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德毅
(廣東省建筑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廣東廣州 510010)
當前,我國經濟發展、地理位置、歷史發展的差異導致農村地區取水、供水、制水條件遠遠落后于城市。與城鎮供水相比,農村供水工程具有用水量波動大、管道長、分布散、落差大、成本高、管理難等特征[1]。若采用較成熟的城鎮供水模式對農村供水進行改造,往往引發投入大、運行成本高、用戶接受度低等問題[2]。本文以某市新一輪農村供水改造工程為例,在總結農村供水現狀的基礎上,對農村供水改造工程的立項推進、建設流程、技術標準、建設管理、運營維修等方面進行進一步分析研究,為農村供水改造工程的實施提供理論依據。
某市各區合計802個村,該市各區農村供水現狀問題如圖1所示。總結該市歷次農村供水改造工程,其主要存在的問題如下。

圖1 某市各區農村供水現狀問題
(1)該市農村多以山泉溪水、河湖水、水庫水為主要水源,水源形式豐富多樣,水源條件差異明顯,水源的水量、水質保障程度不高,存在水質型缺水、季節性缺水等情況。
(2)水量水壓不足,設施運行效率低。資金投入不足,原設計標準不統一,管材不達標,供水管網老舊,漏損率高。
(3)缺乏農村供水設計標準,多采用城鎮行業標準及現行室外給水國家標準,適用性較低。
(4)運營管理不到位、專業水平低。存在較大比例的未抄表到戶,對水費收取、構建合理供水用水系統造成影響。
根據上文總結的歷次農村供水工程經驗及存在的問題,提出改造設計目標,制定合理的工程建設流程和技術路線,在充分考慮農村供水現狀、居民意愿和現有改造條件的基礎上,編制相應的工程設計指標,作為新一輪農村供水改造工程的建設要點[3]。
(1)應著力解決農村供水系統布局,注重提高市政自來水的供水普及率,降低管網漏損率。
(2)應配置相應的檢測儀器、設備,切實提高水質檢測及監測能力。
(3)應設置足夠的防倒流、防污染措施,集中式供水設施、加壓設施等用電設施應設置遠程監測或報警系統。
(4)應按照屬地市政供水公司的相關規定及流程開展報裝、施工等工作。
某市新一輪農村供水改造工程建設流程指引如下:首先,可由村委會、村民代表大會組織召開農村供水改造宣講會,其上一級人民政府監督管理,會議充分收集農村大部分居民用水意愿、用水情況等信息,為后續農村供水改造工程的推進奠定民意及規模基礎。通過宣講會及村委會溝通協調,在取得對象村供水改造申請書或申請意向后,有序開展工程前期準備工作。
以改造申請為前提,根據擬供水單位核查情況,由轄區水務主管部門主導,明確改造計劃,由供水單位對納入改造計劃的農村按照工程項目推進流程及相關規范標準進行農村供水改造。
農村供水改造工程現狀情況復雜,設計邊界條件存在不同程度、不同標準的差異化選項,應在工程方案合理性、技術選擇分支等推進節點處進行充分的技術經濟比選,以確保工程總體投資可控、效果預判可達、技術選材標準適用。
農村供水改造工程技術路線如圖2所示。在充分掌握農村供水現狀的基礎上,某市通過制定合理的技術路線,加快工程方案設計,并結合節點情況采取因地制宜的建設方案。技術路線主要包括以下5個部分。

圖2 農村供水改造工程技術路線
(1)調查和勘察。相比于城鎮供水的建設實施,農村供水工程存在場地條件復雜、資料缺失嚴重、專業技術水準低等問題。農村供水工程設計的前置階段,即調研和資料搜集工作十分重要。部分農村用水戶情況復雜,建議在工程設計前期階段進行農村用水情況摸查,充分掌握現有農村居民用水及設施情況,而后開展必要的調查及資料搜集工作。
(2)評估現狀供水設施及管網運行狀況,合理利用其已建的達標設施及管網。
(3)開展農村供水模式技術經濟比選。
(4)當采用市政自來水供水時,首先應分析市政供水能力與改造新增市政自來水用水需求的關系。其次應開展聯村連片加壓和單村加壓的技術經濟比選,并論證加壓方式(傳統二次加壓及管網疊壓)。
(5)當采用集中式供水時應開展以下工作:①獨立水源的選擇及論證。②處理工藝路線的技術經濟比選。③集中式供水設施服務范圍的分析。④供水加壓方式的論證。
某市新一輪農村供水改造工程主要設計要點與指標分析如下。
2.4.1 水源
存在多個水源可供選擇時,應對水源的水質、水量、地理位置、高程、建設條件、管理難易度、衛生防護條件進行調查,結合凈水工藝及成本、供水系統建設難易度、管網及加壓經濟性等進行綜合比較,擇優確定。
水源選擇應符合以下基本要求:水質良好,便于衛生防護;水量充沛,避免出現缺水情況。
