喬 虹,馮 暉
(伊犁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院,新疆伊寧,835000)
農村學前教育公平是教育公平的重要組成部分,農村學前教育發展速度和質量嚴重制約我國學前教育事業發展態勢。目前,國內外學者已對農村學前教育開展了廣泛的研究,取得了十分豐碩的成果。如已有學者從理論視角研究國外農村學前教育發展經驗,為我國貧困地區學前教育的發展提供了借鑒。[1-2]但當前我國農村學前教育整體發展脈絡、發展現狀、研究主題與熱點仍不夠清晰。因此,為厘清當前研究現狀,梳理研究熱點,本研究檢索出以“農村學前教育”為主題的文獻共617篇,借助共詞分析軟件繪制我國農村學前教育研究熱點知識圖譜,分析我國農村學前教育研究的現狀,為今后農村學前教育的發展提供借鑒。
在中國知網進行高級檢索,將主題詞設定為“農村”并含“學前教育”,來源類別設定為“核心期刊”“CSSCI”,檢索時間限定為2000—2021年,剔除不相關57篇文獻后,最終獲得有效文獻617篇。
采用書目分析軟件BICOMB2.0和統計分析軟件SPSS 22.0作為研究工具。
首先,利用BICOMB 2.0中進行關鍵詞提取并生成詞篇矩陣;其次,利用SPSS22.0進行聚類分析和多維尺度分析,并繪制戰略坐標圖;最后,對知識圖譜進行全面分析與深入解讀。
文獻數量能夠直觀反映該領域研究熱度的變化,采用折線圖對2000—2021年發文量進行呈現,結果如圖1所示。

圖1 農村學前教育研究年度發文量分布情況
從圖1中可以看出,我國農村學前教育發文量整體呈上升趨勢,以發文數量為節點,可以將其大致分為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2000—2007年,此時發文數量較少,每年發文量都在10篇以下。這個階段國家雖然頒布了相關文件鼓勵農村學前教育的發展,但該領域暫未得到社會各界的重視。第二個階段是2008—2011年,這段時間發文量急劇增加,尤其是2010—2011年,發文量由35篇猛增到68篇。究其原因,可能與2010年《國務院關于當前發展學前教育的若干意見》的頒布有關,該文件明確指出要把發展學前教育擺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多渠道加大學前教育的投入。[3]由此可見,國家政策對學術界研究熱點具有導向作用,是引領教育研究的風向標。最后一個階段是2012—2021年,這一時期發文量較為穩定,年均發文量為45篇。
利用BICOMB 2.0統計得到關鍵詞1742個,剔除無效關鍵詞,最終根據計算結果截取前25個高頻關鍵詞,結果見表1。

表1 前25位高頻關鍵詞排序
從表1可以看出,25個高頻關鍵詞合計頻次為718次,占總頻的41.22%。根據頻次大小進行排序,其中“學前教育”“農村學前教育”“農村”“教育公平”“農村教育”“農村幼兒園”這幾個高頻關鍵詞的頻次均大于20,頻次最少的也有6次,說明農村學前教育研究的核心是農村幼兒園,與農村幼兒園發展相關的主體也是關注的重點。以上數據只能呈現我國農村學前教育研究中關鍵詞頻次,關鍵詞親疏關系還需借助高頻關鍵詞相似矩陣進一步分析。
將詞篇矩陣導入SPSS 22.0中進行分析并導出相似矩陣,結果見表2。

表2 高頻關鍵詞Ochiai系數相似矩陣(部分)
表2中,關鍵詞之間的距離用0到1表示。表中數字越接近1,說明對應關鍵詞聯系越緊密;反之,關鍵詞之間聯系越松散。表2中,依據數值大小及距“學前教育”的距離,可以將關鍵詞由遠及近依次排列為“農村學前教育”“農村幼兒園”“教育公平”“幼兒園”“農村教育”“農村”。顯而易見,前幾位關鍵詞都與農村和學前教育相關,這也可以證實,筆者所收集到的文獻可信度較高,可進行深入分析。
利用SPSS 22.0對詞篇矩陣進行聚類分析,高頻關鍵詞被分為三類,結果見表3。

