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吉茜
(西安西羅航空部件有限公司,陜西 西安 710021)
財務監督是企業應對經營風險、促進自我規范和約束的有力手段。當前企業財務監督的難點是,工作的切入點不明確,也沒有形成明確的可執行的標準,財務監督工作的開展普遍依靠財務人員的工作經驗和職業判斷。隨著國家監管要求不斷提高,財務管理職能不斷拓展,會計核算方式不斷創新,這種財務監督模式越來越不能適應國家監管和企業發展需要。為更好地落實財務監督職能,有必要制定一套工作標準對財務監督進行規范。
財務監督標準是由企業制定并發布,據以開展常態化財務監督工作的規則和依據,其目的是標準化財務監督活動,促使企業生產經營保持最佳秩序。財務監督標準在企業中的作用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核算和監督是會計的兩項基本職能。關于會計核算,我國會計準則體系對各會計要素,從確認、計量到報告都做出了明確的規范。但是對于財務監督,企業一般是按照《會計法》和《內部控制規范》要求的原則執行,沒有明確的方法和標準可作為工作依據。企業實務中財務監督的開展往往依靠財務人員的經驗和職業判斷,這對財務人員的專業素養和綜合能力都提出較高要求。因此,建立一套具體可行的財務監督標準,能夠為財務人員提供工作依據,使財務監督工作更為具體化、規范化和具備可操作性。
當前,企業難以對財務監督工作的有效性進行準確評價,這是由于對財務監督工作的評價缺乏明確標準。對工作要求存在理解和尺度把握方面的偏差,導致不同的管理者對同一項財務監督工作的評價,甚或同一管理者在不同時期對同一項財務監督工作的評價均出現差異。財務監督標準既是財務監督工作的依據,也是財務監督價值的體現,能夠提供客觀評價財務監督活動的價值尺度和界限,引導財務人員的努力方向。
將財務監督意見落實到考核中,強化財務監督成果運用,是實現財務監督閉環管理的重要內容。部分企業對財務監督成果運用不足,沒有切實落實財務監督意見和改進建議,對違規行為或不規范操作不予處罰或從輕處置,導致違規行為禁而不絕,不但助長了不良風氣,也打擊了財務人員開展財務監督的積極性。財務監督標準的建立,既是事前對有違規意圖人員的一種警示,也是事后懲處違規行為的一種手段。積極推動財務監督意見的落實,進一步強化財務監督的威懾力,可在企業內形成良好的財務監督氛圍。
在業財一體化的背景下,脫離業務的財務監督標準是不切實際的。財務監督標準的建立應以財務為軸,對公司整個管理鏈條進行梳理,將財務視角前移并嵌入業務流程,優化實現財務監督的路徑。
企業財務監督應遵循重要性原則,監督重點主要涵蓋三個方面:一是企業經濟資源較為集中的領域;二是在一般企業經營行為中腐敗高發的重點業務;三是在企業生產經營活動中的經常性業務。按照重要性原則,首先將重點領域的重點業務和經常性業務作為財務監督事項。由于各企業所處行業及自身生產經營情況存在較大差異,財務監督的重點不盡相同,但一般應是涉及資金、資產、資源的領域。涉及資金的重點業務主要包括銷售和采購,涉及資產的重點業務主要包括固定資產、無形資產和存貨等,涉及資源的重點業務包括研發投入、資產類投資、股權類投資和薪酬管理等,具體情況見表1。
財會監督是一種全流程的監督方式,財務監督的有效性依賴于監督的過程管控。為了將被動的事后監督變為主動的事前、事中監督,需要調整管理模式,將財務監督融入業務、嵌入日常管理活動中。流程是各項業務具體實施過程的呈現,也是財務監督融入業務的切入點和落腳點。企業需要針對重點領域的重點業務,進一步梳理出詳細的業務流程。應用ERP等管理系統的企業,也應按照系統的操作過程對流程進行梳理。以采購業務為例,梳理采購業務流程,包括編制采購計劃、請購、購買、驗收、付款、采購后評估等六個主要環節,并可以將這些業務從編制物資需求計劃至采購活動評估細分為21個環節,具體情況見圖1。
