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11年至2020年,香港中樂團已舉辦了四屆國際中樂指揮大賽及一屆國際中樂指揮高峰論壇。歷時十余載,以香港中樂團為中心,為全球中樂指揮開辟了一個對話和專業實踐的優質平臺。過去四屆指揮大賽除了吸引大量華人地區的指揮,亦有來自歐美、亞洲等海外地方的指揮好手參加,可見中樂指揮于全世界的傳播及重要性。香港中樂團對推動中華文化在全球發展不遺余力,尤其是在疫情期間以嶄新的網上形式于2022年5月14—15日舉辦了第二屆國際中樂指揮高峰論壇,來自不同國家和地區的三十多位專家應邀參加了會議。
這次論壇的主題相互扣連,均為學習、從事指揮的朋友及學者們非常關切的課題。論壇共設五個主題,分別是:1.中樂指揮必備的條件;2.中樂指揮的綜合要素及跨界條件;3.作曲技法和潮流專題、樂器演奏法和配器的掌握;4.當今中樂指揮的教育和訓練;5.指揮大賽之后——青年指揮家分享。論壇最后由陳永華及閻惠昌兩位教授作總結。
在第一節“中樂指揮必備的條件”中,邀請到香港作曲家及作詞家協會主席、香港中文大學(深圳)音樂學院副院長陳永華教授擔任主持,并由中央芭蕾舞團原首席指揮卞祖善、上海音樂學院教授張國勇、臺北市立國樂團原團長陳澄雄及新加坡華樂團音樂總監葉聰主講。卞祖善的講題為《論“彭修文模式”的形成及其影響力》。卞先生由1920年成立的大同樂會說起,以歷史學的角度詮釋民族文化復興運動,說明了彭修文大師對中國民族管弦樂的貢獻,并帶出1997年香港回歸之際,繼承了彭修文理念的閻惠昌成為香港中樂團音樂總監,通過不斷追求音樂最高境界,成為香港人引以為榮的世界級樂團這一歷史進程中的核心人物。張國勇以《民族管弦樂指揮的一點體會》為題,指出中樂指揮其中一個必備條件是對民族管弦樂的了解,尤其需要了解現今民族管弦樂在諸多方面與西方音樂并不相同,不能生搬硬套西洋樂隊的概念來指揮中樂。此外,他亦強調了指揮必須有良好的聽覺及音準的調節能力,并于排練中將音準問題解決。陳澄雄以《中樂指揮必備的條件》為題,強調指揮對樂曲的研究必須透徹,并需具備察覺作曲家及編曲家不足的能力;另一個關鍵的問題是音準和拍子的掌握,尤其是復拍子,如果作為指揮沒有把這些問題處理好便不是一個稱職的指揮。最后一位講者葉聰通過對指揮的聽覺敏感度與控制并改進樂團總體音響的能力及其必要性,以及指揮在發展樂團曲目上的戰術與戰略實行辦法的闡述,重點講述了指揮如何通過音準、音色與音量幫助樂團改善和提高整體音響。
論壇第二節由香港作曲家聯會主席、香港作曲家及作詞家協會理事梅廣釗博士主持,由新加坡華樂團駐團指揮郭勇德,星海音樂學院教授陳明志,中國廣播民族樂團藝術總監兼首席指揮、蘇州民族管弦樂團藝術總監兼首席指揮彭家鵬及香港中樂團常任指揮周熙杰主講。郭勇德以《中樂綜合跨界藝術形態的創意挑戰與無限潛能》為題,分別歸納了過往曾經呈現給觀眾的藝術形態,包括:音樂與視覺的結合、音樂與劇場的結合、音樂與電影的結合、音樂與舞蹈的結合、音樂與音效的結合。他強調,必須利用互惠共融的態度,相互觀摩及融合平衡的關系從而得到跨界的無限潛能。此外,他提到跨界就是文化的融合,例如新加坡就是一個結合馬來西亞、印度等等民族的多元文化,如何結合文化是將來可以探討的問題。彭家鵬的講題是《不問中西——跨界指揮中西樂團的一點感悟》,他主要以自己指揮彭修文編曲的《亂云飛》的經驗說明中樂團的編制、聲音、音色、樂器演奏法和西方音樂并不相同,縱然擁有優良指揮技術,若不虛心去了解和學習中國音樂,結果肯定會“慘敗”。除了指揮自身問題外,他亦提到許多音樂學院缺乏室內樂及重奏的訓練,以至學生畢業去投考樂團時,只是一位獨奏家而非擁有合奏能力的樂手。周熙杰的講題是《揮拍以外——探索中樂指揮跨界性的趨向》,他以香港中樂團的演出片段作為例子,說明跨界于文化風格的形態中可分成中樂、西樂、嚴肅及流行,而當中的形式又可以分為樂團、合唱、戲曲、歌劇、舞劇、世界音樂、民間及混合組合。他亦介紹了如何使用AI技術用于中國音樂。陳明志以《民族管弦樂指揮在表演藝術設計與實踐中聲音生態學理念的應用探究》為題,探討了指揮和作曲家如何因應中國樂器聲音的異同應用于大型民族管弦樂,從而讓觀眾產生共鳴。
