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桔
“曲欄幽榭終寒窘,一看郊原浩蕩春。”雖然8月第二周的股市整體處于震蕩盤整階段,但是個股的行情已經演繹得別樣精彩,特別是以”新半軍“為代表的成長類板塊格外精彩,近期創階段新高甚至歷史新高的公司比比皆是。
當前所處的階段典型的適合成長股投資。這是本周封面文章出鏡嘉賓姚志鵬對當前投資的思考。他的判斷依據是當前經濟處在轉型期,流動性中性偏寬松略好,加上經濟總量機會較平淡。本周公布的國內外經濟數據再次驗證了他的判斷。總體來看,8月或仍將維持“指數震蕩、個股唱戲”的局面。
那面對成長類標的快速輪動,特別是不愿頻繁交易的投資者,該如何應對呢?選擇當前成長股行情中的最主線,堅定地陪伴行業走完產業周期,享受成長紅利,不半途下車,或是最佳決策。但知易行難,從內地股市的歷史來看,無論是2001年左右的空調、2012年左右的智能手機,還是從2010年到2014年的太陽能,少有投資貫穿整個產業周期的贏家。
當前的二級市場,產業的主線毫無疑問在新能源,但對這一焦點領域內細分賽道當前的景氣度,投資者需重新審視排序。考慮到此前風頭十足的鋰礦上游,以及以動力電池為代表的中游,都已經在內地股市掀起過層層風浪,目前各界聚焦的目光逐漸轉移到下游整車,比亞迪以及幾家新勢力龍頭逐漸顯現王者之氣。乘聯會的數據顯示,今年新能源汽車銷量上調到600萬輛,預計8月~12月月均銷售將超過60萬輛。在此勢頭下,顯然活得久的新能源車企,盈利空間巨大。
同樣在清潔能源的大框架中,今年攜手走紅的光伏、儲能、風電其實各自有著不同的小產業周期,但現階段發展的變數都需要關注國際大宗商品的漲價周期是否結束。倘若邏輯成立,或許它們的產業景氣周期會被按下暫停鍵,風頭完全讓位給新能源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