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利蓉 尹 平
里弗斯和坦珀利(Rivers&Temperly 1978)指出,人在交流中所用到的聽、說、讀、寫四項技能中,寫占9%,讀占16%,而聽和說分別占45%和30%。可見,聽、說作為主要語言技能,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在過去很長一段時間,英語教師忽略聽說教學,導致“啞巴英語”現象普遍,學生聽不懂,也說不出。隨著課程改革的深入推進與新課標的普及,聽說教學逐漸得到了改善,但仍存在師生角色定位不清、教學設計不合理(如輸入與輸出不平衡)、活動簡單低效、缺乏真實情境、缺乏遷移創新等問題。
針對聽說教學,韓莫爾(Harmer 1983)提出了“輸入、練習、輸出之間平衡”的教學理念。他認為輸入、練習(吸收)、輸出環環相扣,循環往復,構成有機整體,教師不可顧此失彼,有所偏廢。
《普通高中英語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以下簡稱《課程標準》)提出指向學科核心素養發展的英語學習活動觀,并指出:教師應從英語學習活動觀的視角重新審視課堂教學設計的合理性和有效性,整合課程內容,優化教學方式,為學生設計有情境、有層次、有實效的英語學習活動(教育部 2020)。這對義務教育階段的英語教學具有指導作用。初中英語聽說課的教學設計與教學過程需要體現英語學習活動觀。在初中英語聽說教學中,教師應認真探究英語學習活動觀的有效實施路徑,充分利用英語課堂,發揮學科育人功能。
英語學習活動觀指學生在主題意義引領下,通過學習理解、應用實踐、遷移創新等一系列體現綜合性、關聯性和實踐性等特點的英語學習活動,使學生基于已有知識和經驗,依托不同類型的語篇,在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促進自身語言知識學習、語言技能發展、文化意識增強、思維品質提升、學習能力提高(教育部 2020)。
《課程標準》指出,學習活動是英語課堂教學的基本組織形式,是落實課程目標的主要途徑(教育部 2020)。梅德明和王薔(2020)指出,活動可分為外部活動和內部活動,前者為言語和動作等外顯行為表現,后者則是心理認知和思維等內隱活動。《課程標準》把英語學習活動分為學習理解、應用實踐和遷移創新三個層次,并對它們分別作了詳細的解釋。這三個活動層次從基于語篇到深入語篇,再到超越語篇,層層遞進,體現了以語篇為依托的語言輸入到內化輸出的活動理念,體現了思維的遞進過程,具體見下頁圖1。

