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自中國特色汽柴油市場的視角"/>
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賈智杰,林伯強
(1. 西安交通大學經濟與金融學院,陜西西安 710049;2. 廈門大學管理學院,福建廈門 361005;3.廈門大學中國能源政策研究院,福建廈門 361005)
國際油價的大幅度波動對經濟不確定性帶來的較大的影響,2018年以來,中國的石油對外依存度已經超過了70%,能源安全隱患嚴峻。目前中國經濟發展進入穩定增長的新常態,市場穩定和抗擊外界沖擊的能力是經濟穩定增長的前提條件,而高對外依存度原油供給直接影響了能源安全與市場穩定[1],給經濟發展帶來較高的不確定性[2-3]。但是,中國特色的汽柴油市場可能會減輕高對外依存度原油供給對經濟穩定增長的影響。具體而言,中國原油加工行業以精煉汽柴油為主,主要企業包含中石油、中石化和中海油。這三家企業均為國有企業,且價格受到國家發展改革委的管制,采用“基準價+浮動價”的定價機制,并設定“天花板價”和“地板價”。也就是說,“國有企業+價格管制”是中國汽柴油市場的基本格局。一般而言,幾乎所有的原油必須經過“原油→成品油→油品消費”的產業鏈才能被下游企業消費,而中國特色的汽柴油市場使得國際原油的價格波動在“成品油”這個節點上被減緩。在高對外依存度和高油價風險的背景下,較為穩定的汽柴油價格有可能帶來下游市場的穩定發展,但是當前缺乏對“中國特色”汽柴油市場的研究,因此有必要研究在高對外依存度和高油價風險的背景下,中國特色汽柴油市場對經濟穩定增長的影響。
國內學者對國際油價影響具有深刻的研究。國際石油價格對國內石油價格存在著很像的相關性,國內外油價波動性都存在集聚性、持續性和風險“溢出效應”等特征,且國際石油價格對國內石油價格的影響更大[4-5]。另外,國際油價還會影響企業的投資行為,油價不確定性沖擊不僅能夠解釋約12%的固定資產投資波動,而且還對固定資產投資具有短期抑制效應[6]。一般而言,國際石油價格上漲會引發一系列商品價格的上漲,降低消費者剩余,除了石油生產、加工行業外,其他行業都會受到較大幅度的負面影響[7]。匯率也會因此受到影響:有研究表明,對于石油輸出國而言,油價上漲會對提高本幣匯率,但油價與主要進口國的匯率似乎不存在明顯關系[8],但是卻有一定的相關性。張斌等[9]認為石油價格上漲會導致價格變化和與經濟的結構調整。
外學者對石油價格對經濟的影響研究更為豐富,主要原因是大部分國家以石油為主要能源,而中國是煤炭。石油價格的影響非常深遠,從股市到其他替代能源,再到與經濟的關系等。Peng 等[10]指出,上證指數和布倫特現貨價格之間存在雙向非線性,但國際原油價格與中國股市的關系呈現逐步走強的趨勢;Mohaddes 等[11]發現石油價格和實際股息之間存在穩定的負相關關系。
不少學者對油價波動對宏觀經濟的影響進行了分析。Geiger 等[12]使用調查數據和VAR 模型評估了石油市場沖擊對美國經濟的宏觀經濟影響,發現油價上漲使得美國的通脹和失業有所提高。Renou-Maissant[13]得出了與前者相似的結論,不過將結論拓展到了美國、加拿大、日本、澳大利亞、德國、法國等8 個工業國家。Oladosu等[14]計算出美國GDP 對油價的彈性為-0.020%左右,體現出美國對油價敏感程度。油價上漲使得除石油開采行業以外的各個行業減產,占主導地位的是需求效應[15]。不過,油價波動對不同屬性的國家產生的影響是不一樣的,中國受到的影響似乎較小[16]。
