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寶怡
(廣東工商職業技術大學,肇慶 526000)
石灣位于省廣東佛山市西南部,現為陶瓷藝術文化發展的中心地區,沿東平河東北岸,大帽崗以西,海口以東,瀾石以北的一片狹長地區。一直以來石灣把明代起鼎盛發展的美術陶瓷作為“南國陶都”的文化標簽,把石灣陶等同于石灣陶塑。我們不可否認的是美術陶瓷在石灣所取得的輝煌成就,其獨具地域特色的人文陶塑至今依舊受人們的喜愛,成為城市文化建設的重要文化符號。然而石灣窯作為“民窯”始于唐宋,以日用陶瓷為主,直至明清,建筑套陶瓷、美術陶瓷才發展起來。所以石灣瓦器在石灣陶瓷發展中具有很長的歷史,世代的傳承與發展,自成體系,形成了鮮明的地域文化特色,享有“石灣瓦,甲天下”的美譽。
石灣瓦器始初燒制的器物主要以滿足人們的生活需求的日用品為主,其外還有文房器、陳設器、祭祀器等,與人們日常生活有密切聯系,又受市場上供求關系的影響,這正反映出民窯生產的一個顯著特征。其中北宋時期對窯爐進行改革,用龍窯取代饅頭窯,其形如臥龍依山而建,使得生產效率大大提高。明清時期到達高峰,有數百條窯,至今在南風古灶園區內的兩條龍窯作為重要的物質文化遺產,依舊柴火不熄,薪火相傳。
石灣窯作為民窯,唐代時就已經有很多阿拉伯人到廣州經商,在商品經濟高度發展下為滿足國內外需求,在形制與釉色多仿制當時各大名窯。在釉色發展問題上,早在唐宋時期就開始有簡單的黑、青、褐等幾種顏色。經過歷代的發展,
石灣窯的顏色釉大致可分為青、紅、白、黃、黑五個色系,每個色系中不同深淺又延展出成各樣的色釉,如紅釉中有祭紅、寶石紅、石榴紅、鈞紅、棗紅、桔紅、粉紅、茄皮紫、葡萄紫等;其色彩系統豐富多樣,充分展示出石灣窯在技藝方面的全面系統。
在傳世作品中我們可以看到那獨具石灣特色的石灣紅、廣均釉、玻璃綠等等。可一直以來石灣窯的藝術成被大大地降低,如石灣的廣均釉被掛名“仿均釉”,但我們可以在傳世作品中讀到,均窯以紫勝,廣窯以藍勝,這是石灣窯工歷代努力的智慧結晶,其汲別人所長,不斷創新,形成了品種繁多的釉色系統,展現出獨特的地域文化風貌,并將之發揚光大,留存至今。
石灣窯另外一個特色表現在其色彩的組合。民窯包容開放,不像官窯具有強烈的封建統治階級屬性,其在精神上具有大眾性,在內容上具有多樣性,富有很強的市井生活氣息,同時也形成了一定的形式美的法則,如綠與紅,紅與紫,紫與白,白與綠,綠與黃等等。色彩搭配對比強烈,并不像傳統名窯器物崇尚單一釉色的雅趣味,極具現代藝術對顏色理解運用,顏色鮮艷,色彩搭配大膽跳躍,其獨具特色的釉色組合表現使得石灣陶雅俗共賞。正如清代屈大均的《廣東新語》中所記載:“石灣之陶遍二廣,旁及海外之國。”
石灣窯在時代發展的長河里,從主要生產生活陶瓷轉變到美術陶瓷,從建筑瓦脊到陶塑公仔,然而突然轉身到近現代發展飛速的建筑陶瓷,成為中國乃至于世界最大的建筑陶瓷生產基地。石灣給世人呈現的面貌是傳統的,更是時代的,因為在面臨每一次的產業危機時,石灣這個寶地都能自然而然地尋找到經濟發展的突破口,實現完美的轉變,但是卻丟失了如景德鎮,宜興,德化等傳統陶瓷產區那樣特色鮮明,一直以來保持穩定不變的文化根基。
石灣瓦器發展歷史悠久,但在傳承與創新的問題上一直不被重視。在當下石灣片區的藝術發展生態主要方向以石灣陶塑類為主體,而器物類主要圍繞中國傳統茶文化發展起來,同時受日本侘寂文化與柴燒文化影響,發展起來一批專研柴燒器物創作的藝術家。
在本土文化被忽視而一味推崇外來文化的當下,更應當高度重視傳統文化的推廣,重塑“石灣瓦,甲天下”的文化魅力。特別是與我們的生活最貼近的瓦器,在面向21 世紀新生活方式的我們,如何把石灣瓦作為石灣傳統地域文化符號與現代藝術謀合,重塑石灣瓦在新時代的面貌,探索石灣窯“新瓦器”的發展道路。
從清末民初的行業專業分工運作的二十四行,到新中國成立后的國營體制下集中力量推動創新發展的多元化的陶瓷產品的出現,充分體現了近現代石灣窯的發展的與時俱進,貼合大眾人民的審美需求,在器物形制的發展上更是融合了石灣陶塑,使得器物的在裝飾藝術的角度上呈現出獨具石灣特色的風貌,深受大眾的喜愛。