圖1
英語學習活動觀重視語言輸入到輸出的應用內化過程,其要求覆蓋了英語課程內容的六要素:主題語境、語篇類型、語言知識、文化知識、語言技能和學習策略。
對英語學習活動觀的有效實踐有利于實現課程目標。英語學習活動觀的提出為整合課程內容、實施深度教學、落實課程總目標提供了有力保障,也為變革學生的學習方式、提升英語教與學的效果提供了可操作的途徑。
下面以人教版(Go for it!)初中《英語》七年級(上)Unit 2 This is my sister Section A 1a—1c為例,探討基于英語學習活動觀的聽說教學設計與實踐。
《課程標準》指出:深入研讀語篇,把握主題意義、挖掘文化價值、分析文體特征和語言特點及其與主題意義的關聯,對教師做好教學設計具有重要意義,是其落實英語學科核心素養目標、創設合理學習活動的前提。因此,在英語聽說教學中,教師應認真研讀語篇。人教版(Go for it!)七年級上冊英語教材中的語篇內容雖然偏少,但是對剛進入初中且英語基礎偏弱的學生來說仍然具有一定的難度。教師需要基于整個單元分析和確定每個課時的教學目標與活動,以保證學生對該單元學習的連貫性。
人教版(Go for it!)初中《英語》七年級(上)Unit 2 的話題是“家庭”(family),主題語境為“人與自我”,語言目標是介紹人物關系(introduce people)及指認人物關系(identify people),涉及的語法知識點主要包括用指示代詞 this、that、these、those 介紹人物關系,以及用who引導的特殊疑問句詢問第三方是誰。通過本單元的學習,學生能夠將圖片與人物描述相結合進行有效記憶,將人物描述的文字信息和圖片信息相互轉換。通過課文對話,學生能夠了解英語國家中家庭成員之間的稱謂,從而遷移創新,用英語介紹自己的家庭成員。
下面從自然情況、已知起點、潛在問題和解決策略等四個方面對學情進行分析:
1.自然情況
學生英語基礎偏弱,甚至少部分學生零英語基礎;學生性格偏內斂,口語表達能力較差;學生剛進入初中,學習環境的變化對他們的學習產生了一定的影響。
2.已知起點
在預備單元中,學生學會了簡單的問候語,并掌握了指示代詞this和that的意思與用法;通過學習Unit1,學生能夠簡單地介紹自己的姓名和電話號碼。
3.潛在問題
部分學生對本課的單詞意思和發音掌握不到位;大部分學生不清楚 this、that、these、those 的區別,以及名詞單復數的使用;大部分學生不能用英語介紹自己的家庭成員,在口語表達方面不夠自信;學生不了解如何用who引導的特殊疑問句詢問第三方是誰。
4.解決策略
創設情境,引導學生在情境中運用本課重點單詞,幫助他們有效掌握詞匯的音、形、義;師生互動,引導學生學習如何介紹自己的家庭成員,并鼓勵他們勇于開口表達;任務驅動,遷移創新,引導學生構建family tree,激發他們的英語表達欲望與學習興趣。
在研讀語篇、分析學情的基礎上,結合英語學習活動觀的三個層次和學科核心素養的四個維度,確定本堂課的教學目標:
1.能正確認識并使用以下家庭成員詞匯:family、mother、father、parents、grandmother、grandfather、grandparents、brother、sister;能用 who 引導的特殊疑問句詢問第三方是誰;初步了解this、that、these、those的區別。
2.能辨別與分析大衛(David)的家庭成員;觀察與比較漢、英兩種語言對家庭成員稱謂的不同。
3.能運用本課所學語言梳理與歸納教師及大衛的家庭成員信息。
4.能在小組合作中分析自己的家庭成員構成,構建和分享自己的family tree和全家福簡筆畫;在分享過程中,學會積極表達對自己家庭的愛。
目標1和目標2通過學習理解類活動實現;目標3通過應用實踐類活動實現;目標4通過遷移創新類活動實現。教學目標體現了進階性,也體現了英語學習活動的漸進過程(杜銳 2019)。
1.學習理解類活動
學習理解類活動包括感知與注意、獲取與梳理、概括與整合等基于語篇的一系列學習活動。在這類活動中,教師須根據主題創設情境,充分激活學生已有知識和經驗,并通過鋪墊一定的語言和文化背景知識,逐步引出需要解決的問題,然后以解決問題為目標,幫助他們形成新的知識構造,使其感知并理解語篇所表達的意義和承載的文化價值。
在初中英語聽說課中,學習理解類活動主要包括聽前和聽中的一系列活動,常見的聽前活動有導入、介紹背景、熟悉主題、教學新知、講解具體任務、提出須解決的問題等;聽中活動主要涉及對語篇信息的理解、處理和分析等,常見的形式有排序、補全信息、選擇或匹配等。不同形式的活動不僅能夠豐富課堂教學,還可以有效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啟發他們掌握不同的學習形式。
根據學習理解類活動的特點,教師在本課的聽前和聽中階段開展了以下教學活動:聽力開始前,基于單元話題“家庭”創設主題語境,導入學生在語境中需要學習和理解的新語言知識,并引出要解決的問題。具體教學過程如下:
教師先以rap的形式進行自我介紹,其中包含自己的家庭成員,然后在課件上依次呈現自己家人的照片(使用蒙層依次涂擦)。學生主動參與互動,直接說出照片中的人物是教師的誰。在此過程中,教師呈現、教學目標詞family及其他家庭成員的詞匯。
教師將自己的全家福簡筆畫貼在黑板上(上面有一顆已畫好的樹),并表達對家人的愛:“I love my family.”通過上述活動,教師順利導入主題情境,并引導學生初步感知主題詞匯(見圖2)。

圖2
接著,教師根據教材內容,創設了大衛一家人在公園野餐的情境,引導學生完成1a練習,即圖文匹配,使其進一步理解和鞏固所學詞匯。
之后,教師創設大衛偶遇吉娜(Gina)的情境,并引導學生猜測他們的談話內容:“Please guess what they are saying.”大多數學生能回答出他們談論的是大衛的家庭成員(見圖3)。此時,教師順勢講解聽前技巧,引導學生學會預測,讓他們在聽中關注家庭成員的詞匯。

圖3
以上學習理解類活動圍繞單元主題,不僅鋪墊了語言知識,而且通過主題情境的創設吸引了學生積極參與課堂,激發了他們的學習興趣,同時鍛煉了他們圖文記憶、聽前預測的能力,為聽中活動作好了鋪墊。
在探究主題意義時,需要融入語言知識學習和聽力策略訓練(黃正翠、彭德河 2019)。在引導學生預測聽力內容后,讓其根據錄音圈出所聽到的詞匯,并核對答案。在此過程中,學生將再次復習鞏固主題詞匯。接著,教師引導學生關注錄音的整體內容,并第二次播放錄音。學生完成填空練習,獲取語言信息(見圖4)。挖空內容主要是these are、those are、who’re they 等與復數相關的內容。在核對答案后,教師引導學生關注相應的語言知識點:who 引導的特殊疑問句及 this、that、these、those的區別。

