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 睿
(山西龍源新能源有限公司,山西 太原 030000)
在2020年9月22日召開的第七十五屆聯合國大會上,中國正式提出了2030年實現碳達峰、2060年實現碳中和的目標。風電行業作為新能源的重要組成部分,在近幾年來的發展速度較快,并且在“雙碳”目標實現中也表現出了較大發展潛力。為了能夠充分利用風能,大多數風電場都會選擇建在山區、丘陵,而風機也會設置在山脊、山脈頂,因為分布較為分散,所以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進場道路的施工難度,并且極易發生安全事故。基于此,本文對風電場進場道路施工的影響因素、控制要點進行了分析。
風電場進場道路主要是便于后續風機設備運輸,所以風機重件、大件、尺寸、重量的選擇成為道路施工中需要考慮的影響因素。設備尺寸、重量和風機容量之間的關系密切,當前常見的風電場單機容量主要有2.0 MW、2.5 MW、3.0 MW,而使用最多的便是2.0 MW型號的風機。運輸時重量控制主要是由機艙與塔筒來完成的,此類型的風機機艙重量為80 t左右,塔筒運輸時分為3~4節,最下面一節的重量為50 t左右。風機尺寸控制設備主要包括葉片、塔筒,通常情況下2.0 MW風機的葉片長度都在50 m以上,風機塔筒寬在4 m以上。如果使用普通平板車運輸這些設備,由于風機葉片較長,且山路路況很復雜,則很難運輸到目的地。針對此情況就需要將這些超長設備提前運至現場附近,運輸風機葉片時可使用特種葉片運輸車,采用二次倒運方式運輸。除了需要注意以上事項,還要關注塔筒的長度和寬度,這些因素也會影響到道路設計[1]。
與其他道路不同,風電場進場道路往往設計在一些地形復雜、地質條件惡劣的位置,不僅線路較長,而且交通不便,特別是在雨霧天,施工的難度更大。因此在設計進場道路時需要充分考慮各方面因素,不僅要保證交通的便利性,還要有利于施工建設以及設備的運輸,為后續風電場的運行提供保障。在風電場進場道路施工過程中,還要考慮生態、環保、邊坡、排水、棄水等問題,最大限度減少對自然生態環境的污染和破壞。
和傳統能源項目施工相比,風電項目需要投入的資金、資源、人力都比較多,其中,設備、安裝的費用占總投資的70%左右,剩余的30%為建筑工程投資。如果風電場道路施工是在平原地區,則施工難度較小,涉及的環節也相對簡單易操作,投入的金額也相對少一些;但如果是在山地,不僅地理條件惡劣,環境復雜且多變,此時需要投入的資金也更多。若資金投入不足,或者未能在規定時間內到位,必然會對整個風電場的進場道路施工進度帶來較大的影響。由于風電場建設工期較長,從開工到竣工少則幾個月,多則幾年,一般情況下,山地風電場進場道路施工時在設計環節就要提前做好施工工期規劃,后續施工嚴格執行此計劃,才能最大限度縮短整個施工周期[2]。
此次研究的施工案例場區部分為林地、灌木,其余為荒草,山坡與山頂區域部分植被較茂密,使用的主要機械設施為風力發電機30臺,單臺容量2 MW,總裝機60 MW。擬建場址所處地貌單元為溶蝕侵蝕中山區,區內溝谷發育,地形起伏較大,山坡坡面坡度介于5°~35°,總體地勢為北低南高,場址地面標高介于1500~2050 m之間。本項目在機組選型方面以UP2000-121、輪轂高度為80 m風力發電機組為主,其中涉及的風機重大件參數如表1所示。

表1 風機重大件參數
由表1可以看出,葉片的外形最大,其次是最上節的塔筒。其中,最上節塔筒是此次設計中較大的影響因素,一般情況下,風電場的施工及檢修道路會和永久道路一同考慮,按照具體的要求進行修建。本項目大部分道路設置在山脊上,風電場新建場內道路長約32.85 km,參照公路工程四級道路標準設計,臨時施工道路寬9 m,路面層采用20 cm天然級配風化砂礫加5 cm黏土石屑磨耗層,最大坡度不超過12%,彎角最大坡度為8%,最小彎曲半徑為40 m。
此風電場進場道路設計在山頂位置,周邊沒有村莊,施工任務繁重。風電場建成投運后,檢修道路只保留5.0 m行車道,兩側各0.5 m土路肩,交通流量非常少[3]。考慮到重大件運輸的具體情況以及相關標準,如果車速保持在15 km/h左右,則要比標準中規定的20 km/h要慢,因此可以適當降低風電場進場部分路段的設計指標。塔筒運輸車各部件尺寸如圖1所示。

圖1 塔筒運輸車各部位尺寸
塔筒整體結構較長,所以運輸的難度較大。針對此情況,案例工程在施工之前對道路圓曲線極限半徑、寬度進行了分析,平曲線加寬表的繪制主要采用的是CAD技術,計算時使用的是幾何公式推導法,進而獲得了靜態結果。在此基礎之上以塔筒運輸車詳細參數為依據,運用Automod軟件仿真功能模擬了運輸施工具體情況,得出準確的加寬值。
風電場進場道路既要擔負施工任務,同時還要保障運輸安全,在此案例中大件車輛每日通行次數都在150次左右,而且時間段比較集中,這樣極易導致路面受損,同時也對路寬提出了較高的要求。在開挖以及大件運輸環節,為了保證運輸更加通暢,可在大件運輸結束以后,再進行排水邊溝施工。道路標準橫斷面如圖2所示。