雖然大部分研究認為國際油價與經濟增長呈負相關關系,尤其是石油進口國[17-18],但是也有研究認為國際油價與經濟增長呈正相關關系[19-20]。主要原因是油價的漲跌因素復雜,分為供給側因素和需求側因素。前者含義是由于供給的變化,如中東戰爭,導致的供給降低,進而引發經濟增長下降的情況;后者的含義是由于經濟增長迅猛,對石油的引致需求提高,進而提高了油價。兩者的因果關系不同,影響方向相反,在數據觀測與分析中有時也能得到相反的結論。長期來看,油價與經濟具有非常復雜的相關關系,因此,不同的研究、不同的方法、不同的時間階段的選擇會得到不同的結論。文章的研究集中在供給側因素,將油價供給導致的油價變化設定為外生變量,進而研究經濟體內部的變化情況,即油價對經濟的影響。并且,文章通過類似于自然實驗的模型,可以很好地控制經濟對油價的負反饋,進而識別單純油價對中國經濟的影響。
縱觀歷史數據,國際石油價格對經濟增長似乎具有較強的非對稱性影響[21]。非對稱性體現在國際油價上漲對經濟的抑制作用遠遠大于國際油價下對經濟的促進作用。石油價格上漲對中國經濟具有緊縮作用,但對不同產業的緊縮程度不一致,因此也會推動產業結構變化[22]。石油價格的非對稱性不僅僅發生在中國,同是石油需求者的七國集團中也存在這種非對稱性影響[23]。
既然油價對中國經濟的影響存在非對稱性,正面影響遠遠小于負面影響,如何降低負面影響,緩解因為石油價格上漲帶來的經濟壓力是一個值得深思的話題。Jarrett 等[24]認為核心在金融發展,他們為研究油價波動、金融機構與經濟增長三個指標的關系進行了準自然實驗,認為金融發展在改善能源安全和促進增長方面的積極作用。另外,中國成品油市場由國有企業主導,并且實行“基準價+浮動價”機制(也就是價格管制),且其價格波動遠小于上游石油價格的波動。這在一定程度上為下游企業帶來了成本的穩定性,而這種穩定能否延伸至整個國民經濟?鮮有文章回答這一問題。
但是,價格管制通常會帶來能源產業的市場扭曲,且影響能源產業的全要素生產率[25-26],因此,“國有企業+價格管制”是否可以視為一種單個行業效率和全行業穩定的平衡手段?更廣泛地說,單個地區單個行業的效率換來中國甚至全球相對穩定的一種手段?類似于相關研究結論,隨著“中國制造”加入全球經濟體,對全球經濟的“大穩健”帶來的作用[27],中國石油加工領域的特色是否也能夠起到類似的作用?
中國對汽油和柴油市場實施了價格管制,但對原油市場的干預力度不大。具體而言,中國的汽油和柴油價格由國家發展改革委“控制”。國家發展改革委對汽柴油價格設定了“最高限價”和“最低限價”(上限和下限),其價格波動水平遠低于石油價格。此外,中國的石油加工行業由國有企業主導。雖然目前國企自負盈虧,但在極端情況下,企業的盈虧會由國家財政調節。換句話說,國家財政和國有企業在一定程度上承擔和吸收國際油價帶來的不確定性(圖1)。幾乎所有原油必須流經石油加工企業,被加工成能夠利用的燃料或原料,才能被經濟社會利用。因此,石油加工企業可以理解為是鏈接原油與經濟的“咽喉企業”。因此作者的經濟直覺是:具有中國特色的“國有企業+價格管制”機制能夠在高石油對外依存度的背景下,緩解國際原油價格對市場和經濟的影響(圖1)。目前還沒有文章分析中國特色的汽柴油管制市場的條件下,國際油價波動對中國經濟的影響。這是文章的主要創新,將要回答的問題是:①國際油價波動會如何影響中國經濟?②價格管制機制是否比完全競爭市場具有更強的抗沖擊能力?③為何管制市場抗沖擊能力更強?