財務監督標準的建立,重點是找準監督的切入點和著力點,明確“具體監督什么”。在對業務流程進行詳細梳理的基礎上,確定流程中容易出現差錯或舞弊的環節,制定具有針對性的監督內容及關鍵審核點,以便財務人員在業務操作過程中具體執行財務監督。仍以采購業務為例,結合企業采購過程中財務監督的參與度與可行性,確定編制采購預算、審批采購申請、選擇供應商、確定采購價格、財務報銷、付款審批、采購預算執行分析等七個過程作為監督的重點過程,并將財務監督的內容和審核關鍵點落實到具體崗位,建立對采購業務的財務監督標準,詳見表2。

表2 采購業務財務監督標準表
財務監督標準是財務監督在工作層面的具體要求,標準的有效應用需要充分的制度依據。企業內部管理制度是法律法規相關要求在落實層面的具體化。為了財務監督標準的有效執行,一是應啟動制度的框架設計。根據自身管理需求,整合財經法規和內部控制管理的要求,形成制度體系的完整架構。二是對企業現行管理制度、標準和程序等進行全面系統地梳理。將財務監督標準的內容和要求逐一體現在相應管理制度中,標準的制度化將為財務監督工作的開展提供堅實基礎。三是要順應外部監管要求的變化。根據財務監督的法理依據對制度體系進行持續、及時的修訂和完善。財務監督標準的制度化,能夠確保標準內容執行到位,財務監督的防范作用發揮到位。
財務監督標準中已經明確了履行相關監督職責的崗位,這為標準的有效應用提供了責任落實的基礎。企業應做到以下幾點:一是要充分賦予財務人員履行監督的職能,積極統籌內部資源,給予財務監督管理工作必要的支持。二是要強化各部門接受財務監督的意識。優化各部門協作的工作機制,以便為財務監督的順利開展營造良好的環境和氛圍,為提高財務監督的執行效率給予保障。三是財務部門內部需要以統一化和標準化為原則,建立財務監督職責體系,避免監督的缺失、重復和越位。四是要不斷推進業財深度融合,從職業操守、專業技能、政策法規、生產經營等多方面開展系統培訓,提升財務人員的專業素養和綜合能力,使財務人員成為業務工作中的咨詢專家,提高財務監督工作的科學性和有效性。
財務監督需要具有連續性,做到只要有經濟活動發生,財務監督就能夠開展,從而對不合規行為及時制止和糾正。因此,要探索構建全過程、穿透式財務監督機制,一方面,運用動態化監督思維,將財務監督標準逐項嵌入業務流程,壓實流程中財務各崗位各環節的責任,對企業經營管理活動開展持續、動態監督,強化業務流程實質性遵從,提升財務監督效能。另一方面,通過分析財務監督標準運用過程中反映的問題,從財務視角深入解讀業務活動各環節的細化需求,及時提供規范化的財務服務,保證業務運轉快捷、準確和有序,為企業高質量發展提供強有力支撐。
隨著信息技術、人工智能的廣泛應用,企業要與時俱進,通過信息化手段不斷提升財務監督標準的應用效果。企業可以在信息系統中做到以下兩點:一是將財務監督標準中明確的崗位職責設置為不同權限,規范財務監督工作過程,并實現財務監督流程的留檔管理。通過定期回顧分析過程檔案數據,可以發現財務監督工作流程中的問題和不足,為完善工作流程和標準提供有用的信息。二是運用大數據分析技術,對比業務實際與財務監督標準的差異,及時發現不規范行為的傾向并提出風險預警,實現財務監督的智能化發展。利用信息系統整合企業經營數據,實現業財數據的連接與共享,為財務監督標準的多維優化提供必要的數據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