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2022 年6 月29 日,天問一號任務環繞器狀態正常,已飛行706 天,環繞火星1344 圈,實現了全球覆蓋,獲取了覆蓋火星全球的中分辨率影像數據,各科學載荷均實現火星全球探測。天問一號任務環繞器和火星車均完成既定科學探測任務。
2021 年8 月15 日,祝融號火星車順利完成90個火星日既定科學探測任務,繼續實施拓展探測任務,已累計在火星表面行駛1921.5m。受著陸區冬季嚴寒和沙塵天氣影響,火星車按設計狀態已于2022 年5 月18 日進入冬季休眠模式,2022 年12月前后,祝融號著陸區將進入初春季節,環境條件好轉后,將恢復正常工作。后續將繼續開展全球遙感探測,并擇機開展拓展技術試驗,為相關任務開展先期技術驗證。
天問一號任務經過近兩年的飛行和探測,火星車和環繞器配置的13 臺科學載荷共獲得約1040GB原始科學數據,經過地面接收處理,形成的標準科學數據產品,按月滾動提交給科學家團隊進行分析、解譯,有關科學成果已在國內外知名學術刊物陸續發表。這些科學數據將擇機向全球科學家開放。
本著開放共享的合作精神,國家航天局積極推進與各國航天機構和科學界的合作:與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歐洲航天局(ESA)共享所屬火星軌道器軌道數據,開展碰撞預警合作;祝融號火星車與歐洲航天局“火星快車”(Mars Express)軌道器開展數據中繼通信試驗,實現中歐火星科學數據中繼合作。
以下為天問一號探測器近期拍攝的火星影像。

中分相機拍攝的阿斯克拉山影像,直徑為456km,高為18km,圖像顯示了阿斯克拉山頂的火山口特征,存在多個火山口坍塌事件(來源:國家天文臺)

中分相機拍攝的火星南極冰蓋影像,研究認為火星兩極長期和永久性的極冠主要由干冰(固態二氧化碳)和水冰構成(來源:國家天文臺)

中分相機拍攝水手大峽谷西部地貌影像,水手大峽谷東西延伸超過4000km,南北寬150~700km,最深可達7km(來源:國家天文臺)

中分相機拍攝的阿拉伯高地撞擊坑影像,該地區分布了數十個撞擊坑的地貌特征(來源:國家天文臺)

高分相機拍攝的蒙德環形坑邊緣影像,空間分辨率約為0.5m,該環形坑直徑約為91km,圖左下部為環形坑內部,坑緣可見明顯向坑內坍塌的現象(來源:國家天文臺)

祝融號火星車進入冬季休眠狀態前拍攝的巡視區影像,展示了巡視區域一處沙丘地貌的局部特征(來源:國家天文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