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莉
本研究以甘肅涇川方言為研究對象,分析在歷史發展過程中,老派涇川方言到新派涇川方言的變化規律和特點以及當下涇川老、中、青三代人方言差異的規律和特點,分析其產生變化和差異的原因以及理論淵源。
(1)從歷時角度,本研究選取20世紀40年代至今的涇川方言作為研究對象,總結20世紀四五十年代到八九十年代以及21世紀初至今,各個時間段涇川方言的語音特點,以及整個歷程中涇川方言受語言生態環境變化影響而呈現出的變化規律,并深入探析引起其發展變化的原因。
(2)從共時角度,本研究以當下涇川老、中、青三代人說的方言為研究對象,總結其各自的語音特點,以及受語言生態環境變化影響老中青三代人的語音差異發展變化趨勢所呈現出的規律,并深入探析引起其發展變化趨勢的原因。
(3)從語言自身的系統性角度,對涇川方言的發展及未來前景作出全面的分析。
涇川方言中存在嚴重的聲母平翹舌音不分現象。以下例子中(表1)的黑體字發音,聲母在普通話和涇川方言中完全不同,涇川方言中b/p,d/t,j/q,zh/z,ch/c,sh/s等聲母發音混淆現象普遍。

表1 涇川方言聲母發音對照表
涇川方言中部分韻母發音也存在混淆現象,如以下例子中的黑體字發音韻母在普通話和涇川方言中發音完全不同。如e/uo,e/ei。例如,口渴[kě]發成[kuò],上課[kè],發成[kuō];熱[rè]發成[reī],車[chē]發成[cheī]。
通過對不同年齡階段的涇川人進行訪談,了解涇川方言20世紀四五十年代到八九十年代以及21世紀初的發音特點,發現聲母的平翹舌音不分現象以及韻母混淆的現象逐漸減弱。同時,通過田野調查、讀字、電話等形式發現,在當下涇川老、中、青三代人的發音中,以上兩種現象總體上在減少,但分別就三個年齡階段的人來說,發音仍存在一定的差異。在老年人中間,大部分人還是會出現以上兩種發音現象;在中年人中間,這兩種發音現象越來越少;在年輕人中間,很少出現。
隨著時間的推移,涇川方言發音不斷發生變化。受語言的自為自在環境,即自然環境、社會環境、文化環境及人本身的影響,新老派涇川方言的演變以及涇川老、中、青三代人的語音差異與其語言生態環境的變化密切相關,即隨著自然環境的改善、經濟水平的提高、城鎮化水的發展,以及受教育程度的增強,涇川方言的發音規則受到普通話的影響和沖擊而不斷變化。從歷時角度看,這種影響和沖擊不斷增強,使得涇川方言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從共時角度來看,該影響和沖擊使得老、中、青三代人的語音差異不斷縮小,逐步向普通話靠攏。
然而,由于語言本身較強的系統性,即語音系統、詞匯系統、語法系統,涇川方言完全被普通話取代還需要很長的一段時間。首先從使用者的心理意識上,涇川方言有著很重要的地位,是日常交流的語言。另外從地理位置來看,周圍也不具有普通話的使用環境;其次在涇川人的語言系統里,普通話和方言是兩種語言系統,即使有人在外地時是使用普通話,但是回到家鄉后,交流時就不再使用普通話。這些因素決定了涇川方言向普通話的轉變過程是緩慢的,只能是在某些語法上的變異,并不會是整個系統的替換。