表3 高頻關鍵詞聚類后結果分析表
從表3可以看出,農村學前教育公共服務體系建設研究包括“學前教育”“公共服務體系”等7個關鍵詞。建設普惠性學前教育公共服務體系是國家針對學前教育階段提出的新的發展目標,目的是讓更多幼兒享受平等的教育,享受更加優質普惠且高質量的學前教育。目前,我國農村地區學前教育發展仍存在許多困境,尤其是留守兒童的家庭教育問題,這些孩子缺少父母的陪伴與關愛。[4]因此,政府應加強頂層設計,切實從農村實際發展情況出發,加大對相關地區的財政投入力度,建立一種長久的機制,切實保障每名幼兒的權益,讓幼兒享受更加完整的學前教育。
教育公平視角下教育政策與實踐研究包括“教育政策”“政府責任”等10個關鍵詞。教育公平是實現全面公平的重要一環,是促進國家全方位發展的重要著力點。而教育政策是國家經過多方協討、層層審議之后頒布并執行的,教育公平的實現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教育政策的制定與實施。目前,我國農村學前教育發展仍存在管理體制不健全、政府職責不明確、財政投入與保障能力不足等問題,這些問題嚴重束縛了農村學前教育的發展。[5]因此,政府及相關部門亟須采取有效措施,加強自身建設,健全各項機制,切實保障農村地區幼兒受教育權利,實現教育公平。
農村地區幼兒教師隊伍建設研究包括“農村幼兒園”“幼兒園教師”等8個關鍵詞。教師素質高低與教學質量好壞直接影響幼兒受教育的效果。目前,我國農村地區幼師師資嚴重匱乏,師資得不到保障,主要原因有兩方面:一方面是“下不去”,師范生畢業后更傾向于留在城市工作;另一方面是“留不住”,盡管部分教師會在農村地區任教,但一段時間后,一些教師會選擇離開農村或放棄當前工作,少有教師能夠一直堅守崗位。主要原因是農村教師待遇得不到保障,缺少編制、工資微薄,教師的付出與收獲不成正比。
借助SPSS 22.0對25個關鍵詞進行多維尺度分析,結果如圖2(見文末二維碼)所示。
圖2中,圓圈位置代表關鍵詞位置。圓圈越密集,說明關鍵詞聯系越緊密,反之越疏遠。坐標橫軸表示向心度,值越大說明該領域的重要程度越高,縱軸表示密度,值越大說明該領域的結構越完整。[6]由圖2可以看出,領域1農村學前教育公共服務體系建設方面的研究主要分布在第一、第四象限,“公共服務體系”與“普惠性”分別位于坐標橫軸上下兩側,“留守兒童”位于坐標軸中心。綜合來看,普惠性公共服務體系的建設是整個研究的重心,但目前研究力度不夠,研究較為松散,研究體系亟待完善。領域2教育公平視角下教育政策與實踐研究主要分布在第一、二象限,整體來看,該領域的研究是當前最大的研究熱點,研究體系較為完善。其中,“教育公平”“資源配置”等關鍵詞主要位于第一象限,密度向心度都較高,屬于當前研究熱點;“政府職責”“教育政策”等關鍵詞主要位于第二象限,密度較高,向心度較低,結構較為完善,已有豐富的研究成果。領域3農村地區幼兒教師隊伍建設方面的研究主要位于第三象限,研究較為松散,不成體系,尚未得到學界充分的關注,是今后農村學前教育研究的重點關注對象。
1.公共服務體系建設不夠完善,缺乏相應的運行保障機制
普惠性學前教育公共服務體系的建設,能夠真正發揮學前教育“弱勢補償”和“阻斷貧困代際傳遞”的功能,尤其對促進農村貧困地區學前教育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當前國內有關學前教育公共服務體系建設的研究主要從理論方面展開,通過分析政策文本或者借鑒發達國家發展經驗得出結論,針對性不強,較為宏觀。如任慧娟等人認為我國普惠性學前教育公共服務體系構建存在城鄉、區域間學前教育資源配置不均衡,學前教育財政總量不足且結構欠合理,學前師資隊伍總體質量有待提升等問題。[7]經過多年的積累,我國在縣域范圍內已經匯集了多種學前教育資源。但是,由于缺乏對這些資源的運行保障機制,已積累的有效資源并沒有發揮很大的作用。[8]因此,在縣域內城鄉現有學前教育公共資源的基礎上,構建以滿足社會學前教育基本需求為目標的學前教育公共服務體系就成為當前我國學前教育發展的緊迫任務。裘指揮等人提出的措施有強化政府“首責定位”、堅持分層質量管理、創新農村幼兒園發展機制、推進區域合作共生。[9]呂武提出,應通過賦予教育行政部門相應職權,構建動態管理機制、經費保障和調配機制等措施,強化公共財政投入及多渠道吸納社會資金,為構建公共服務體系提供財政支持。[8]普惠性學前教育公共服務體系的構建需堅持政府主導,多元參與,改善學前教育財政投入機制,切實提升學前教師社會地位和工資待遇,加強制度創新。只有這樣,才能更快建成普惠性學前教育公共服務體系。
