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凡蘭,肖 萍,陳虹靜
(重慶市銅梁區人民醫院營養科,重慶 402560)
隨著生活方式及膳食結構的轉變,慢性非傳染性疾病日益增多,這對大眾的健康構成了嚴重的威脅[1],比如高血壓,不僅是臨床多發病,而且還會造成嚴重的心腦血管和腎臟并發癥[2]。據統計,2002重慶成人高血壓患病率僅12.0%,而2012年則增長為23.9%[3],故高血壓的患病率值得重視。健康體檢是早期發現疾病和致病危險因素,促進身體健康的手段之一。臨床醫務人員工作環境復雜,精神壓力大,專注度及強度高,工作繁忙,缺乏鍛煉,自身保健意識缺乏,發生慢性代謝性疾病的風險較大,故關注其健康狀況,對其進行定期健康體檢意義重大[4]。本研究對某醫院職工2017—2019年體檢結果進行分析,重點關注高血壓及前10位疾病檢出情況,有針對性地提出干預措施,加強健康管理,具體報道如下。
1.1一般資料 導出數據出自該院體檢中心電子系統,時間為2017、2018、2019年連續3年本院職工(包含退休職工)的體檢數據,對其進行回顧性分析。3年共納入3 714條數據,其中,2017年參加體檢職工人數為1 252例,2018年為1 255例,2019年為1 207例。
1.2方法 本院職工體檢項目:內科常規、婦科檢查、十二通道心電圖、肝膽胰脾腎彩色多普勒超聲、甲狀腺彩色多普勒超聲、乳腺彩色多普勒超聲、頸部血管彩色多普勒超聲、陰道彩色多普勒超聲、頸椎側位平+雙斜位片、胸部CT、宮頸液基細胞學檢查、血常規、尿沉渣、肝腎功能、血脂、血糖抗幽門螺桿菌抗體等血生化檢查,醫務人員可根據自身情況增加檢查項目或更換檢查項目。
1.3統計學處理 應用Excel2003進行數據整理,應用SPSS26.0統計軟件進行數據分析,異常檢出結果以率表示,不同年份的異常檢出率采用χ2檢驗比較。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一般情況 連續3年體檢中,2017年男性職工327例(26.12%),女925例(73.88%),平均年齡(36.2±1.3)歲;2018年男性職工312例(24.86%),女943例(75.14%),平均年齡(35.3±1.9)歲;2019年男性職工284例(23.53%),女923例(76.47%),平均年齡(36.4±1.8)歲。
2.2不同年份高血壓及前10位疾病檢出情況分析 2017—2019年3次體檢中,高血壓及排名前10位的疾病見表1。高血壓的檢出率分別為3.83%、3.98%和4.31%。2017年以乳腺增生(27.08%)、甲狀腺結節(23.08%)、肝內鈣化灶(20.77%)檢出率最高;2018年以乳腺增生(29.72%)、宮頸囊腫(20.08%)、甲狀腺結節(17.77%)檢出率最高;2019年以乳腺增生(24.94%)、甲狀腺結節(24.28%)、肝內鈣化灶(23.70%)檢出率最高。其中,乳腺增生、甲狀腺結節連續3年檢出率最高。乳腺增生、甲狀腺結節、肝內鈣化灶、宮頸囊腫、低密度脂蛋白水平增高,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其他幾項指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3不同年份不同性別高血壓及前8位疾病(排除乳腺增生及宮頸囊腫)情況分析 在3次職工健康體檢中,高血壓、甲狀腺結節、低密度脂蛋白水平增高、甘油三脂水平增高、肝回聲密集、頸動脈斑塊及膽囊息肉的檢出率在不同性別之間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甲狀腺結節為女性高于男性,以2017年檢出率為例,女性為16.82%,男性為25.30%;高血壓、低密度脂蛋白水平增高、甘油三酯水平增高、肝回聲密集、頸動脈斑塊及膽囊息肉則是男性高于女性,以2017年高血壓和低密度脂蛋白水平增高的檢出結果為例:高血壓男性檢出率為8.26%,女性為2.27%;低密度脂蛋白增高男性29.05%,女性11.57%;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01)。見表2。