生態語言學,又稱語言生態學。作為語言學研究的一個新興學科,生態語言學從生態學的角度,為語言研究提供了一個新的科學視角。從廣義來說,生態語言學的根源可以追溯至19世紀德國語言學家洪堡特關于“語言與環境、語言與人的關系”的研究。這一思想受到了語言歷史學家施萊歇爾的繼承和發揚,在《達爾文理論與語言學》中,他將生態與語言關系結合在一起,借鑒達爾文對動植物的研究范例來研究語言系統,被一部分學者認為是語言生態學研究的第一人。1921年,薩皮爾發表其代表作《語言論》,其中已經可找到生態語言思想的痕跡。薩皮爾在討論語言中的成分時指出詞匯是可以反映其使用者的生活和社會環境的;語言的接觸會帶來語言的變化,語言的特征與其分布的地域有直接的關系。2004年,喬姆斯基指出語言是自然客體,是人類生物稟賦的一部分。他對兒童語言習得能力的探究也是試圖揭示人類語言能力的生理原因,喬姆斯基的生態語言思想比薩皮爾更加清晰和明確。
1972年,美國斯坦福大學教授豪根出版《生態語言學》(TheEcologyofLanguage)一書,把“語言生態”定義為“研究任何特定語言與環境之間的相互關系”(1972),標志著語言生態這一概念的正式提出[1]。豪根對“語言生態”的正式提出給語言學的研究提供了一個隱喻式的視角,逐漸被語言學、社會學、人類學等研究者接受,奠定了語言生態學的主流研究范式。隨后,韓禮德在1990年的國際應用語言學會議上的報告進一步提出將語言學和生態學結合在一起進行研究,將語言學納入生態研究的范式之中[2]。自此,生態語言學的研究作為語言學分支開始受到廣泛關注并蓬勃發展。
國內生態語言學研究起步相對較晚。20世紀80年代,語言學家李國正發表多篇論文指出結合漢語實際,構建生態語言學理論體系。1991年,李國正出版《生態漢語學》一書,這是國內最早有關生態語言學理論的著作[3]。此后很長的一段時間國內生態語言學發展緩慢,舉步維艱。進入21世紀,在前期積累的基礎上,我國學者開始積極探索研究生態語言學,相關理論著作豐富,并呈現出多維度、多元化的特征。
2002年,邢福義、吳振國在《語言學概論》中強調“語言環境對于語言的運用有很強的制約性”。2004年,羅常培在《語言與文化》中探討了民族接觸和地域文化與語義演變的關系。同年,范俊軍翻譯了奧地利語言學家艾爾文·菲爾的《當代生態語言學的研究現狀》,為國內生態語言學研究提供廣闊視野。2007年以來,馮廣藝將語言生態學的理論運用到漢語研究中,主要議題包括語言生態變異、語言和諧、語言規劃、瀕危語言等。除此之外,國內學者在各級各類期刊上發表了與生態語言學理論相關的論文數百篇,包括理論構建、語言保護、語言規劃、語言教學、語言翻譯等。如黃知常(2004),范俊軍(2005),朱長河(2007),馮廣藝(2008),陳立中(2010),韓軍(2013),辛志英、黃國文(2013),黃國文(2016),黃國文 、趙蕊華(2017),何偉、魏榕(2017),周文娟(2017a,2017b)等[4]。
特別要指出的是教育部“長江學者”黃國文教授在國內生態語言學發展方面所做出的貢獻。2016年,黃國文教授正式以“生態語言學家”的身份活躍于國內外學術舞臺上。2016年,黃國文發表《生態語言學的興起與發展》[5]。2017年,黃國文、趙蕊華發表《生態話語分析的緣起、目標、原則與方法》,探討生態話語問題,勾畫生態話語分析的目標、原則與方法。2018年,黃國文發表《導讀:生態語言學與生態話語分析》,從生態語言學和生態話語分析兩個方面勾畫了當時生態語言學學科關心的問題和研究重點。2019年,黃國文、趙蕊華發表《漢語生態和諧化構建的系統功能語言學分析》[6]。
此外,有關生態語言學的學術研討會也在不斷發展。2016年,在華南農業大學召開了“首屆生態語言學研討會”。2017年4月,在北京召開了“第一屆生態語言學戰略發展研討會”,并且成立了“中國生態語言學研究會”。2017年8月底,在北京召開了“第二屆國際生態語言學研討會”。2018年10月,在貴州師范大學召開了“第三屆國際生態語言學研討會”,大會的主題為“生態文明建設與生態語言學研究”。2019年10月,在昆明理工大學舉行了“第四屆全國生態語言學研討會”,主題為“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下的生態語言學研究”。