2.4.2 用水定額
針對某市802個村落的現狀用水情況及用量進行估算,日常居民生活用水基本維持在每人每天80~115 L水,根據現行行業規范的指導,農村用水定額取值遠高于現狀指標。然而,部分村落由于位于鎮域中心或靠近交通發達的區域,村民生活水準較高,用水需求隨之增長,用水結構也變得復雜,通過初步估算,該類型村落居民生活用水定額接近每人每天160~180 L水,用水定額的規劃設計選取應適當提高。
定額的選擇應以現狀居民生活用水定額估算為基準[4],充分考慮村落所處環境、交通、經濟發展、工商業情況等確定其用水需求,以定額取值不低于現狀估算定額為下限,以上一級行政區劃城鎮規模在規范中選取的定額為上限,有針對性地根據不同農村的情況確定其用水定額。
2.4.3 水壓
改造后村內供水管網中用戶接管點的最小服務水頭水壓應不小于0.14 MPa。個別較高或較遠的村落用戶所需水壓不宜作為村內供水管網供水水壓的控制條件。農村供水的中途或末端加壓應盡量以水源保障為前提,在水量充足、保障率高的情況下,以形成地勢接近或沿供水方向地勢逐漸降低的服務片區為供水區域。
2.4.4 水質
采用市政自來水供水的農村,其管網末梢水的水質應符合現行《生活飲用水衛生標準》(GB 5749—2006)的要求。采用小型集中式供水的農村,其水源水質因條件限制時,部分指標可寬限執行。
2.4.5 管網
農村供水新建或改造實施的供水管道應盡量布置在人行道或非機動車道下方,存在敷設困難的情況可適當考慮調整至綠化帶或機動車道下敷設。農村內部及外部銜接的供水管道應設置必要的控制與檢修閥門。供水支管敷設在村民民屋附近時,應充分考慮民屋結構、民屋改造意向、周邊地勢、民屋用水點數量及位置、居民意愿等因素,有利于供水管理、抄表、檢修維護等。農村供水改造工程推薦采用球墨鑄鐵管、鋼塑管等安全、環保耐久性好的管道材質。
2.4.6 水表
農村供水工程應設置監控總表和居民住宅用水表,監控總表宜設置在村建筑物水表房或水表井內,并盡量靠近有電源的建筑物。居民住宅用水表應安裝在方便接近、易于抄讀的戶外位置。每棟民屋設置一個水表;當存在多戶居民居住在一棟房屋內時,應以戶籍為單位與供水部門協商達成一致,簽訂用水協議,設置水表。對于農村經濟發展較為發達的村落,可嘗試使用智能水表。
2.4.7 設施選址
農村供水設施的設置應充分尊重村委會及村民個人的意愿,設施選址應充分考慮建設實施條件及村委會和居民的接納程度。建議在供水新建或改造前期,由村委會協調無償提供設施用地,并提請規劃等部門落實指標,確認設施選址地。選址工作應在工程前期階段完成,最晚應在工程設計的初步設計階段落實設置點。
2.4.8 配套防護設施
農村供水工程的設計實施應充分考慮必要的防護設施,確保制水供水設施的安全運行,提高農村居民飲水安全水平。農村供水的實施應配套建設水源保護工程,由當地環保部門納入統計管理,實行必要的現場巡查、定期監測、場地保護等工作。
農村供水改造由于直接影響甚至顛覆現有農村居民“吃水”習慣,其工程建設的環境影響、供送自來水的“氯”味、抄表到戶后對農村居民水費支出的提高等,都直接影響了農村居民對市政自來水的使用意愿,為供水改造工程的實施增加困難。
針對這一現象,應將供水專業知識對村民進行宣講,進一步提高農村居民對飲水安全的重視程度,逐步讓未改水農村居民改變認知、接納市政自來水。
以區縣為行政單元,以對應級別的水務主管部門為技術指導,建立農村供水改造材料庫、信息價庫,入庫材料應進行有針對性的技術標準對比及功能對比,最終選擇實用案例較多和效果評價高的材料入庫,單一類型的材料或設備入庫數量不少于3家產品,單價指導區間不應太大。實現農村供水改造工程依庫選材,達到技術標準有保障、選用經濟合理的目的,為農村供水改造工程的高效建成及良好運行奠定基礎。
農村供水改造工程竣工驗收后,應受上一級水務主管部門和行政主管部門的共同監管,實現建設工程資料向運營單位的完美移交和對接。后續運營期也應對設施、管網等進行技術監管及國有資產監管。
嚴格落實“三個責任”和“三項制度”,確保農村供水工程實施的管網或設施由具有專業水平的團隊進行管理維護,保障供水設施運行正常。
在新一輪農村供水改造工程實施過程中,應對農村現有供水設施進行系統性評估并分析存在的問題,制定設計目標,按照工程建設流程指引、技術路線圖以及工程設計要點進行改造,初步建立管護長效機制,確保經改造的農村供水水質達到國家生活飲用水衛生標準,全面保障實現農村供水安全的目標[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