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杏
當前我國制造業轉型進入加速期,機械、芯片、光伏、鋰電等行業新技術、新工藝應用集聚,技術迭代、設備更新快,蘊含較多投資機遇。此外,近期美國“芯片法案”在眾議院正式通過,未來高端制造業自主可控成為大國博弈焦點。
2018年,中美貿易摩擦發生,華為等多家國內科技公司受到美國制裁。此后新冠疫情、俄烏沖突等加劇全球供應鏈危機,高端制造產業鏈自主可控的重要性不斷凸顯。預計未來大國博弈下,高端制造會是重點競爭領域。
去年高層強調“要強化科技自立自強作為國家安全和發展的戰略支撐作用”。而近期美國“芯片法案”在眾議院正式通過,該法案要求獲得美國“芯片法案”補貼支持的芯片企業,在未來十年內禁止在中國大陸新建或擴建先進制程的芯片工廠。因此近期芯片股在國產替代的催化下,出現了全面上漲。

數據來源:Wind,截至8月11日
數據顯示,2021年,國產芯片設備銷售額為385.5億元,同比增長58.71%,占中國大陸芯片設備銷售額的比例為20.02%。此外2021年中國芯片材料營收規模約150億人民幣(更多的為中低端產品,高端產品仍然在持續突破及替代),在中國所需的產值約119億美元的市場需求中,也僅占19%,這些環節有著巨大國產化空間。
另外最近機器人概念火熱,此前6月,特斯拉宣布9月30日公布人形機器人原型機,自此機器人持續成為市場熱門焦點。工業機器人上游包括三大核心零部件控制系統、伺服系統、減速器;中游為機器人本體;下游是集成系統,包括單項系統集成商、綜合系統集成商,廣泛應用于汽車、3C、食品、飲料等行業。
2020年我國工業機器人市場規模為422.5億元,預計到2023年行業規模將達接近589億元,目前我國工業機器人國產化率約為31%。零部件方面,目前我國85%的減速器市場、90%的伺服電機市場、超過80%的控制系統市場被海外品牌占據。
雖然短期內外資主導地位還將持續,但中國本土上市公司也在不斷崛起,憑借技術與服務能力,迅速搶占外資原有市場,國產化進程進一步加速,核心工控產品份額預計持續加速提升。
上半年我國制造業下行,疊加一系列“黑天鵝”事件,高端制造相關的機械、芯片、光伏、鋰電等板塊股價經歷了大起大落。二季度可能是國內制造業景氣度的底部,三、四季度隨著疫情逐步得到控制,經濟數據回升,行業景氣度有望逐步企穩反彈。
通用設備方面,包括機器人、機床等板塊,直接受益于制造業復蘇。通用自動化板塊景氣度與我國整體經濟景氣度高度相關,上海疫情結束后,6月開始機器人相關企業訂單飽滿。外資品牌交期較長,國產優質機器人公司正加速實現進口替代。
清潔能源相關設備,包括鋰電設備、光伏設備、風電零部件等,技術不斷的革新將繼續為設備環節帶來更多機會。鋰電設備主要是電化學儲能占比提升,電池路線的發展等。而光伏TOPCon和HJT等放量,關鍵制備環節均存在多種技術路線,布局領先企業將率先分享技術迭代紅利。
具體到投資標的,相對主動基金來說,被動指基持倉行業板塊更集中,且費率相對來說較低,能夠緊密跟蹤這些行業的走勢。例如包含了鋰電設備、光伏設備等的機械ETF,跟蹤中證細分機械設備產業主題指數,指數近三年漲幅超140%,反映了這些行業滲透率的提升。
此外,還可以關注跟蹤中華半導體芯片指數的芯片ETF。指數樣本股涵蓋了半導體芯片材料、設備、設計、制造、封裝和測試等芯片全產業鏈的上市公司,2020、2021年指數歸母凈利潤增速均超100%,因此指數近三年也收獲了近120%的漲幅。
中國大陸擁有全球最廣泛的電子制造、終端品牌和市場需求優勢,下游需求帶動上游供應鏈轉移是順應歷史潮流的趨勢。在國產替代趨勢下,國內的芯片企業有較大的發展空間。(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紅周刊》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