圖1 成品油市場價格管制在應對不確定性中的作用
文章強調國有企業壟斷的成品油市場機制是經濟系統的穩定器,盡管存在潛在的效率低下等問題,國有企業/政府仍吸收了國際原油市場價格波動的大部分影響。文章可能的邊際貢獻如下:①首次使用CGE 模型來模擬原油價格波動情況下價格管制的影響。根據作者查閱文獻的結果,目前尚無類似研究。因此,不僅豐富了文獻庫,而且為世界了解中國市場提供了一個新的視角。②量化了價格管制對各宏觀指標的影響,客觀指出了價格調控的利弊。這樣做的好處是在國際油價波動和對原油高度依賴的情況下,減輕波動對國內經濟的影響。缺點是,整個市場可能存在一些低效率,另外,在國際油價飆升的情況下,政府赤字可能會擴大。③文章提出了有針對性的政策建議,包括價格管制與不管制之間的權衡、對價格管制的正確態度以及如何在不同情況下制定定價政策。
2.1.1 CGE模型
可計算一般均衡模型(Computable General Equilibrium,CGE)被廣泛用于構建反事實情景,通過情景模擬分析的方式,對比分析,反事實的政策、沖擊等因素導致的各類影響[28-29]。一定程度而言,CGE 的數據基礎和分析基礎可以基于投入產出分析[30],尤其是其上下游關系可以通過直接消耗系數直接獲得[31]。CGE 模型通過投入產出表等數據,構建了整個經濟社會的均衡模型,涵蓋了居民、企業、政府、國際四個行為主體,刻畫了這些行為主體的行為模式[32-33]。不同于投入產出法,CGE 模型不僅僅考慮商品價值,同時還考慮了商品的價格和產量,使得模型能夠更加精確地刻畫主體的行為。因此,可以理解為CGE 模型可以非常有效地刻畫整個社會的最優資源配置的變化。文章通過基于CGE模型的中國能源-環-經濟分析(CEEEA)模型對研究議題進行分析。該模型分為5 個模塊:刻畫企業生產行為的生產模塊;刻畫國際貿易的貿易模塊;刻畫四大主體相關關系的收入-支出模塊;刻畫經濟、能源、排放相關關系的能源環境模塊;對模型進行宏觀閉合以及市場出清的宏觀閉合-市場出清模塊。限于篇幅,不再對文章的模型建模過程進行詳細的介紹,僅介紹生產模塊以及部分能源替代的含義,模型構建公式以及模塊細節可以參考文獻[34-35]。
2.1.2 生產模塊與能源替代
文章核心任務是刻畫石油上漲的影響。因此,能源替代關系乃至要素替代關系是需要考量的點。因此,將國內產出細化拆分為資本、勞動、各類化石能源和電力能源,以及除去能源投入的中間投入。通過能源和資本合成的方式將勞動、資本能源合成為能源-附加值投入,即總要素投入。因為更多相關研究表明,能源和資本的相互替代性更高,而能源和機械(能源-資本)共同替代勞動。之后,作者更加細化地拆分了化石能源和電力能源,為了更好地表現不同行業存在的要素替代,尤其是能源替代的情況。中間投入部分使用Leontief 生產函數,其他生產過程都使用常數替代彈性(Constant Elasticity of Substitution,CES)生產函數。替代彈性參數的取值參照了相關研究[36-37]。
CES 生產函數能夠較好地模擬行業生產技術構成的替代關系。以石油(OILi)和天然氣(GASi)的生產投入為例,企業通過石油和天然氣的投入,構成了非固態化石能源總投入(NOS)i。該過程可以由以下三個公式表示:
