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曲家、音樂理論家張澤倫躬耕豫劇逾半個世紀,兢兢業業、扎扎實實為腳下的土地而歌,為身邊的百姓而唱,以埋頭苦干、不計名利的鋪路石精神,為改革開放后的河南戲曲音樂創作、胡琴曲論創作、豫劇音樂理論等領域做了大量奠基性工作,踏出了一條傳承河南特色、傳承黃河符號的藝術創作之路。
一、三個掮力點:
豫劇音樂、理論研究、胡琴創作
作為河南豫劇院二團的一名“老兵”,張澤倫與河南豫劇相知相伴一甲子。豫劇哺育了他,他也反哺于豫劇。自20世紀60年代至今,他先后創作了豫劇舞臺音樂《謝瑤環》《大祭樁》《九死一生》《畫圣別傳》《胡二馬月上金殿》《盤龍臺》《劈山救母》《獄卒平冤》《三戲過其祖》等四十余部。這些作品遵循“立足傳統、銳意出新”的創作理念,每部都能使人嗅到河南泥土的芳香,感受到時代的脈博。如他為豫劇《九死一生》創作的序曲,是在豫劇傳統曲牌【哭劍】的基礎上發展而來,既有河南人民熟悉的韻味,又有厚重的歷史感;再如為豫劇《盤龍臺》女主人公創作的唱腔“望遠方群山奔涌波浪翻”,運用了嶄新的音樂素材,然后又將其進行板腔化處理,使之無痕跡地融入唱腔之中。這些舞臺作品以其溫度與筋骨對20世紀下半葉河南人民的精神塑造、社會風氣的價值引領、傳統文化的創新發展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
眾所周知,豫劇傳統唱腔創作雖不乏優秀的上乘之作,但多處于感性狀態,缺乏理論支撐,勢必影響豫劇創腔的專業化發展。張澤倫認為,戲曲音樂的建設與發展是個系統工程,解決戲曲機體上的痼疾需要重視理論研究、培養理論隊伍、提高理論水平。為此,他把長期從事豫曲創腔實踐所獲的藝術真知轉化為豫劇創腔理論,使豫劇從業者、愛好者、學習者有典可循,先后出版戲曲音樂理論專著二十余部①。如《中國戲曲音樂概論》一書,結合歷史與中華文化,對戲曲音樂的源流、特征、體制、功能、結構、創作、流派、發展等進行系統的理論闡述。作者基于豐富的藝術實踐將隱匿的藝術規律理出頭緒、繹出類別、分出性質、說出道理,進而上升到美學高度予以關注。再如《豫劇作曲法》②,開創性地對豫劇音樂創作規律進行了概括和總結,在第六章中,他將豫劇傳統唱腔創作的原則總結為“依情創腔、依字行腔、依板立腔”。正如河南省民族管弦樂學會方可杰會長在該書序言中所說:“本書為建立系統的豫劇音樂創作理論做了開拓性的工作,為豫劇作曲走向專業化創作道路奠定了基石。”
戲曲是綜合性的藝術,提升樂隊演奏水平,尤其是提升豫劇主弦“板胡”的演奏技巧,成為張澤倫豫劇音樂設想版圖又一個發力點。近十余年間,他先后創作并出版了《豫劇板胡教程》《豫劇板胡技巧練習》《豫劇板胡伴奏唱腔練習》等作品集③,推動了豫劇主弦向專業化縱深發展。在為豫劇主弦“板胡”編寫教材的過程中,他發現一些來自民間的特殊的板胡演奏技巧可以移植到二胡中來。為此,他出版了作品集《二胡技巧練習曲》《二胡演奏藝術》《二胡音階練習》《張澤倫二胡曲選》等。二胡演奏家閔惠芬曾為張澤倫創作的《二胡音階練習》④一書作序,序中寫道:“非常適時,很有價值,值得慶賀,應該歡迎,深信它會對二胡技術訓練起一定的推動作用。”
與二胡練習曲相得益彰的是其二胡曲的創作。張澤倫創作的二胡曲有一個共同特點,即飽含“濃郁的地域風格、樂觀的人文精神”,如《豫劇主題隨想曲》《朝陽溝主題隨想曲》《抬花轎》《編花籃》彰顯河南意韻;《訴》《村姑的心事》《相思樹》凸顯時代人文精神;《草原風光》《絲路印象》具有鮮明地域色彩的。
張澤倫立足地域性的創作特征引發業界廣泛關注。他有十余首練習曲入選有全國影響的曲集中:如《快速換弦練習》《綜合練習》入選《中央音樂學院海內外二胡考級曲目》⑤;《同音異指練習》《bE調快弓練習》入選中國民族管弦樂學會全國民族樂器演奏社會藝術水平考級委員會系列叢書《二胡曲集》⑥;《同音異指練習》《bE調快弓練習》《河南風格練習曲》入選王國潼、張韶、周耀錕編《二胡練習曲選》⑦;《跳弓預備練習》《音型模進練習》《bE調快弓練習》入選劉長福編選《二胡系統進階練習曲集》⑧;《bE調快弓練習》入選王國潼編著《二胡快速技巧練習》⑨等。因此,就河南二胡創作的社會影響力來講,這些成果顯得格外突出和重要。
