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誠,熊亞立,李仕發,冉文華,鄧文珍
(重慶市黔江中心醫院:1.普外科;2.老年內分泌科,重慶 409000)
腹部手術是外科臨床工作中最常見的手術。“減少切口出血、縮短手術時間,同時防止切口感染”一直是腹部外科老生常談的話題。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醫療器械的不斷創新,WILLIAM BOVIE博士在1927年發明了第一臺高頻電刀,是一種進行組織切割的電外科能量器械(取代傳統手術刀),通過有效電極尖端產生的高頻(200~300 MHz)高壓電流與肌體接觸時對組織進行加熱,實現對組織的分離和凝固,從而起到切割和止血的目的;該器械由HARVEY CUSHING博士第一次應用于臨床手術,該技術有近百年的歷史[1-3]。其工作原理:高頻電刀運用其3種物理效應(集膚效應、熱效應、法拉第效應)在切割組織時,通常釆用有效面積較小的針形或刃形電極放出高頻電流通過人體組織,其高頻頻率(能達到200~3 MHz)使體液中的離子在極短的振蕩周期內難以產生遷移,僅僅引起人體組織中的細胞產生振動,使得細胞由于相互摩擦而產生熱量[4-5]。因而可以在一瞬間產生大量的熱(組織局部溫度可達200~300 ℃),使肌體組織瞬間汽化,形成淺窄而平坦的切口,同時熱量可凝固血管,代替結扎,完成止血工作[6]。
高頻電刀有止血效果好、切割快、易操作、安全性高等優點,良好運用能減少術中出血、縮短手術時間、減少相應并發癥,從而縮短住院時間、降低費用等。因此,高頻電刀已廣泛運用于外科臨床[7]。雖然高頻電刀良好的止血及切割性能改變外科手術,但是其引起的組織損傷(切口液化、切口感染等并發癥)也給患者術后恢復帶來了影響。如何利用好高頻電刀這把“雙刃劍”,減少切口出血的同時防止切口感染,提高術后康復質量,縮短住院時間,是亟待解決的一大難題。因此,本研究進一步探討高頻電刀的不同功率對腹部切口的影響,為臨床工作提供依據。
1.1一般資料 選取2020年12月至2021年7月本院行開腹手術的患者120例作為研究對象。采用隨機對照研究方法,分為傳統手術刀切開組(傳統組)、低功率電刀組(低功率組)及高功率電刀組(高功率組),各40例。傳統組中男20例,女20例;平均年齡(52.24±4.51)歲;腹部皮下脂肪厚度平均為(3.7±0.5)cm;手術情況:胃潰瘍或癌1例,結腸癌3例,其他(腹腔腫物)1例,膽囊10例,闌尾17例,疝8例。低功率組中男23例,女17例;平均年齡(52.24±4.22)歲;腹部皮下脂肪厚度平均(3.6±0.5)cm;手術情況:胃潰瘍或癌2例,結腸癌4例,其他(腹腔腫物、囊腫)2例,膽囊11例,闌尾14例,疝7例。高功率組中男21例,女19例;平均年齡(52.24±4.36)歲;腹部皮下脂肪厚度平均(3.7±0.5)cm;手術情況:胃潰瘍或癌2例,結腸癌3例,其他(腹腔腫物)1例,膽囊10例,闌尾15例,疝9例。3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納入標準:(1)符合腹部手術指征的患者;(2)患者年齡為18~60歲;(3)切口長度大于3 cm。排除標準:(1)有腹部手術史者;(2)對手術不能耐受者;(3)嚴重肝腎功能損害者。
1.2方法
1.2.1治療方法 所有患者按照麻醉要求實施麻醉,術前常規消毒、鋪巾。傳統組用普通手術刀逐層對患者皮下組織進行切割進腹,對于活動性出血處予以絲線結扎,對于切口滲血予以壓迫止血。低功率組使用20~60 W功率逐層對患者皮下組織進行切割進腹并切口止血。高功率組使用大于60 W功率逐層對患者皮下組織進行切割進腹并切口止血。術后第2、5、7天換藥并查看、記錄切口的愈合情況。
1.2.2觀察指標 觀察比較3組患者術后切口愈合情況、疼痛情況、切口感染率、脂肪液化率、切口出血、二期縫合率,隨訪觀察2周。切口愈合程度按外科甲、乙、丙等級分級:(1)甲級:愈合良好;(2)乙級:愈合欠佳,有炎性反應,但未出現化膿;(3)丙級:切口出現化膿[8]。脂肪液化屬于乙級,需符合以下標準:(1)皮下組滲出液可見懸浮的脂肪滴;(2)無膿性分泌物;(3)切口周圍無紅腫;(4)滲出液細菌培養無細菌生長[9]。采用視覺模擬評分(VAS)評估并比較三組患者的切口疼痛[10],滿分10分,分值越高表示疼痛越劇烈,觀察術后24、48 h的疼痛情況。