CGE 模型的數據依賴于社會核算矩陣(SAM)和能源-環境賬戶。其中,SAM 的數據源自2018 年投入產出表,而構建的能源-環境賬戶數據來自《中國能源統計年鑒》《中國統計年鑒》,以及IPCC 的碳排放計算公式等。所用模型的宏觀閉合條件來自新古典經濟學的相關假定。因此使用的動態化方法是預測人口、技術進步曲線,并且耦合進方程中,并且通過永續盤存法計算各行業的資本存量。限于篇幅,模型部分不再詳細介紹。
為模擬進口原油的變化,首先需要考慮歷史原油價格波動。圖2 顯示了從1984—2020 年英國布倫特原油現貨價格的年度增長率,2001—2020年間,油價年平均上漲幅度不會超過50%。文章假設兩個情景,國際油價上升20%的情景和國際油價上升50%的情景。本次分析不考慮油價下降的情況,雖然國際油價存在非對稱性的影響,但是油價下降對中國經濟發展和能源供給一定程度上仍有幫助的。油價下降的影響之后會進一步分析。另外考慮到中國國內汽柴油市場價格受到調控,采取“天花板”和“地板價”的調價模式,因此,同時模擬了國內成品油市場受到國家發展改革委調控的條件下,汽柴油價格不隨國際油價變化的情景。設立此情景是為了對比管制市場與完全競爭市場的兩種條件下,經濟體抗擊風險的能力。模擬的情景的名稱及其具體情景見表1。
圖2 布倫特原油現貨年平均價格增長率
表1 研究的情景設計
文章主要討論在“國有企業+價格管制”機制與完全競爭市場下,國際油價波動對經濟和能源消費的影響,并分析不同市場機制下應對油價變動的區別。因此,對模擬情景有如下基本假定。
(1)國際油價2020—2030 年相較基準情景(BAU 情景)高出20%或50%。本假定是依據歷史上布倫特原油價格年增長率確定的(圖3),1984—2020 年,布倫特現貨價格最高年增長率為58.8%(2000 年),其他時候年均增長率沒有超過50%。另外,持續的高油價是相對極端的情況,因此,除了考慮50%的高油價情景,文章也考慮了油價僅相對于BAU情景上漲20%的中高油價情景。
(2)汽柴油管制市場條件下,汽柴油價格不會隨著上下游價格波動而發生波動,而會一直保持和BAU 情景下相同的汽柴油價格。保持價格不動的額外盈虧由政府承擔,企業依舊保持零利潤假設(CGE 模型基本假設之一)。這個假定也是基于中國石化行業基本是由“三桶油”把控,而“三桶油”都是國有企業。
(3)文章并沒有在模型中設定“天花板價”和“地板價”,反而設定了一個固定價格(假設2)。由于CGE 模型的價格具有零階齊次性,因此模型中的所有價格在基期設為1,因此很難完美匹配當前的價格與天花板和地板價的關系。另外,由于文章設立的情景相對極端,OIL+20%R 和OIL+50%R 的情景下,因為都達到了天花板價,所接收到的價格應是一致的、不變的。
(4)由于官方給出的投入產出表最新只到2018 年投入產出表,因此以官方2018 年投入產出表為依據編制的社會核算矩陣,進行模型的分析。在分析GDP 等價值絕對量是以2018 年價格基準進行計算的,即GDP 等價值量是以2018年不變價計算得出。
數字全息顯微技術(Digital Holographic Microscopy, DHM)將數字全息技術和顯微技術結合,可以觀測尺寸在微米甚至納米量級的微結構樣本的三維信息.該技術具有全場、三維、無侵入的特點,非常適用于活體生物樣品的動態顯微觀察,在生命科學和醫學領域的應用日益增加.聯邦理工學院通過DHM定量檢測小鼠皮質神經元在應激過程中的動態過程[1-4].
