請融資款項,在系統中上傳相關背景資料信息;
4.銀行審核客戶融資申請,受托支付到核心企業指定賬戶;
5.核心企業根據收到款項進行發貨;
6.融資到期,客戶將款項打入銀行指定賬戶,進行還款操作。
供應鏈金融工具可以嵌入大豆供應鏈各個環節中,涉及的主體多,風險點多,主要風險包括:
1.信用風險
在種植端,對核心企業而言,農業訂單式融資的主要風險是種植戶履約風險。在農產品價格看漲的情況下,核心企業將面臨種植戶惜售或擇高棄低的違約問題。
在倉儲監管過程中,儲存糧食并利用倉單融資的一方可能在市場下跌時棄貨,迫使核心企業履行回購義務。
在銷售端,下游客戶拒絕執行合同時,核心企業將承擔存貨跌價損失風險。
2.市場風險
市場風險主要由于商品價格和利率等因素變化導致。大豆市場價格波幅大,對利潤產生直接影響,同時也是信用風險的主要誘因;利率的上升會導致融資成本增加,融資成本的上升可能蠶食掉供應鏈各環節的微薄利潤。
3.操作風險
大豆供應鏈各環節涉及種植戶、貿易商、倉儲方、企業用戶、物流方、保險公司、期貨公司、銀行等眾多主體,對貨物和資金的管控在時間和空間上交叉。理論上各方各司其責,權責明晰,但在執行過程中需要良好的契約精神和完善的流程管理才能保證合同執行到位、各方利益訴求得到實現。
銀行作為資金提供方參與到供應鏈當中,對供應鏈風險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業務合法合規性、合同和單據的規范完整性方面有更嚴格的標準。但是由于農產品在品質認定、保管、運輸過程中的特殊性以及參與主體的復雜性和市場波動性,銀行的風險管理面臨諸多挑戰。在銀行力所不及的領域,核心企業發揮著重要作用。
4.法律風險
站在核心企業的角度,如果應收或應付賬款存在貿易糾紛,因上下游客戶無法償還銀行貸款,核心企業可能面臨連帶責任風險。在擔任貨物存儲和監管方角色時,相關責任如果界定不明確,一旦存貨方無法償還銀行貸款,存儲方則面臨責任擴大的風險。
站在銀行的角度,在識別貿易背景的真實性,債權或抵押物權屬是否有瑕疵等方面仍有短板,動產質押在我國還存在法律盲區。
1.作為核心企業,擁有健全完善的內控和風控體系是有效開展供應鏈金融業務的前提
企業內控風控體系為其開展健康的供應鏈金融業務提供了安全保障。業務部門和財資部門作為風控第一道防線,承擔業務風險和金融風險的識別和管理職責;獨立的風控部門對業務和財資部門的工作進行監督檢查,是風控第二道防線;審計部門對風控體系運作情況進行審查和評價,是風控第三道防線。近年來,國內一些企業和金融機構在供應鏈業務中管控失據并遭受巨額損失的案例層出不窮,提示我們在運用供應鏈金融工具便利融資的過程中應特別重視系統性的風險管理。
2.有效識別信用風險、市場風險、操作風險和法律風險,在管控成本合理的情況下,采取有針對性的措施
(1)信用風險方面,首先要對合作方進行資信調查以了解其履約能力,根據其歷史信用記錄判斷其履約意愿,可通過交付保證金等方式增加其違約成本,還可以利用信用保險手段將風險向外轉移。對優質客戶可考慮放寬信用條件,延長賬期,逐步培育戰略合作伙伴。
(2)市場風險方面,可利用期貨保值、期權等金融衍生品對沖市場波動風險。
(3)操作風險方面,強化內部控制制度的執行,確保每一項措施責任到人、落實到位;提升倉儲管理和物流信息化水平,建立從入庫到資金回籠的全流程線上管理系統,杜絕人為操作的道德風險,減少因疏忽發生差錯的可能性。
(4)法律風險方面,核心企業應注重合同的簽訂,在貿易合同中應明確各方權利義務,對于貨物重量、質量描述、交付方式、所有權轉移、結算方式、運輸、保管以及爭議解決等重要條款要約定明晰且有操作性。為避免債權債務糾紛,應盡量采用票據結算代替應收賬款。在履行第三方職責時,應在合同中明示責任范圍,避免在借款人發生違約時擴大自身責任。
綜上所述,在大豆供應鏈中應用供應鏈金融,能有效整合農產品行業資源,提供農副產品產業鏈價值,而且能為農產品種植戶提供一定的風險管控及種植資金方面的幫助。而對貿易商、倉儲方、企業用戶、物流方、保險公司、期貨公司、銀行等眾多主體的利益訴求也都能滿足。因此,在大豆供應鏈中應用供應鏈金融能有效解決大豆貿易中各方難以管控的問題,且能有效降低各方的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