圖4
之后,教師第三遍播放錄音,引導學生一邊看錄音材料,一邊跟讀、模仿。這既可以使學生關注語音、語調,又可以使他們通過文本語境再次理解、強化新知。
總體而言,上述學習理解類活動在聯系現實、創設情境下,以學生為中心,在傳授語言知識中融入聽力策略教學,并基于主題意義啟發學生思維,順利達成了教學目標1和2。
2.應用實踐類活動
應用實踐類活動指在學習理解類活動的基礎上,教師引導學生運用已掌握的新知,進行描述、分析、判斷、闡釋等一系列應用實踐,促進他們內化所學語言知識,實現語言運用的自動化。此類活動大多屬于對聽力文本的初級輸出范疇,目的在于幫助學生鞏固和內化新知。一般是在聽力結束后,對聽力材料中重要知識點進行操練和強化,包括文本中所含的主題目標詞匯、句型句式和語法要點等,以及對聽力文本的分析、推斷或評價等活動。英語課堂上常用的口語表達活動形式有朗讀、操練、角色扮演、講故事、復述故事、小組討論和交流等。
本課例中,考慮到學生的英語基礎偏弱,主要采用的是句型操練與角色扮演活動,讓他們熟練掌握本課的主要功能句,引導其在活動中達成教學目標3。首先,教師利用自己的全家福向學生詢問:“Who’s she/he?”學生回答:“She/he’s...”然后,讓學生根據教師的全家福對教師進行詢問:“Who’s...?/Who’re...?”在該過程中,教師再次講解一般疑問句句尾的升調。依次操練完成后,教師帶領學生在黑板上呈現自己的family tree,并再次表達情感:“I have a happy family,and I love my family.”(見圖 5)

圖5
接著,教師讓學生和同伴分別扮演大衛和吉娜,模擬他們之間的對話。在正式扮演之前,教師呈現本次角色扮演的要求與評分標準,包括語音語調、句型使用、肢體動作等,一方面可以引導學生注重交際情境性;另一方面可以在小組展示環節促進其他學生形成評價意識。上述活動主要是基于句型的操練,在角色扮演中,引導學生歸納與分析他人的家庭,達成教學目標3,并為遷移創新類活動奠定基礎。
3.遷移創新類活動
《課程標準》將推理與論證、批判與評價、想象與創造等超越語篇的學習活動歸屬于遷移創新類活動。教師引導學生通過自主合作與探究的學習方式,針對語篇的文化價值或情感態度等進行推理與論證,在新的語境中進行多元思維,綜合運用語言知識與技能,解決新情境中的問題。學生能夠運用所學知識、策略與技能,創造性地解決新問題,并理性、客觀地表達觀點和態度,促進語言技能向文化素養的轉化。此類活動形式主要包含分析語篇內涵與意圖,判斷與評價聽力文本的主題意義及其啟示,開展討論、對話或者辯論等口頭表達活動。
在本課例中,教師主要設計了以下遷移創新類活動。首先,讓學生回顧聽力文本和前面的練習,引導他們畫出大衛的family tree。在這個過程中,學生再次梳理大衛的家庭成員,并復現本課主題詞匯。之后,教師提問:“What do you think of David’s family?”引發學生思考并發表觀點。大部分學生能夠用happy、nice、good等形容詞回答。學生回答完畢后,教師將大衛一家的簡筆畫貼在黑板上,并寫上“What a happy family!”這一環節不僅啟發學生思考,還引導他們關注家庭的和諧與幸福。
在上述一系列活動的鋪墊下,教師詢問學生:“What about your family?Can you draw your family tree or picture,and share it with us?”引出最后的活動。通過自主探究、同伴互動、教師拓展與評價等活動,幫助學生基于本課的聽力文本結構與內容,再結合自身的家庭成員情況,畫出自己的family tree或者全家福簡筆畫,并與他人分享、介紹自己的家庭成員。同樣采用上述評價標準,要求學生更加自然、流暢地運用語言,并鼓勵他們積極表達對家人的愛。在展示環節,學生不僅能與同伴進行流利的對話,而且能夠說出“I love my family.I have a good family.”等表達情感態度的句子。在課堂的最后,教師以“Father and mother,I love you.”的首字母拼出一個有“愛”的“family”,將家庭的概念擴大化,深化愛的主題意義(見圖6)。

圖6
通過上述活動,學生在探究聽力文本主題意義的過程中實現了深度學習,并完成了語言技能的遷移,順利達成了學習目標。
英語學習活動觀作為英語教學的重要理念和實踐路徑,對初中英語聽說教學具有實際指導意義。英語學習活動觀下的初中英語聽說課以發展學生學科核心素養為目的,教師在深入解讀語篇的基礎上,基于主題意義探究設計靈活多樣、符合學生真實水平、具有情境性的聽說活動。在多樣化的語境、循序漸進的課堂活動中,學生可以開展個人自主、合作與探究等多種形式的學習,提升綜合語言運用能力,促進能力與素養、文化與思維、情感與態度的融合協調發展,真正將學科核心素養落實于聽說教學實踐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