由于CGE 模型中,價格、產量和消費量都是內生變量,不能自主控制,因此設置內生虛擬稅,保證政府可以自由控制對石化企業的稅收,以保證汽柴油價格不變(汽柴油價格外生化),正好滿足假定2的全部內容:國有企業與價格管制。
圖3直觀地展示了不同情景下實際GDP 的情況,國際油價上升20%會使得GDP 在2030 年下降0.236%;而油價上漲50%會導致GDP 損失達到0.642%,約合9450億元人民幣。可見國際油價持續走高會對中國經濟帶來較大的潛在威脅。另外,在汽柴油管制市場的情況下,GDP 的變化不同尋常,20%國際油價上升,帶來的是0.024% 的GDP 收益,而50% 的油價上升,帶來的是0.100%的GDP 損失。這些數據顯示汽柴油管制市場對GDP 有很強的抗沖擊作用,油價上漲50%的情景中,能夠緩解84.38%的經濟損失,而油價一定幅度上漲對中國經濟具有一定的刺激作用,GDP 略微上漲。關鍵領域的市場管制具有抗沖擊作用,這一直觀結論是文章的基礎觀點,之后的分析將解釋這一現象的原因。
圖3 不同情景下中國GDP
國際原油價上漲的影響類似于水波,由點即面向整個經濟體蔓延,有相關研究表明,中國CPI 對石油價格的彈性隨著時間和消費結構的退役逐漸增大[38]。圖4 和圖5分別展示了各行業的綜合產品價格變化率(綜合產品價格為消費側購買商品價格,綜合考慮了進口商品和國內生產國內消費的商品,也就是模型中的Armington 商品價格)。國際油價上升,會導致國內綜合原油價格上升12.42%~28.77%。完全競爭市場下,成本上升會傳導至下游的汽柴油市場,導致汽柴油價格上漲7.30%~15.32%。除了石油和汽柴油價格,其他產品的價格也有一定的上漲,上漲幅度為0.08%~3.43%。主要受影響的企業是石油行業和石油加工行業的產業鏈下游,例如交通、化工和冶金。但是這些商品的上漲幅度并沒有想象中的高,因為國際石油及其石油制品只是其生產成本中的一部分,并非全部。因此市場需要更加理性地看待國際油價上升這類事件。
圖4 石油和石油加工行業綜合產品價格變化率
圖5 大宗商品綜合價格變化率(除去石油和石油加工行業)
另外,價格管制控制了汽柴油價格,使得國內汽柴油價格保持不變,同時也稍微降低了國內石油消費價格。結合圖5,研究認為石油價格增幅降低的原因是管制市場降低了汽柴油行業下游企業(交通、化工、冶金)的成本,而這些汽柴油行業的下游企業同時又是石油行業的上游企業。基于所有原油必須經過石油加工企業的處理才會被其他生產者和消費者使用,因此,石油加工行業就鏈接原油與經濟的咽喉行業。穩住了該行業的產品價格,一定程度上就能夠穩住整個產業鏈的價格,甚至反過來影響自己的上游企業。
圖6和圖7表示2030年中國各個行業的產出變化率。由于國際油價的上漲,國內石油開采邊際收益得以大幅提高,因此國內石油開采猛漲,漲幅為21.46%~79.63%。同時由于國際油價上漲,中國的石油出口也略有提高,限于篇幅,文章不再對進出口詳細介紹。而汽柴油市場在完全競爭的條件下,會有較大幅度的產出縮水,降幅為9.59%~18.54%,這是由于油價上升導致的成本上升,導致汽柴油價格上升(圖4),而降低的汽柴油價格又降低了汽柴油的需求。管制市場中,政府兜底控制成品油價。在國際油價上漲的背景下,政府管控可以視為政府補貼,在政府補貼下,不變的汽柴油價格不會影響降低國內對汽柴油的需求,同時由于價格優勢,還增加少量的汽柴油的出口,最終使得汽柴油產量增加了0.86%~1.82%。
圖6 油氣行業國內產出變化率
圖7 不同行業(去除油氣行業)國內產出變化率