圖2 道路標準橫斷面
3.1.1 主要施工工藝以及工序
結合土石方調配方案以及施工的具體流程,從中選擇最適宜的挖方作業面,通過分段分層縱挖方法的使用,由上至下分不同的臺階施工。填土施工的情況不同,對路基填方邊坡坡度帶來的影響也有所不同,此時可以根據《公路路基設計規范》進行合理安排與施工。另外針對地形惡劣且坡度較陡的施工現場,可以通過擋土墻、漿砌塊石方案的實施緩解坡陡的難題[4]。
3.1.2 特殊邊坡防護措施
在對現場進行仔細勘查以后,道路橫斷面設計圖紙要以施工現場便道開挖揭露巖、土體材料情況為基礎,計算出準確的坡率,從而保證邊坡的穩定性。針對非常陡峭的邊坡,可以采用噴錨支護的方法,增強道路高陡邊坡巖土結構強度、抗變形剛度以及邊坡整體穩定性。噴錨支護開挖以后,要做到支護及時,并且還要與圍巖密貼,這樣才能確保其具備較好的柔性以及良好的物理力學性能。噴錨支護還能侵入圍巖裂隙,封閉節理,加固結構面和層面,提高圍巖的整體性和自承能力,抑制變形的發展。在支護與圍巖的共同工作中,有效地控制和調整圍巖應力重分布,避免圍巖松動和坍塌,加強圍巖的穩定性。
砌筑防護施工具體做法如下:①擋土墻基礎埋置深度要符合要求,埋置深度在1000 mm之內,墻趾頂部土層厚度在200 mm以上,并確保開挖基底面土質足夠密實和穩定,且具備較強的承載力。如果開挖時的巖石較多,要及時進行清理,同時還要保證巖石頂面干凈平整。②在擋墻構造、防排水設施的施工過程中,每個擋土墻間隔在10~15 m,并且要設計相應的伸縮縫。如果墻身高度存在較大的差異性,或者墻后荷載變化大、地基條件差,就可以縮小伸縮縫間隔。除此之外,還要結合現場具體情況,在擋墻位置設計相應的泄水孔,孔徑為100 mm左右,水平以及豎向位置間隔都是2~3 m。③施工時要嚴格按照擠漿法,確保砂漿充足,并且砌體不能存在垂直通縫問題,更不能出現通長縫[5]。
在開挖工程中需要做好基坑的排水工作,開挖至設計標高后,在基坑底設明溝、集水井、潛水泵等明排水系統。由于基坑暴露時間較長,施工期間如遇雨水較多,為確保邊坡穩定,需要在坡面上設置一層塑料布護坡。雨季前應做好場地施工排水和防洪,施工現場排水系統應保持完整暢通,同時還要對設備進行防雨遮蓋,并做好接地工作。基礎開挖的時候要防止灌水現象的發生,對正在澆筑的混凝土應做好防護,防止雨水沖刷影響混凝土質量。針對路基邊緣位置,可以設計相應的邊溝,通常情況下邊溝縱坡和路基縱坡要保持一致性,施工時可以根據現場具體情況對邊坡坡度進行適度調整,從而有利于排水。挖方路基可在坡頂3 m左右設計截水溝,根據地勢走向接入道路排水系統,保證水能夠排出路基范圍,同時土質路段還要設計急流槽進行導流。如果地面水對路基產生了影響,可以使用攔、截、引等方法排出,另外可以將排出的水用于農田灌溉,實現水資源的循環利用。
在施工過程中應注意對周圍環境的保護,施工完成后應及時恢復原有植被,并且要特別注意水土保持,不得隨意改變水資源流向、流量,從而維護自然地形。在道路修建完成后,路基填方時針對邊坡施工可采用植草綠化。針對較大路段的挖方,如果路塹邊坡高度高于3 m,邊坡則采用植草綠化,同時對挖方段邊溝進行U型槽硬化設計。另外還要對場內棄土進行適當碾壓,并設計必要的排水、防護措施,防止地表沖刷、沖蝕。施工場地內的棄土要按照要求堆放,坡內、墻后都要設置過濾層,自然過濾棄渣污水,避免出現水土流失以及環境污染問題。當沿河棄土時,為防止加劇下游路基與河岸的沖刷,避免棄土阻塞、污染河道,必要時可以設計防護支擋工程。同時,應結合現場實際情況合理選擇棄渣場,可根據現場實際情況調整棄渣場位置,并做好棄渣場相關的水土保護措施[6]。
近幾年,我國經濟飛速發展,政府在政策方面給予了風電行業大力支持,希望進一步促進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風電場進場道路施工過程中應充分考慮資源的再利用,完善優化施工環節,綜合考慮影響道路施工的主要因素,進而掌握這些因素的控制要點,在保證施工質量的同時,實現綠色施工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