表2 不同年份不同性別高血壓及前8位體檢結果異常檢出疾病情況[n(%)]
2.42019年高血壓及前10位結果異常疾病各年齡段分析 對2019年體檢異常前10位疾病及高血壓分5個年齡段(<30、30~<40、40~<50、50~<60、≥60歲)來分析趨勢變化,發現高血壓及頸動脈斑塊檢出率隨年齡的增長而增高;乳腺增生隨年齡的增高而減少,而甲狀腺結節(30.72%)、宮頸囊腫(45.29%)、低密度脂蛋白增高(32.00%)、甘油三酯水平增高(37.24%)、肝回聲密集(37.04%)均在30~<40歲人群中檢出率最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2019年高血壓及體檢結果異常前10位疾病各年齡段情況分析[n(%)]
隨著經濟的發展,社會物質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人們對健康的需求也越來越重視,定期的健康體檢成為防病治病、提高生活保健質量的標志之一。2016年,中國醫院協會醫院文化專業委員會調查了國內1 000余家醫院職工的健康指數,顯示63.60%的醫生健康不及格[5],說明臨床一線醫務人員的健康狀態應引起重視。通過對本院連續3次職工健康體檢的數據結果進行分析,前10位疾病分別是:乳腺增生、甲狀腺結節、肝內鈣化灶、宮頸囊腫、低密度脂蛋白水平增高、甘油三酯水平升高、腎結石、肝回聲密集、頸動脈斑塊、膽囊息肉,提示代謝性慢性非傳染性疾病在本院職工中檢出率較高。連續3次體檢中,甲狀腺結節檢出率均排在疾病前3位。有文獻報道緊張的生活節奏和精神壓力大可能是甲狀腺問題逐年上升的“罪魁禍首”[6]。醫院職工,尤其是臨床一線人員,長期與人的生命打交道,注意力高度集中,精神壓力大,易導致焦慮、抑郁等不良情緒,這些都是導致甲狀腺問題的高危因素。本研究結果表明,在疾病檢出率中存在性別差異,這與國內某醫院進行的職工健康體檢調查報告結果一致[7]。本研究3次體檢結果中,女性乳腺增生連續3年疾病檢出率排在第1位,大概與女性職工不僅工作壓力大,還需照顧家庭及子女的雙層壓力有關,緊張的生活環境引起機體神經體液調節及內分泌紊亂,雌激素水平升高,易致乳腺增生的發病[8]。另外,本院女性職工的宮頸囊腫3次檢出率均排在疾病前4位,女性長期處于精神壓力大的緊張狀態,加之膳食結構不均衡及運動的缺乏,體內免疫功能下降,易導致婦科方面的疾病[9]。女性職工甲狀腺結節檢出率高于男性,可能與女性情感豐富有關,面對不良情緒及各種壓力時又不能及時排解。高血壓、低密度脂蛋白水平增高、甘油三酯水平增高、肝回聲密集、頸動脈斑塊及膽囊息肉的檢出率男性高于女性,這可能與男性喜歡交際,長期在外就餐,不良的吸煙、飲酒等有關系[10]。對2019年體檢異常前10位疾病及高血壓分年齡段的研究值得重視,發現高血壓及頸動脈斑塊檢出率隨年齡增長而增高,這與隨年齡的增長,身體各種功能衰老、退化有關;而甲狀腺結節、宮頸囊腫、低密度脂蛋白水平升高、甘油三酯水平升高、肝回聲密集這幾種體檢異常疾病,最高檢出率均分布在30~<40歲職工人群中,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說明本院職工慢性病年輕化明顯,這組人群因年輕更易忽略正確的生活方式及運動,需要給予更多的重視。
3.1疾病原因分析 20世紀70年代末的中國疾病譜指出,導致中國居民死亡的主要原因已經從原來的急性傳染病轉變為慢性非傳染性疾病[11]。據統計,2019年我國死亡人數的88.5%是由慢性病導致的,故找出致病原因進行慢性病的預防及健康管理非常重要。臨床醫務人員的工作特點是時常熬夜值班、工作繁雜、精神壓力大、運動時間少、長期進食快餐等,導致產生一些不良生活方式,這些不良行為與其慢性病的發生緊密相關[12]。