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昱琳
近期,隨著國產自動駕駛新車型的接連上市,激光雷達也獲得了較高的市場關注度,“激光雷達指數”和“無人駕駛指數”分別跑贏滬深300指數58.41和21.49個百分點,并實現成分股的全面開花,當中漲幅超50%個股主要集中于上游收發模塊、光學部件和中游產品端等價值量較高環節。
2019年4月,一向“懟天、懟地、懟萬物”的馬斯克在特斯拉自動駕駛日Autonomous Day上,除發布基于視覺的自動駕駛方案外,也集中火力炮轟了激光雷達。他認為,在自動駕駛汽車上使用價格高昂的激光雷達是極度“愚蠢”的行為,“Falseand foolish=HD maps and LiDAR”,而純視覺方案可以很好地解決成本問題。
不過,時移世易,三年后的今天,在自動駕駛技術不斷演進的過程中,傳感器作為汽車的“眼睛”發揮著無可替代的作用,而多傳感器融合方案也逐漸成為業內主流。其中,隨著成本的快速下探和技術漸趨成熟,激光雷達成為當前自動駕駛方案中不可或缺的關鍵部件,預計到2035年全球車載激光雷達市場規模將接近400億美元。
當前,在自動駕駛領域,業內普遍采用SLAM(Simultaneous Localizationand Mapping,即同步定位與地圖構建)技術來感知外部環境并構建立體環境模型。根據使用傳感器的不同,SLAM技術主要分為激光SLAM(LDS SLAM)和視覺SLAM(VSLAM)兩類,各有優劣勢,其中視覺SLAM技術成本較低,但易受光線、天氣等影響,地圖構建存在累積誤差;而激光SLAM技術在精度和可靠性方面相對較高,地圖可直接用于路徑規劃,劣勢主要在于成本端(見圖1)。
基于此,未來激光雷達、攝像頭、毫米波雷達、超聲波雷達等多傳感器深度融合,實現優勢互補將是大勢所趨,而激光雷達價格的不斷下探為這一方案提供了可能。當前,激光雷達的單價在800~3000美元不等,未來5年內有望降至400~600美元/顆。
具體到車型上,除特斯拉等少數車企堅持純視覺方案外,包括奧迪A8、寶馬iX、奔馳S級、沃爾沃XC90、蔚來ET7、理想L9等在內的眾多車型都采用了多傳感器融合方案,均搭載有1~3顆激光雷達作為主傳感器,而即將上市的小鵬G9、高合HiPhi Z等車型也有望延續該方案。
未來,隨著自動駕駛級別的不斷演進,單車所需的傳感器數量也將隨之增多,并帶動單車價值量提升;與此同時,在自動駕駛滲透率不斷提升的情況下,自動駕駛傳感器尤其是激光雷達市場規模將呈現爆發式增長。當前L3級別自動駕駛單車價值量在2500~3000美元之間,預計到2027年之后的L4級別可提升至5000~5500美元,增幅超1倍;到2035年,車載激光雷達整體市場規模將接近400億美元(見圖2)。