2.政府職責不夠明確,教育公平有待加強
學前教育公平是實現教育公平的前提和基礎,政府在落實相關政策、促進學前教育普惠優質發展的過程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目前,國內關于農村學前教育公平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城鄉發展差異現狀與解決對策方面。如陳蓉暉等人發現我國農村學前教育資源配置在省份與地區之間存在很大差異,總體效率都有待提高。[10]張玲等人通過構建城鄉學前教育均衡發展的測評指標體系,發現我國城鄉學前教育差異呈減弱趨勢,但在教育機會、教育投入等方面差距依然存在。[11]政府作為實現城鄉一體化發展的關鍵主體,對促進教育公平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洪秀敏通過對城鄉政府履職的差異進行分析,發現城鄉二元結構和權力配置失衡是導致政府履職差異的主要原因,并且提出了縮小城鄉差距的相關措施,如明確政府主導責任、提高責任主體重心等。[12]此外,李文娜等人提出,政府要增加對農村學前教育的經費投入,開展多樣化的農村學前教育模式。[13]因此,政府作為實現農村學前教育高質量教育發展的責任主體,應該明確自身責任,加強自身監管與督查,站在人民立場上,盡自己最大努力促進教育資源的公平分配,重點關注農村地區的幼兒,確保每個幼兒都能實現“機會公平”,在此基礎上,繼續向高質量的“過程公平”前進。
3.農村地區教師隊伍建設亟須調整,相關問題解決辦法與政策建議有待落實
幼兒教師是實現學前教育高質量發展的關鍵所在。目前,我國農村地區幼兒教師隊伍建設研究主要聚焦于幼兒教師發展現狀、教師政策分析、幼兒教師專業發展路徑探析等方面,以理論研究為主,較為宏觀,缺乏針對性和實際操作性。李洋等人通過調查研究發現,當前教師隊伍建設存在教師數量少學歷低、教師補充方式單一、職稱評定困難等問題。[14]由于我國教師待遇保障與人事管理主要將有無編制視為依據,因此編制內外教師的待遇差距懸殊。[15]針對此種情況,已有許多學者提出了改革方案,如提出擴大定向培養規模、采取地方政府與高校聯合定向和委托培養、培育具有專業涵養及鄉土情懷的幼教師資充實農村地區,不再將編制視為唯一出路。[16]此外,可以通過免費師范生教育、學前教育特崗計劃等途徑來解決農村教師短缺的問題。[17]我國農村地區學前教育事業要想穩定持續發展,必須建立一種長期扎根于農村學前教育的長久機制。應針對不同地區農村籍學生實際情況,開展具有當地特色的教學實踐研究,培養長期服務并且扎根于本土的幼兒教師,促進本地區幼兒教師隊伍的專業化發展,從而推動當地學前教育事業的發展。
農村學前教育在今后發展過程中面臨著更多的機遇與挑戰,既要關注發展的速度,又要看重發展的質量。因此,今后農村學前教育研究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入手。第一,創新農村學前教育研究方法。在當前研究背景下,學界應特別注意研究方法的創新,不局限于觀察法、調查法等對現象進行描述的方法,可以根據不同地域農村發展實際情況進行長期追蹤研究,綜合運用多種研究方法對農村學前教育進行深化研究。第二,開展具有地方特色的農村學前教育實踐研究。已有研究主要集中于對農村發展現狀的描述,較為表面和宏觀,在實踐方面還需根據不同地區實際情況進行調整,立足不同區域發展條件,著力構建具有本土化特色的農村學前教育體系。第三,注重多學科交叉研究。不局限于某一特定學科,從教育學、社會學、經濟學、心理學等多學科交叉的視角進行研究,拓展農村學前教育研究的廣度和深度。

文中涉及的圖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