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劍橋
(上海格林曼環境技術有限公司,上海 200080)
隨著經濟的飛速發展,人們為了謀取更多的經濟利益,不惜以破壞海洋環境為代價換取高額的經濟發展,這就造成了部分海域生態環境惡化嚴重。隨著科技和社會的發展,時至今日,人們對海洋已經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但對海洋的開發和保護只局限于近海,并沒有對海洋生態環境保護進行更深入的研究。對海洋生態環境保護工作進行研究,不僅能夠開發更多的資源,實現資源儲備,實現可持續發展的戰略目標,還能夠更好地修復海洋生態環境,進一步扼制全球氣候變暖[1]。
目前,我國已經在海洋生態環境保護工作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一方面,海洋生態環境保護工作的常態化監督管理成效有所提高,另一方面,通過定時巡檢和動態巡檢等模式對海洋重要區域、熱點地區及其重要項目開展監測與巡查,進而極大地提升了對海洋生態環境保護管理工作的監督作用[2]。
此外,許多突發性的環境污染問題都得到了有效解決,如渤海近岸海域的水質問題就有了明顯的改善,在入海口設置的排查點也在有條不紊地工作。
20世紀末,中國近岸海洋的生態環境問題可總結為以下4個方面:①污染區域不斷擴大,主要河口、海灣及大中城市附近的水域污染越來越嚴重。1998年,中國近海海域水體劣于國家一類海洋水質標準的面積已達到了約20億km2,較1992年增長了接近一倍。②近海海域主要受到海洋營養鹽污染物和有機廢水污染,且局部的海洋油污染物和有毒重金屬污染現象較明顯[3]。③中國近岸海洋中的生物環境污染破壞問題突出,赤潮等污染現象時有發生,導致海域污染加重。④隨著經濟的發展,我國圍海造地、開辟的海灘總面積達到了70萬hm2,沿海濕地面積減少了約50%,紅樹林面積減少了70%左右,約80%的近岸珊瑚礁也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損害。
設立海洋生態環境監管部門是海洋生態環保工作勢在必行的一步。但是從當前實際情況來看,這一任務仍存在較大難度,海洋生態環境監管部門所監管的范圍和監管內容需要進行重新劃分,也需要進一步明確監管職責。如果海洋生態環境監管部門發現海洋生態環境遭到破壞,就要第一時間做出行動,對一些不良因素進行干預,但實際上這一監管職責落實也存在明顯不足。
2001—2012年,中國近岸海域的劣四類水質面積總體呈上升態勢,2001年為3.2萬km2,2012年達到6.8萬km2。2012—2019年,中國近岸海域劣四類水體面積呈現逐漸減少態勢,由2012年的6.8萬km2,逐漸減少至2019年的3.1萬km2。近岸海域生態環境如圖1所示。

圖1 近岸海域生態環境
海洋生態環境保護必須根據實際情況提出具體的環境保護對策,就目前收集到的海洋生態環境監測數據來看,在近岸海域依然存在比較嚴重的環境污染問題,且無法在短時間內得到有效解決,所以海洋生態環境保護工作面臨著巨大的挑戰[4]。此外,人們對海洋的生態文明建設和環境污染問題的治理還沒有形成正確認識,也沒有重視環境污染問題所帶來的影響。實際上,人們在發展沿海地區經濟時經常會忽略海洋的生態文明建設,導致環境污染問題(圖2)頻發。

圖2 環境污染問題
此外,在開采油氣的過程中,也有可能都給海洋生態環境帶來影響。因此,海洋生態環境監管部門應加強海洋生態文明建設和防污治污工作,制定更有效的海洋生態保護政策。
原有各級海洋監督機關和環境保護部門設備配備齊全,但環境保護及管理工作分配不合理,例如,海洋環境保護職責分散到了國家海洋與生態環境廳、資源廳等部門,這就導致了海洋生態環境保護監督管理職能與環境監測能力二者之間的不匹配,進而導致實際海洋保護工作效率低[5]。
在海洋生態環境監測與突發性污染處理過程中,船只設備是不可或缺的重要保障。當前海洋生態環境監測中所配備的船只除了需要滿足監測和處理的基本功能,還需要具備基本的實驗室條件,從而實現對海洋生態的良好監測(圖3)。