數據來源:公開信息,銀科金融研究院
激光雷達本身屬于高技術壁壘產業,短期內市場競爭的核心焦點在于廠商的工程能力和算法迭代能力,未來隨著產品的逐步落地以及技術瓶頸的突破,成本、芯片等將成為中長期的關鍵競爭要素。其中,工程能力是指激光雷達產品是否可以順利通過車規,以及通過后是否能夠批量化穩定供貨;而算法迭代能力簡單來講,是指廠商能否突破應用層,做到將各類傳感器和V2X的數據進行融合,用以不斷提升自動駕駛性能。
當前,激光雷達市場正處于關鍵的第一輪洗牌階段,能夠順利切入下游大客戶供應鏈體系的廠商,未來大概率將繼續引領整體市場的發展。從市場格局來看,全球車載激光雷達龍頭仍以外資企業為主,其中法雷奧占比達28%。
但是,值得注意的是,近年來中國激光雷達廠商憑借相對完整的產業鏈配套及性價比優勢,乘新勢力東風,市場份額得到快速提升,代表企業包括速騰聚創、覽沃科技、華為、禾賽科技等。
具體來看,車載激光雷達市場格局的演變高度依賴于與下游主機廠的深度綁定關系。其中,法雷奧的下游客戶以奧迪、奔馳、本田等外資品牌為主,而速騰聚創、覽沃科技等國內廠商更側重于切入到國產品牌的供應鏈體系,尤其是蔚來、小鵬、理想、威馬等新勢力車企成為主要爭奪領地(見圖3)。
當前在激光雷達市場格局方面,以外資巨頭為主,國產廠商份額仍較小,除不斷提升量產和算法能力外,與下游主機廠商的深度綁定也是關鍵競爭變量。未來,隨著國內L3及以上級別自動駕駛滲透率的不斷提升,國產激光雷達廠商市場份額有望進一步提升。
由于激光雷達本身的技術門檻較高,其產業鏈也相應比較復雜。其中,上游是核心技術和價值環節,一般包括激光發射模塊、激光接收模塊、主板、光學部件、掃描系統和外殼結構件等;而下游涉及領域也較為廣泛,包括自動駕駛、高精度地圖、機器人、智慧城市、智能制造等(見圖4)。
當前,激光雷達技術實現路徑較多,根據掃描方式不同,可以將激光雷達分為機械式、半固態、固態和FMCW四類。其中,因技術相對成熟,并且能兼顧成本、性能、車規等需求,更容易實現量產,半固態中的MEMS和轉鏡是當前業內最主流的技術探索方向,代表廠商包括法雷奧、Luminar、Innoviz、速騰聚創、華為、禾賽科技、圖達通等。

數據來源:公開信息,銀科金融研究院

數據來源:公開信息,銀科金融研究院

數據來源:公開信息,銀科金融研究院

數據來源:公開信息,銀科金融研究院


數據來源:Choice,銀科金融研究院。統計區間:2022/04/26~2022/08/12
綜合來看,MEMS和轉鏡雖然成本結構上有所差異,但核心價值環節都集中在收發模塊和主板上,合計成本占比超過70%;其次是光學部件,成本占比在10%~15%之間。
以2022/4/26為基期,至2022/08/12,激光雷達指數(861392.EI)累計漲幅達69.16%,相對滬深300指數跑贏58.41個百分點;與此同時,相關概念板塊無人駕駛指數(861197.EI)累計漲幅達32.24%,相對滬深300指數跑贏21.49個百分點(見圖5)。
激光雷達指數成分股共計16只,前十大成分股按自由流通市值計算,合計占比接近90%;前三大個股權重合計占比超過50%,集中度較高,主要涉及產業鏈中價值量占比較高的上游收發模塊、光學部件及中游產品環節(見表1)。
個股收益率方面,在2022/04/26~2022/08/12期間內,激光雷達指數成分股均有一定漲幅,其中漲幅超50%個股有13只,同樣集中在產業鏈價值量占比較高的中上游環節,并以國內激光雷達龍頭廠商供應鏈企業為主(見表2)。
展望后市,在汽車電動化、智能化、網聯化大勢所趨下,全球L3及以上自動駕駛滲透率將不斷提升,并帶動激光雷達單車用量和總體需求呈現爆發式增長,預計到2030和2035年車載激光雷市場規模將分別接近200和400億美元,年均復合增速在30%左右。中國作為全球最大的汽車消費市場,隨著傳統主機廠商和新勢力車企自動駕駛車型的不斷上市,國內激光雷達龍頭廠商的市場份額有望進一步提升,撬動近千億產值。
(本文作者系銀科金融研究院資深行業研究員,銀科金融研究院首席經濟學家夏春對本文亦有貢獻。文中個股僅做舉例,不做買入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