二、兩大暢想:戲曲音樂學與豫派二胡
張澤倫雖長期工作于地方戲曲團體,但他涉獵寬、不墨守陳規,特別是在開放、多元的時代文藝大潮下,他提出建立“戲曲音樂學”“豫派二胡”兩大具有學術意義與研究價值的暢想。
1995年,他撰文呼吁盡快建立一門新學科“戲曲音樂學”并提出四點建議:1.在研究內容上,對全國四百余個劇種,從根本上進行嚴格的“開發、梳理、規范、體系化”;2.在價值觀念上,從事實出發,客觀對待“西方純粹主義”與“國粹主義”;3.在研究方法上,要真切地靠近研究對象本身,走多樣化之路;4.拓深戲曲音樂教育。⑩從內容、觀念、方法、教育四方面入手,使戲曲在眾多藝術形式的競爭中確立自己應有的地位,找到自身的文化優勢、樹立文化自信。隨后,他與河南豫劇三團作曲家朱超倫合作出版《豫劇傳統唱腔精選》?輥?輯?訛,該書收錄了20世紀30年代“豫東調、豫西調、祥符調、沙河調”各流派中各行當唱腔兩百余段和珍貴的歷史音頻,為豫劇唱腔追根溯源提供了珍貴的原始資料和創腔手法,使愛好者欣賞到豫劇原始唱腔,為豫劇音樂學的理論研究和教學提供了詳實的資料。
戲曲是民族器樂發展的肥沃土壤,是與二胡創作、二胡演奏最親近的藝術門類。作為河南省民族管弦樂學會?輥?輰?訛副會長的張澤倫在2005年“河南省首屆二胡理論研討會”上,率先提出創建“豫派二胡”的暢想。他在發言中說:“創建豫派二胡,是個大題目,是件大事情,也是河南幾代二胡藝術家們的追求,這不僅是歷史賦予我們的使命,也是時代交給我們的任務。”?輥?輱?訛他認為,除了有全國影響力的河南風格作品外,河南民間拉弦樂器也有著獨一無二的演奏技法:如豫劇板胡的快速抹指,墜胡的大滑和懸婉柔弦,軟弓京胡打嘟嚕等。同時,豫劇中的一板兩眼(強、弱、弱)獨特節拍等特征都是組成豫派二胡的重要元素。
河南二胡藝術在數代人的辛勤耕耘下取得飛速發展。《河南小曲》《紅旗渠水繞太行》《豫鄉行》《三門峽暢想曲》《豫北敘事曲》《清明上河圖》《過年》等飽含豫情、豫韻、豫腔的二胡作品,奏響南北中外,成為時代金曲。先后涌現出河南籍作曲家劉文金(1937—2013),教育家王壽庭(1914—2009)、劉同敏、岳峰,演奏家胡志平及曹永謙、郭琴星、劉蓓、成文文、范明磊等一批青年的后起之秀,這些在創作表演、人才培養、美學追求等方面取得的成就,讓河南二胡界邁出了堅實的一步,是“豫派二胡”創建的前提。
以作品立身是流派發展的根本。豫派二胡創建的前提,是需要推出一批彰顯河南風格、韻味的二胡作品。為此,張澤倫在2007年主編了《河南回響——二胡新作品選》?輥?輲?訛,該書收錄22位河南作曲家在本地傳統音樂(豫劇、曲劇、二夾弦、墜子、民歌等)基礎上新創作的《花園口敘事曲》《編花籃》《豫韻鄉情》《戲迷》《洹水春歌》等24首二胡曲。2020年出版的《張澤倫二胡曲選》中收錄了33首原創二胡作品,其前言中寫道:“欲宗豫派二胡演奏,只有扎根在河南民間音樂和戲曲音樂文化土壤中吸取養分,并能借鑒其他弓弦樂器的演奏技巧,進而升華本土音樂語言的表現技巧,非此不能彰顯、發揚豫派二胡演奏藝術的獨特性能和藝術魅力。”
張澤倫深知創建“戲曲音樂學”“豫派二胡”是一個系統、龐大的工程,需要團隊的智慧。為此,年逾八旬的他呼吁“作曲家、理論家、樂器制造家們的積極參與”?輥?輳?訛,并期待更多有志于這項工作的專家、學者、演奏家們齊心協力,同攜手推動這項艱巨而復雜的藝術工程。這兩大暢想,體現了張澤倫對藝術發展的敏感性、前瞻性。更難能可貴的是,他既是前瞻性建議的首倡者,又是具體實施者,實為藝術的拓荒牛。
三、一種精神 靜氣潛學
“紅旗渠精神”“焦裕祿精神”“愚公精神”“大別山精神”是河南人的精神譜系,它們也滲入河南人的藝術精神之中。1938年出生于河南新鄉的張澤倫,雖然成長于風云跌宕的歷史洪流,但他靜氣潛學、用心用情健行在藝術理論與舞臺實踐的路上,字里譜間可觸摸到他對河南人精神譜系的踐行。
