強小燕,李干蓉,田 丹,鄒序安
(銅仁職業技術學院,貴州 銅仁 554300)
在鄉村振興的過程中,產業振興是基礎。貴州省各鄉村都將大力發展產業,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進程,在鄉村振興的過程中,走出有貴州地方特色的發展道路。因此,加強農村水土保持建設,對研究區生態環境的治理、建設和保護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
大壩場鎮位于思南縣東南部,地理位置優越,與隸屬于思南縣的天橋鄉、興隆鄉、邵家橋鎮、塘頭鎮等交通便利的鄉鎮相連,同時作為交通樞紐之一與印江、石阡等鄰縣相接。大壩場鎮土地利用現狀如表1所示。

表1 大壩場鎮土地利用現狀
2.1.1 自然因素
(1)地貌及地面對水土流失的影響分析。根據區域資料,研究區的地質構造比較穩定,多為低山丘陵地帶,平均海拔750 m,地形地貌以山地、丘陵、河流、溶洞、峽谷等為主。流域內分布較廣的是緩坡丘陵山地,地面坡度較大且起伏不平,地表多為第四系沉積物,其土層薄弱,植被稀疏,易造成徑流水土流失[1]。以下是研究區針對不同坡度的耕地調查情況。
研究區土地總面積1355.38 hm2。其中不同坡度的土地面積分布如表2、圖1所示。
通過以上數據分析得出,研究區的地形起伏較大,地面的坡度較大,從表2分析得出,研究區涉及的12個村寨中,僅有一個村落中有緩坡地,其他的村落土地多處為陡坡地。從圖1可以看出,整個研究區的土地大部分集中在8°~25°,而土壤侵蝕的影響因素中,坡度的不同會直接對土壤體的穩定性、承雨量、滲透量和徑流量等造成影響[2]。

圖1 各村不同坡度的土地分布

表2 研究區地面坡度組成
(2)氣候、水文對研究區水土流失的影響。通過項目組的調查發現,研究區的暴雨洪澇及低溫霜凍災害頻繁,全年氣候不穩定,對當地的農業生產影響比較大,其年降雨量約為1154 mm。降雨量是重要的水土流失影響因子,若在水力侵蝕和物理風化作用下,加上人類不合理的生產活動,如陡坡開墾、破壞植被等,使土壤進一步流失與退化,土壤養分下降,最終導致土地無法繼續耕作,產生較嚴重的水土流失。
(3)植被因素。據調查,研究區森林植被種類豐富,木本植物約有58科、92屬、196種,其中喬木樹種104種,藥用植物達70多種。但是研究區地處貴州貧困山區,人們對植被的不合理利用,如陡坡開墾、破壞植被等,使大量植被都遭受破壞,坡面攔截地表徑流能力減弱,水土流失加劇,土地質量不斷退化[3]。
2.1.2 人為因素
(1)村民生活生產及社會經濟活動的影響。當地村民采用傳統的耕作方式,不僅導致當地耕地面積日漸減少,同時產量也不高,而人口的不斷增加,導致人口與土地的矛盾不斷加劇。據調查,當地的地形地貌起伏較大,人們的水土保持意識薄弱,使研究區的土地水土保持功能急劇下降,引發比較嚴重的水土流失。
(2)土地的隨意規劃,農用地、林林用地、放牧用地占比的不合理。研究區的山地和丘陵地貌較多,且經調查,其大部分土地的坡度在8°以上,且很大部分的土地坡度在25°以上,按照國家的土地規劃,研究區的土地應多以林業發展為主,但由于人口壓力的影響,研究區的土地大部分被用作耕地,導致土地規劃不合理,每年產生巨大的水土流失量。
(3)生產方式的傳統化與不合理化。貴州省地處云貴高原山區,當地耕地的起伏與特殊性決定了其耕作方式偏向于傳統化,機械化的耕作較難實現,其農業現代化程度也較低,當地村民仍然堅持傳統的栽培方式,也未形成科學高效的管理模式,因此,研究區的土質疏松,土地的畝產量也很低,不僅易造成水土流失,還不能讓農民實現增收增產[4]。
通過實地調查,研究區產生的水土流失的危害主要有以下4個方面:①耕地退化,石漠化加劇,威脅糧食安全;②江河湖庫淤積,威脅防洪安全;③生態環境惡化,加劇貧困,制約區域社會經濟發展;④自然災害加劇,危及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
根據地形圖和現場勘察,結合《土壤侵蝕分類標準》統計,該流域水土流失面積1264.97 hm2,占該研究區土地總面積的93.69%,每年土壤平均侵蝕模數為1348 t/km2。按流失程度劃分為微度流失面積90.14 hm2,輕度流失面積1192.52 hm2,中度流失面積72.45 hm2[5]。具體如表3所示。

表3 水土流失現狀
全力宣傳可持續發展理念,積極倡導綠色低碳生活方式,讓“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深入民心,營造全民廣泛參與的濃厚氛圍,充分調動農民的積極性。堅決守好發展和生態兩條底線,讓農村生態環境成為鄉村振興的優勢與亮點,讓每個人都成為“綠水青山”的建設者、參與者與踐行者[6]。
根據水土流失特點,結合當地農業產業結構調整方向,尊重農民意愿,因害設防、因地制宜,合理配置治理措施,在開展水土保持重點工程綜合治理過程中,將治理水土流失與脫貧致富奔小康相結合,既注重自然資源的保護,又重視資源的合理開發利用,將研究區的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尊重農民意愿確保水土保持項目的順利開展,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的進程。
在鄉村振興過程中,產業振興是鄉村振興的關鍵。農業產業在實施過程中,確保各項產業項目取得成效,在實施過程中,將結合實際制定各項管理制度,以確保產業項目運行的規范化和實施的高水平化,做到實施服從設計、投資服從計劃、質量服從效益,保證質量與效益,加快推進農業產業的高質量發展。
水土保持效益是社會效益、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的綜合體現,加強對水土保持的效益評價,及時了解研究區的綜合效益,不僅可以合理開發利用與保護土地與土壤資源,推動產業振興的進程,還可以推進水土保持工作向科學化、規范化和高效化方向發展。
思南縣作為國家重點水土保持工程項目點,為了更好地落實國務院《關于支持貴州在新時代西部大開發上闖新路的意見》的方針戰略,應該加強研究區的水土流失的現狀調查,通過水土保持措施的精準實施,使研究區的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實現“治理研究區水土,改善地方環境,發展地方經濟,富裕地方群眾”的目標,全面實現鄉村振興和新型城鎮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