從其他行業的產出變化來看,國際油價對全行業的產出影響沒有超過±4%。石油行業的主要下游企業產量降幅最多,化工和交通在完全競爭條件下產量下降分別為1.89%~3.83%和1.72%~3.48%。而電力作為一種石油的替代能源,中國發電量有所上升。另外,作者還發現在管制市場的條件下,各個行業的產量均所有上升,尤其是煤炭的生產量,主要原因是能源替代,例如,高額的國際油價和相對旺盛的汽柴油需求可能會刺激煤制油等項目的落地,從而增加了煤炭行業的產出。
前文的分析解釋了國際油價和價格管制對中國經濟的影響,發現價格管制具有抗擊國際油價上升導致的負面影響的能力。但是對居民而言,油價和管制市場是一個什么樣的影響尚不得而知。因此本節構建以基準情景購買力為基礎的拉式指數(Laspeyre Index)作為衡量居民購買力變化的指標,分析各情景下居民購買力的變化,見圖8。完全競爭市場下居民受到國際油價的沖擊,購買力將下降0.635%~1.533%;然而在管制市場的情景下,購買力降幅為0.053%~0.231%,遠遠小于前者。主要原因是居民消費的汽柴油價格維持不變(圖4),以及大宗商品的價格降幅變小導致的(圖5)。不炒股的居民并不關心石油價格,而只關心汽柴油價格和其他需要購買的大宗商品的價格,因此管控住汽柴油價格幾乎能夠徹底穩住居民購買力。
圖8 居民購買力變化
表2展示的是2030 年各種情景的能源消費總量。國際油價上升顯著降低了原油消費量,進而降低了汽柴油的消費量,綜合來看,國際油價上漲會帶來更低的化石能源消費與稍高的電力消費,這一點也可以與4.3節的結論相互印證。而在管制市場條件下,由于大宗商品價格相對不管制而言較低,需求更旺盛,因此引致的能源需求更加旺盛,使得管制市場條件下各類能源消費都要比不管制的條件下要高。
表2 2030年不同情景能源消費量
圖9 本幣匯率變化率
前文分析了價格管制在油價上升時的各種好處,如緩解經濟壓力,保障居民購買力,提高維持中國匯率穩定等,但是,汽柴油市場的價格管制的手段真的是應對油價波動的萬能藥嗎?管制手段沒有他的成本與代價嗎?答案是否定的。風險和波動總有突破口,總有行為主體吸收了這些不確定性。穩定的價格是政府控制的,因此政府對風險進行了一定的兜底。
圖10展示了不同情景中政府不同稅種的稅收收入變化。政府管制會顯著影響政府的稅收收入,國際油價上升會提高政府稅收收入,但是管制市場下會顯著降低稅收收入,而拆分成不同課稅對象,研究發現造成這一變化的主要原因是間接稅,也就是企業稅。因此研究對企業綜合賦稅(包括了所有稅收和補貼)按照行業進行拆分分析,見表3。國際油價上升,會給政府帶來不少的稅收收入,主要是來自國內石油開采行業的產出增加和售價上漲。在政府管制條件下,來自石油開采行業的稅收會進一步增加,但是石油加工行業的綜合稅收下降了50.90%和108.38%,為了保證汽柴油價格不變,石油加工行業收到了大量的政府補貼。甚至在50%的國際油價上升的情景下,石油加工行業和政府的關系從“凈稅收”轉變為了“凈補貼”。總的來看,由于是汽柴油價格管制,政府總稅收收入降低了1.57%~3.22%。
表3 企業綜合稅賦變化率 /%
圖10 政府稅收收入變化
表4展示的是不同情景的減排情況。直觀來看,國際油價上漲會對碳減排帶來顯著的收益。油價上漲對石油需求有著明顯的抑制作用,因此對節能減排具有一定的意義。例如,在2020 年油價上漲50%的情景下,中國將減少6.59億t的二氧化碳,而年減排量隨著時間的推移逐漸增加,到2030 年,年減排量達到了7.71 億t。然而,管制市場的情況并不如此。油價上漲的減排效應基本上消失了,2030年管制市場條件下,油價上漲50%帶來的減排量只有0.67 億t,遠遠小于自由市場的7.71 億t。主要原因是汽柴油需求在價格管制的情況下并沒有受到很強烈的影響,所以在國際油價上漲的情況下,中國的能源消費和碳排放也相對穩定。