本次調查本院職工慢性病的致病原因可能是:(1)醫務人員的工作職責是治病救人,但他們卻經常忽略自己的身體健康問題,甚至僥幸地認為,自身的工作經驗肯定能及時發現身體的重大問題,掉以輕心,小病不管、大病不醫,造成“燈下黑”的現象;(2)醫務人員工作繁重、責任心大,隨著醫療糾紛的日益增多,承受的精神壓力也越來越大;(3)本院臨床醫務人員相對欠缺,上班工作時間長、不固定,為了方便經常吃快餐,進餐時間快且攝入較多高脂高熱量食物,飲水、新鮮蔬菜和水果的攝入不足,身體疲乏后體育鍛煉減少;(4)頻繁輪值夜班,白天睡覺,夜晚工作,導致睡眠不足及生物鐘紊亂,造成不良情緒和機體生理功能紊亂[13]。(5)30~<40歲職工人群除上述原因外,自控能力及健康意識差,盲目地認為自己年輕,可以生活不規律、不運動、不保健,常有每年1次的健康體檢不參加及漏項檢查者,這些不良習慣就是慢性病的根源。
3.2建議
3.2.1建立動態的職工健康檔案 繼續強化每年開展職工健康體檢,設置專人重點管理檢出異常率最高的年齡段檔案,對未進行規范體檢者進行督促并做出一定的物質懲罰。做好檢查數據的收集和分析,持續對比、監測健康狀態,有針對性地提出預防和治療疾病的措施,運用微信等現代通訊手段建立隨訪制度,運用PDCA的管理方式,建立連續的動態的職工健康檔案管理系統。可根據體檢情況,適當增加相關的高端體檢項目或者體檢次數,使檢出結果更科學合理且準確率更高。醫院管理部門還應充分重視本院職工的健康狀況,增加醫務人員數量,減輕工作強度及時間;職工食堂配備營養科人員參與,進行職工食譜的配餐,調整膳食結構,做到均衡飲食。
3.2.2實施健康宣教及心理減壓 2019年《健康中國行動(2019—2030)年》提出,指導群眾形成正確的健康觀念,塑造有利于健康的生活方式、生態、社會環境是必要的。本院領導亦非常重視慢性病的防治,已抽調臨床有工作經驗的醫護人員成立了慢病管理科。不合理的膳食結構,缺乏體育鍛煉,長期的精神壓力等是慢性病的危險因素,而醫護工作者普遍存在這些現象。為提高職工自我健康保健意識,本院制定了定期在“317護”系統上推出全院健康宣教的措施,例如給予高血壓檢出者終止高血壓膳食(DASH)的健康指導,改善原有飲食模式,從而減少心血管并發癥的發生[14]。根據《中國居民膳食指南2016》進行膳食宣教,每日食物多樣,食物定量,合理運動(有氧運動結合阻抗運動),每日中等強度以上的運動至少30 min。關注每日深色蔬菜、牛奶及豆類、飲水量是否滿足,運用食物模型熟悉食物份量和估量的方法,做到規律的休息和飲食,倡導健康生活方式,進行健康警示。針對慢性病檢出率最高的年齡段,建立微信群,推出每日膳食及運動計劃。心理減壓有多種方式,可定期組織一些戶外活動,或組織心理健康輔導課等。但值得注意的是,本院自搬新院后,建成了健身器材活動室、籃球場、羽毛球場等,并牽頭建立運動愛好者的微信群,利用業余時間聘請教師教一些運動技巧,每年2次以上的心理減壓課。院工會每年舉辦1次運動競賽及體驗式戶外活動,舉辦各種文藝表演,使職工的工作生活勞逸結合,不再枯燥乏味。另外,注重健康信念的培養,培養職工自我健康意識和自主健康行動。
3.2.3重視健康隨訪,分年齡段及性別不同給予干預 年齡段不同、健康意識及身體功能不同,給予不同的干預頻率及方式,年齡小的職工自我保健意識弱,強制性措施及頻率可相對多一些。從女性職工特有的生理結構及壓力來源出發,注重心理疏導及婦科隨訪,特別是更年期女性職工,更應養成自我檢查的習慣,做好婦科隨訪,得到專業的指導。男性職工的關鍵是要養成戒煙限酒、均衡飲食、經常運動的良好習慣,學會運用音樂等方式來疏導壓力,保持積極樂觀的心態和良好的情緒。健康體檢隨訪工作看起來簡單,但非常重要,據隨訪的結果分析職工不良習慣的改變情況,有針對性地改進方案,使健康體檢的防病治病作用起到最大化。本研究的局限性:(1)本院體檢中心的軟件系統數據提供、錄入及保存量有限,某些影響因素信息缺失,無法統計,限制了我們數據分析的空間; (2)因是連續3年樣本量,可能存在一部分疾病檢出人群連續出現在這3年中,造成疾病檢出率方面呈增高趨勢,研究結果存在混雜因素的影響。
綜上所述,本次調查發現,本院健康體檢疾病以慢性非傳染性疾病為主,根據體檢結果分析針對性地采取多元化干預措施,在保證職工身體健康的基礎上,提高職工滿意度及幸福感,努力建設和諧健康的醫務工作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