圖3 海洋生態環境監測船只
另外,海洋生態環境監管部門在履行海洋生態環境保護環境監測職責的同時,還需要對全區域水域進行監測管理,這就在無形之中擴大了海洋生態環境監管部門的實際工作范圍,對負責人員和科技水平也提出更高的要求。而在實際監管過程中,海洋生態環境監管部門無法靈活處理一些海洋生態環境重大污染問題及突發事件,一線監測能力也有所欠缺,這些問題都會嚴重影響當前海洋生態環境監管工作的正常開展。
維護海洋自然環境對人類來說具有重要意義,而海洋生態環境的綜合治理也日益成為構筑人們美好生存環境的重要內容之一。深入分析全球環境綜合治理技術,建立世界海洋生態環境綜合治理方案,能有效提升海洋生態環境治理有效性[6]。
政府需要制定海洋生態與環保相關法規和制度,在健全完善既有海洋工程、近海工程建設等有關管理制度的同時,進一步推進建設源頭嚴管、全流程嚴格監督、結果嚴究的管理體系,建立“灣(灘)長制”、海洋污染許可制度等管理體系。海洋生態環境保護相關部門要打造監督服務系統,建設全國統一的海洋生態環境監測網,完善陸海統籌銜接工作,推進部門之間、中央和地方之間的監督能力共建、監測數據互通、監督信息資源共享等制度建設,統一監督方法、評估準則、信息公布。
要想增強海洋生態環境保護效果,就要不斷提升其治理能力,逐步攻克、逐一解決海洋生態環境保護管理工作中的常規檢查、監督、應急處理等難題。海洋監測和治理組織工作中,各層級政府部門需要積極合作,有效統籌工作力量,充分發揮“覆蓋近海、陸海統籌、邁向大洋”的戰略引領作用,形成完善的工作網絡,并且積極應用具有高效率、前瞻性的衛星遙感、網絡等現代技術,從而促進治理工作的有效開展,提高海洋生態環境治理水平。
對于近海海域的生態環境污染問題,海洋生態環境保護部門需要收集全面、精確的基本統計資料,了解當前海域內自然環境的實際情況,經過系統分析、評估后確定當前海域內生態環境遭受破壞的程度或等級,最后提出相關修復措施和具體對策(圖4)。另外,海洋生態環境保護相關部門必須根據突發性環保事故制定應急響應制度,并建立專門處理突發事件的應急搶險隊伍,從而提高突發性問題的處理能力。

圖4 海洋生態環境保護修復措施與對策
要想進一步提高海洋生態環境保護水平,就必須積極創新現有技術,并轉化為實際可利用的科技成果,同時還需要整合環境保護專業組織機構、海洋生態文明建設科研機構等有關力量。尤其是在資源共享、制度創新等方面的技術整合,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保障海洋生態環境保護工作的開展[7]。
海洋生態環境保護部門必須全面加強對海域生態環境的監管,完善跟蹤調查制度,并嚴格落實該制度的相關要求,提高海洋環境監管水平,運用前沿科技手段擴大監控覆蓋范圍。同時針對海洋生態環境保護中的微塑料污染和海洋廢棄物等環境污染問題進行研究,進一步加強科學技術的研發,并實現科技成果推廣。有關部門還需要通過研究海洋生物與生態有關數據,全面了解當前中國的海洋生態與環保底數,從而發現當前海洋生態建設中的問題,并采取有針對性的措施加以解決與恢復。
近年來,微塑料和海洋垃圾等污染問題引起了全球重視。盡管我國在全球協作、政策規范等方面采取了積極對策,但由于缺乏治理海洋塑料廢棄物的經驗和技術,和國外的治理能力相比略有遜色。所以,我國還應該加強對海洋塑料廢棄物處理的研究。
首先,要加強海洋生態監督,建設依托于衛星遙感等先進技術的海洋生態監督系統,加強對海洋自然保護區、海洋生態環境保護紅線區域、海洋生態恢復工程建設重點實施區的監督工作。其次,加強陸源監督,制定“入海污水口監督管理規則”等規范,加強對違規和設置不合理的污水口的清理整治。最后,加強海洋監督,積極構建海域內石油資源勘查開采、圍墾以及海洋傾廢管理工作等全過程的監督系統。
海洋保護方面科技能力的分散、近岸海域自然環境惡劣,以及陸海連通任務沒有深入開展等均是海洋生態環境保護工作中面臨的重大挑戰,因此,必須加大科技研發力度,健全管理制度,整合科技與資源利用能力,提高海洋生態環境保護工作的監測管理水平,從而促進中國海洋生態環境建設事業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