表4 不同情景下的二氧化碳減排量 /106 t
化石能源與新能源是一對替代品。因此化石能源價格上升,一般意味著新能源的比較優勢增加。化石能源比例和可再生能源占比詳見表5。需要注意的是文章并沒有在這些情景中給新能源的發展設下路徑,因此他們的產量和價格是內生變量,且占比也和目前現實情況相近,但是仍可以總結其中的趨勢性結論。文章發現,由于替代效應,國際油價上漲對可再生能源的發展有著促進作用。在國際油價上漲20%和50%,且汽柴油市場為完全競爭市場的情況下,可再生能源占比將會提高0.33%和0.64%。但是管制市場下可再生能源的占比僅會提高0.07%和0.13%。這是由于在價格上漲的情況下,價格管制相當于是人為抑制油價,降低了可再生能源對石油的替代性。從這個角度來看價格管制在國際油價上漲時對可再生能源有明顯的抑制作用,但相反地,在國際油價下跌時,對可再生能源有明顯的促進的作用。
表5 2030年不同能源品種的份額 /%
以上分析都是基于國際原油價格上升的假定,然而,2020 年4 月國際原油期貨一度跌至一個負數,原油現貨價格也見底。主要原因是原油需求端(新冠疫情導致經濟下跌致使原油需求不足)和供給端(OPEC和非OPEC國家的原油減產談判破裂)同時出現問題。因此,文章就油價持續下跌造成的影響做了進一步分析。建立了5 個反事實情景去模擬原油價格下跌10%到50%的情況。全部這些情景是基于非價格管制的汽柴油市場的背景下。情景設定見表6。
表6 進一步分析中的情景設定
圖11展示了國際油價下跌對GDP 的影響,與眾多研究相似,油價波動對經濟的影響具有非對稱性[39-41]。對比圖3和圖11可以發現在油價上升的條件下的GDP損失率遠大于油價下降情況下的GDP 上升率。油價下跌0~30%時,GDP 是呈現一個上升趨勢,但是上漲率不會超過0.1%,但是當價格持續走低,油價下跌大于30%的情況下,中國的GDP將會大量降低,而非提高。為了更好地理解油價對GDP的影響,根據支出法分解了中國GDP,具體見表7。
表7 油價下跌對宏觀經濟指標的影響(2017年價格水平) /1011元
圖11 GDP的變化率
更便宜的國際油價會提高更多的國內產出,進而一起更多的消費和更高的投資。然而,其代價是國內的原油生產企業。原因與前文分析的油價上升國內原油生產企業獲益最多類似。當國際油價下跌幅度超過30%時,外部成本降低的紅利要大于其對原油生產企業帶來的損失,中國從凈出口變成了凈進口國(主要是原油的進口),并且整體產業結構偏向第二產業,因此GDP 在國際油價暴跌時會造成一定的損失。
在上文分析中發現,在國際油價飆升時,汽柴油市場的價格管制是保護中國經濟免于劇烈波動的有效手段,但也會提高碳排放、碳強度和化石能源占比。那么,當國際油價下降時,管制與否具體都會帶來哪些影響?文章構建了OIL-33%情景,模擬在不存在價格管制的情況下,且油價相對基準情景下降33.33%的情況。同時建立了OIL-33%R 情景,模擬在存在價格管制且油價下降的情況。模擬結果見表8。當國際油價下跌而控制汽柴油的市場價格,可以理解為政府提高了汽柴油稅收而保證價格的穩定。在這種情況下,價格管制會降低GDP,同時降低石油進口量。相對高的成品油價格會幫助可再生能源的發展,提高其占比。總的來講,當國際油價變化從正到負時,汽柴油市場的價格管制的各方面的影響也會倒過來。因此價格管制更像是一個市場的穩定劑。