2.1切口愈合情況 根據切口愈合按外科甲、乙、丙等級分級,傳統組甲級28例、乙級7例、丙級5例;低功率組甲級33例、乙級5例、丙級2例;高功率組甲級22例、乙級10例、丙級8組;3組之間切口愈合良好率(甲級)方面,傳統組與低功率組結果相似,而高功率組比低功率組甲級愈合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7.08,P<0.05);3組之間切口愈合不良率(乙、丙級)方面,高功率組較低功率組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4.08、5.32,P<0.05)。見表1。

表1 3組患者術后相關檢測指標比較
2.23組患者術后相關檢測指標比較 3組患者術后24、48 h VAS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低功率組在切口感染、脂肪液化及二期縫合方面均優于高功率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在切口出血方面,低功率組與高功率組相似,但較傳統組少,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腹部切口愈合一直是腹部外科手術所關注的問題。減少切口出血、縮短手術時間,同時防止切口感染是外科醫生所追求的目標。切口感染是腹部手術最常見的并發癥,切口脂肪液化是切口感染的常見原因,有研究報道脂肪液化發生率約為4.97%[11]。PORTER 等[12]認為皮下脂肪受熱作用液化是形成皮下脂肪液化積液的原因。
高頻電刀有止血效果好、切割快、易操作、安全性高等優點,但高頻電刀也可造成術后切口脂肪液化和積液,從而影響切口愈合。有研究報道其發生原理為:(1)局部高溫造成脂肪液化,電刀局部溫度高達 200 ~1 000 ℃,可造成皮下脂肪組織的淺表性燒傷,脂肪細胞變性和組織內毛細血管栓塞,使脂肪組織血供進一步發生障礙,發生無菌性壞死,形成較多滲液,影響切口愈合;(2)大量脂肪細胞破壞和組織凝固性壞死導致切口局部易感染;(3)脂肪經細菌分解后產生的小分子物質使切口處于高滲狀態,促進了皮下積液的形成[13];另外,有相關學者認為,使用電刀可引起皮下血管血栓形成從而導致相應的皮瓣局部壞死,使用電刀導致淋巴管的不完全關閉傾向于形成皮下積液[14]。因此,有研究者不支持使用高頻電刀,認為其熱損傷導致切口愈合延遲、降低切口細菌感染的閾值、增加感染風險[15-16];另外,有研究認為,組織的切割效率、止血效果和熱損傷均與高頻電刀輸出功率密切相關[17];陳桂林等[18]研究發現,采用低功率高頻電刀進行乳腺良性腫物切除完全可行,且對切口愈合不良影響的概率較低。因此,正確地掌握高頻電刀的使用功率是可以做到利大于弊,讓其用于臨床外科手術。
本研究探討了高頻電刀的不同功率對腹部切口愈合影響情況,結果顯示:高頻電刀低功率組(20~60 W)的甲級愈合率優于高功率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雖然甲級愈合例數較傳統組稍多,但在統計學上與傳統組結果相似。在切口不良愈合率(乙、丙級)方面,低功率組優于高功率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在術后并發癥發生率方面,低功率組的術后切口感染、脂肪液化及二期縫合率均較高功率組有優勢,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而傳統組與其結果相當。然而,術后切口出血方面,高功率組與低功率組統計學結果相似,較傳統組發生率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另外,3組術后24、48 h的疼痛VAS評分相似,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因此,高頻電刀使用低功率既能良好止血又不會導致脂肪細胞熱損傷,能降低手術切口不良愈合率等相關并發癥。然而,本研究也存在不足之處,因樣本量少、單中心,仍需多中心、大樣本隨機對照進一步論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