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發展常以師徒關系的上下傳承,而傳統陶瓷也是通過這種方式師傅傳授技藝,徒弟從小師從大師,這種純粹的師徒傳承至今依舊存在,它一方面保證了傳統技藝的延續,但是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大大減小了同行間交流學習與跨界融合的探索創新。新中國成立后,各大院院校逐漸恢復陶瓷藝術教育,學院派的人才大量引入,使得石灣陶瓷面貌注入了新的活力,如廣州美術學院教授高永堅、譚暢等前輩都長期抓根石灣產區創作,給近現代石灣窯的轉變做出有目共睹的貢獻。
經過多年來陶瓷藝術教育的發展,現在石灣片區聚集了眾多學院派的陶瓷藝術從業者,雖然石灣片區的陶瓷藝術創作的閉環發展系統遠遠不及其他傳統的產區那樣全面整體,但是依舊被石灣窯這個具有獨特的地域文化魅力所吸引,同時大量的年輕力量的注入活化了石灣窯的生態。當然更多的是因為石灣陶塑類的美術陶瓷,也有一部分專注于器物。在南風古灶龍窯文化的大力推動下,人們開始關注到傳統的柴火燒制的藝術效果的豐富多樣,有別于工業化量產產品的同質化,因而掀起了一輪柴燒器物的熱潮,大大小小的陶瓷藝術工作室在南風古灶片區聚集,他們專注于傳統茶文化器物的制作,在泥料和釉色上大膽創新,在柴燒燒制的氛圍效果上也鉆研學習,一方面學習較早就發展起來的日本陶瓷柴燒文化,一方面又依托中國歷史悠久的茶文化,石灣瓦器在新的時代背景下發展成為符合現代人生活方式的“文人雅室”的精神器物。
(1)時代的機遇:石灣窯作為兩廣地區歷史悠久的陶瓷產區,在歷代窯工的傳承與創新下,慢慢形成了厚重、質樸、古拙的格調,成為石灣窯獨特的地域文化特征。在全國上下都在大力推動的文化自信的時代背景下,國潮文化的構建成為每一個地方不容忽視的文化規劃。“石灣瓦”作為佛山地區重要的文化內涵之一,自然而然的肩負起推動新佛山形象建設,把歷史悠久的石灣窯作為文化自信的優秀文化載體輸出,為全國乃至全世界展示新石灣的文化魅力。
(2)政策的大力推動:在人文灣區構建進入全面實施階段,佛山作為粵港澳大灣區重要城市之一,有著其獨特的歷史人文資源優勢,石灣瓦器所呈現出獨特的地域文化特色,不管國內還是在世界都有其不可被取代的文化內核,在新的發展機遇中佛山迎面著改革與創新發展。
(3)藝術人才的不斷引進:在產區的不斷完善發展的同時,地區政府對藝術人才的扶持優惠政策,對于深耕產區的陶瓷藝術藝術工作者有很大的鼓舞作用,藝術人才只有長期駐地創作,對本土文化有足夠深的了解,對石灣窯的文化與材料全面的認識,才能把最真切的地域文化特色作為靈感源泉和依據進行藝術創作,推動石灣地域文化特色建設,在新的時代語境中探尋石灣窯新瓦器的發展道路,重塑石灣瓦。
石灣瓦文化隨著時代的迭代,人們不斷變化的物質與精神需求,石灣窯在傳統與現代,傳承與創新的歷程中,承載了歷代人們對陶瓷藝術的精神結晶。窯火始于唐宋,興盛于明清,從主要生產日用陶瓷到美術陶瓷,到全球最大的工業化建筑陶瓷生產地,石灣憑借其地理與經濟優勢,自然而然地走出了其獨特的發展道路。在強調綠色與發展,人文與科學的新時代背景下,石灣瓦作為石灣重要的地域文化特色,在石灣窯的發展進程中探尋石灣窯新瓦器的發展道路具有重要意義。
石灣窯火能一直延續至今,很重要的因素是商品經濟高度發展下的市場推動,但一個城市的發展不能僅僅看經濟,文化賦予了一個城市獨特的不可取代的內涵。因此挖掘石灣瓦文化內質,在其器物形制,釉色與其獨特的釉色色彩組合表現上去提取其文化基因,在當代語境下結合當代設計語言與現代科技,通過解構,重組,再設計的方式去探索石灣窯新瓦器的發展道路,在傳統文化的傳承與創新中再現石灣瓦獨特的地域文化魅力。
簡而言之,傳統文化的傳承、創新與發展是當今時代的主題。繼承和發展石灣窯文化,在新的時代語境下結合現代設計理念和現代科技重新詮釋石灣瓦,實驗性地探索石灣窯“新瓦器”的嶄新風貌。
石灣瓦器在歷代的傳承與創新中發展成為獨具地域魅力的文化產物,在樹立文化自信與傳統文化復興的時代背景下,緊跟國家步伐與政策的支持,在當代語境中通過融合傳統藝術、設計與生活,推動石灣窯的傳承、發展與創新,提升石灣瓦的社會、文化和藝術價值,通過重塑其獨有的地域文化風貌,再現其獨特的文化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