表8 油價下跌和價格管制影響的對比分析 /%
文章通過大型遞歸動態的可計算一般均衡模型,模擬了國際油價波動對中國的宏觀影響,同時分析了汽柴油在價格管制的情況下對抗沖擊的能力,核心結論見表9。國際油價上漲會顯著降低中國的GDP,降低石油消費,降低石油進口量,提高國內石油產量,提高汽柴油價格,同時會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居民實際購買力,造成人民幣貶值,但是會稍微提高政府收入。然而,價格管制緩解大部分的GDP下行壓力,提振國內石油的生產與消費,稍微增加石油的進口量,由于控制住了汽柴油價格,通脹得以控制,居民購買力沒有顯著地下降,本幣匯率也沒有明顯的貶值,但是代價是政府將會損失1.57%~3.22%的稅收收入,并且對低碳發展之路也會造成一定的阻礙。而國際油價下跌時價格管制對能源、經濟和環境的影響與油價上漲時價格管制的影響剛好相反。
表9 研究的核心結論 /%
根據研究結論,文章認為政府的價格管制可以將是將外部沖擊對企業和居民的影響部分轉移到外部沖擊對政府與石化企業的影響。文章的觀點可以延伸成多方面的政策啟示。
7.2.1 對價格管制的態度
中國幾乎全部的原油都需要經過石油加工企業,也就是“三桶油”,經過加工轉化為被交通、化工、居民利用的汽柴油、燃料油、化工產品等。石油加工企業是原油與社會的咽喉企業。另外,高國際油價波動和高原油對外依存度的雙重背景可能會對經濟帶來過大負面影響。因此,汽柴油市場價格管制存在效率與安全的權衡:放開價格管制意味著提高效率、進行價格管制意味著經濟整體的安全性。文章建議在中國沒有徹底擺脫高石油對外依存度的情況下,不要輕易放開汽柴油市場的價格管制。中國石油具有較高的依賴性,容易成為某些別有用心團體的“金融戰”或者“經濟戰”的主戰場。中國最重要的石油需求是在交通運輸業和居民代步上。中國近年來一直在大力推行電動汽車,但是目前電動汽車的技術性和經濟性還未完全成熟、并未完全被大眾所接受。因此,中國若要徹底放開汽柴油價格管制,可建立在較低的石油對外依存度水平上,例如,電動汽車在能夠大面積取代燃油汽車。
7.2.2 管制下的成品油價格水平
中國目前的汽柴油價格并非完全市場化,合理地指定價格水平和價格區間對經濟發展有著至關重要的意義。如果定價過低,根據文章結論,將會有損企業的能源效率、降低政府投資、有礙于低碳發展之路。而效率和投資都是未來經濟發展的保證,低碳發展也關系到經濟發展的可持續性。在這個邏輯下,過低的汽柴油定價或許是用未來的經濟發展換當前經濟發展的一種手段。如果油價定價過高,當前的經濟發展會帶來一定損失。高油價會帶來更高的能源效率和潛在的技術進步,但是當前的總投資和總消費會降低,經濟體的國際競爭力會降低,這也將影響未來經濟的發展。因此,過高和過低的油價水平都會不利于長遠發展。如何科學定價是一個非常重要的議題。文章認為如果想要長遠發展且保持國際競爭力,通過比較優勢原則,根據內部環境和外部環境變化制定浮動的定價機制或許是最優的策略,正如當前的“天花板”和“地板價”的汽柴油調價機制。
7.2.3 各類權衡
文章結論還可以延伸到其他方面的啟示。例如,效率與穩定的權衡。在政府管控下的壟斷市場具有穩定經濟的能力,代價是降低了自身市場的效率。但是在具有高度不確定性的領域中,這么做是顯然值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