論壇第三節“作曲技法和潮流專題、樂器演奏法和配器的掌握”由閻惠昌教授主持。第一位講者是香港作曲家伍卓賢,他的講題《流行曲、爵士樂與中樂結合》探討了改編流行曲、爵士樂為中樂作品的一些技法和經驗。他特別指出,由于中樂手對爵士樂的和聲接觸較少,所以于編曲中也要預留時間給指揮和樂手去理解和聲及風格背景。他認為,編曲者需要理解不同樂種風格,作品的融合才能有較好效果。接著由駐團作曲趙俊毅及研究教育部主任王辰威主講,講題為《從世界上首本大型中樂團英文中樂配器法書〈鼟華樂配器指南〉說起》,他們于發言中指出2019年出版的《鼟華樂配器指南》為介紹中樂團樂器法及配器法的英文著作,了解樂器法及配器法能幫助中樂指揮更有效地詮釋及排練中樂作品。指揮于排練樂隊時候的重點就是識別音準、音色、音量、和諧度并找出解決方法。他們希望通過不同作品的配器分析,能夠幫助指揮了解作曲家的配器手法,并以此進一步探索及發掘中樂配器上新的發展方向。上海音樂學院作曲指揮系教師李博禪的講題為《時代背景下個人創作淺談》,他指出于作曲過程中有三個“堅守”:第一是堅守真情至上的原則;第二堅守創作的本心和初心;第三堅守排練廳作為自己專業訓練的第二個課堂。中央民族樂團駐團作曲家王丹紅以《指揮是作品二度創作的靈魂人物》為題,強調作曲家和指揮之間的溝通,因為作曲家和指揮家其實是攜手共進的關系。來自香港的作曲家伍敬彬的講題為《古曲之二次創作:于傳統、現代與流行樂三種元素中找平衡點》。他以這數年間為香港中樂團的二次創作經驗為例,闡述了創作中如何保留中國音樂的傳統技法及觀念。中央音樂學院作曲教授唐建平以《理想與現實的距離》為題,提出作曲家關注理想,而指揮則較重視受眾的觀感,但于本質上,創作與表演、探索與普及是作曲、指揮及其表演者共同的責任。
第四節由香港演藝學院音樂學科系主任白得云教授主持。香港演藝學院指揮及文化領袖(音樂)系主任蔡敏德教授指出,香港演藝學院新設的碩士課程“指揮及文化領導”中不僅僅是教授學生高級音樂及指揮技巧的訓練,而且培訓學生對社會文化、團隊建設和領導才能有所理解。中國音樂學院指揮系教授、博士生導師金野從歷史發展、教學模式、考評方式、教學條件及指揮系存在的問題等五方面闡述了該院國樂指揮人才培養的觀點。深圳交響樂團音樂總監兼首席指揮林大葉介紹了上海音樂學院指揮系的教學情況。臺灣師范大學音樂系指揮教授許瀞心教授講述了臺灣高等院校和中小學音樂的培育現狀。閻惠昌教授的發言題為《中樂指揮必須畢生關注和解決的八大系統課題及專業院校、專業樂團及社區的指揮培訓》,其中八大系統課題包括:1.音響系統;2.音高系統;3.音色系統;4.傳統中樂特有的節奏系統;5.中樂指揮特有的指揮手法系統;6.中國音樂文化的美學系統;7.樂隊演奏家“團風”系統;8.樂隊優秀行政團隊系統。他還總結了香港中樂團自2009年中樂指揮大師班開始,把中樂指揮國際化,至今已培訓三百位來自世界各地的學員。
第五節的主題為“指揮大賽之后——青年指揮家分享”,由香港中樂團行政總監錢敏華博士主持。講者包括四川交響樂團常任指揮肖超、香港康文署音樂事務處中樂組音樂主任郭健明、臺灣國樂團副指揮周圣文、美國辛辛那提大學音樂學院副教授彭奕凱、香港中樂團助理指揮(教育推廣)胡栢端、沈陽音樂學院民族器樂系副主任孫鵬。眾人論述了參加香港中樂團的指揮大賽之后的音樂之路,并強調終身學習的重要性。正如陳永華教授在總結環節中指出,指揮終極的目標是成為一名藝術家。他以中、英文做比喻,若然中文很好的人,他一定會一些唐詩宋詞;英文好的人除了能夠以標準的發音談話,也必然會一點英國文學。同樣,指揮也需要認識中國歷史、文學。誠言,在音樂學院短短幾年的學習時間并不能把握一切,因而指揮只有通過不斷的學習,才能成為一名真正的藝術家。
縱觀整個國際中樂指揮高峰論壇,其課題由指揮的基本技巧、作曲編曲到樂團管理等均有涉獵,論壇內容之豐富可見策劃者具有國際視野,眾人的演講內容當可視為音樂學院指揮專業的高等教材。謹望香港中樂團在未來繼續肩負起這個重擔,傳承及發揚中樂指揮在世界的發展。
劉長江 香港中文大學中國音樂研究中心總監
陳子晉 香港中文大學中國音樂研究中心執行總監
(特約編輯" 于慶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