張澤倫為人低調謙和,話語不多,但在藝術上,特別是在其耕耘了一甲子的戲曲領域,卻敢說敢當“尚爭鳴”。在他的文論中,有的以標題直抒胸臆:如《戲曲流派質疑》?輥?輴?訛《戲曲音樂何以落后?》?輥?輵?訛《戲曲的“主演”歧途》?輥?輶?訛《豫劇男聲存在的問題及其改革發展》;有些在行文中直言:“最關鍵的問題就在于戲曲藝術偏離了自已的軌道,走向了主演統治舞臺的歧途。”?輥?輷?訛在談到有人簡單地給傳統戲曲音樂配上Ⅰ、Ⅳ、Ⅴ和聲時,他指出:“這種生搬硬套的做法,表面上好似增強了聲音的厚度,豐富了音色變化,其實不倫不類,與戲曲音樂格格不入,反而失掉了單旋律的韻味。”?輦?輮?訛
晚年的張澤倫對戲曲仍是一往情深。由他作曲的《從小愛唱家鄉戲》?輦?輯?訛《你猜俺河南都有啥》?輦?輰?訛這些具有豫劇腔韻的兒歌,入選人民音樂出版社小學音樂課本。其中的《你猜俺河南都有啥》以文化為主線,以審美為中心,將龍門的石窟、安陽的殷墟、開封的大鐵塔、嵩山的少林等代表河南歷史人文、名勝古跡、風土特產的文化符號,結合“首音加重、尾句拖腔”的豫劇特征性音調,寫成一首濃縮版的中原歌謠,讓孩子們在鄉音鄉情鄉韻的吟唱中健康成長。
60年如一日,張澤倫以歲月為筆,為時代添彩,創作了器樂、聲樂作品各兩百余首,戲曲舞臺作品四十余部,論文五十余篇,另有劇作選和詩集《心中的歌》。這近五百部(首)作品非應景之作,是情之所至、興之所往,是“窮理以致其知,反躬以踐其實”,實為藝術的老黃牛。
結 語
張澤倫的三大掮力點及兩大暢想體現了一個文藝工作者的追求和情懷。在藝術之路上,他以“為而無害,利而不爭”的鋪路石精神賦予作品以生命般的溫度;以卓有成效的創作理念、知行合一的執行力,壯大了河南音樂之河,展現了新時代下河南民樂界乃至中國民樂界對創作、表演、評論,求新、求變、求
真的探索精神。
① 戲曲理論著作有:《談豫劇聲樂教學改革》,油印本,1985年;《中國戲曲音樂概論》,河南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張澤倫戲曲音樂文集》,安徽文藝出版社1995年版;《中國戲曲唱腔精選》(1—3卷),河南文藝出版社2001年版;張澤倫、左奇偉編著《豫劇唱腔賞析》,中國戲劇出版社2003年版;張澤倫、左奇偉編著《豫劇作曲法》,河南文藝出版社2013年版;朱超倫、張澤倫主編《豫劇傳統唱腔精選》(上、下),河南文藝出版社2013年版;《朱超倫作品評析》,河南
文藝出版社2018年版等。
② 張澤倫、左奇偉編著《豫劇作曲法》,鄭州:河南文藝出版社2013年版。
③ 板胡著作有:《豫劇板胡教程》,中國文聯出版社2006年版;《豫劇板胡技巧練習》,河南文藝出版社2020年版;《豫劇板胡伴奏唱腔練習》,鄭州:河南文藝出版社2020年版。
④ 張澤倫《二胡音階練習》,鄭州:河南文藝出版社2012年版。
⑤ 劉長福主編《中央音樂學院海內外二胡考級曲目1—6級》,其中《快速換弦練習》是三級曲目、《綜合練習》是六級曲目,北京:中央音樂學院出版社2004年版。
⑥ 樸東升總編《二胡曲集》,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2009年版。
⑦ 王國潼、張韶、周耀錕編《二胡練習曲選》,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2004年版。
⑧ 劉長福編《二胡系統進階練習曲集》,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2014年版。
⑨ 王國潼編著《二胡快速技巧練習》,上海音樂出版社2020年版。
⑩ 張澤倫《構建戲曲音樂學之我見》,《東方藝術》1995年第5期,第51頁。
[基金項目:本文為河南省高校科技創新人才支持計劃(人文社科類)資助成果(項目編號:2017-cxrc-017)]
張麗 周口師范學院音樂舞蹈學院教授
(責任編輯" 榮英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