方言作為語言的地方變體,是一種語言中區別于標準語并且只通行于某一個地區的話。晉葛洪《抱樸子·鈞世》:“古書之多隱,未必昔人故欲難曉,或世異語變,或方言不同。”從生態語言學的視域看,漢語方言形成于原始中原漢語被當地語言生態環境化的過程中。國內有關生態語言學方言的研究也頗多。2003年,顧小微作了天津方言語音變化的社會語言學分析的研究。2007年,趙紅梅發表《漢語方言現象的生態語言學詮釋》。2011年,王敏探討了生態文明建設中的方言生態位研究——以杭州方言為例。2015年,張善富、黃玉雪進行了生態語言學視域下的漢語方言消亡現象的研究。2016年,葛煜宇進行生態語言學視角下的丹東方言詞匯研究。此外,李金黛(2011),章穎(2014),曹峻盛、顧珊、楊文軒(2019)等也做了生態語言學視域下方言的相關研究。
本研究從生態語言學的視角研究甘肅涇川方言。涇川縣位于甘肅省隴東地區,黃土高原中部秦隴交界處,東與慶陽寧縣及陜西省長武縣交界,西接崇信縣、崆峒區,南鄰靈臺縣,北靠鎮原縣。由于地理歷史等原因,涇川一帶形成了獨具特色的方言。涇川方言是一種相對封閉性的語言,相比周邊語言,語音、詞匯、語法發展都比較緩慢。涇川縣歷史悠久,金大定七年(1167)改名涇川縣,因水得名,元、明、清相沿。根據地理位置和語音特點,涇川方言屬于中原官話秦隴片,目前有很多人在使用這種方言。2017年,孫依晨、楊萬里發表《甘肅涇川方言本字考》《甘肅涇川方言的連續變調研究》《甘肅涇川方言古語詞例釋》等文章,對涇川方言進行了相關研究。通過閱讀文獻、查閱資料,本研究作者并未發現從生態語言學視角研究涇川方言的相關文獻。
由于經濟社會的飛速發展,社會交往的日益頻繁,語言社會也出現了高度一體化的特征。在這種背景下,現代漢語方言出現了“整體勢力萎縮,逐步讓位于普通話”的演變趨勢。雖然推廣普通話不是要消滅方言,但方言在強勢的普通話面前,萎縮甚至消亡是難以避免的。本研究以甘肅涇川方言為例,從生態語言學的視角,探析隨著涇川自然、經濟、社會、文化環境的發展,受普通話的影響,老派涇川方言到新派涇川方言的發音變化及當下涇川老、中、青三代人方言差異的變化的特點。研究方案和研究方法如下:
(1)制定《問卷調查表》,內容包括調查對象的姓名、年齡、文化程度和職業等社會因素,還包括了和調查對象社會經歷及語言態度有關的問題。制定《涇川方言調查字表》,參照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編制的《方言調查字表》,根據涇川方言的特點,選取部分字進行研究。
(2)通過抽樣的方式選擇60位發音人。其中老、中、青三個年齡組每組20人,男女各10人(根據世界衛生組織對老、中、青年齡界限的新劃分,44歲以下為青年人,45-59為中年人,60-74歲為年輕的老年人,75-89歲為老年人,90歲以上是長壽老年人)。除了年齡和性別因素,在調查對象的選取過程中也考慮到了職業和文化程度的因素,盡可能地使調查的范圍比較全面。因此,在調查對象的選取上,并不是采用隨機抽樣調查法,而是帶有選擇性。
(3)通過訪談、田野調查、讀字、電話等形式了解老派涇川方言到新派涇川方言的變化規律和特點以及當下涇川老、中、青三代人方言差異的規律和特點。
本研究利用生態語言學的視角全面詳細地對甘肅涇川方言進行研究,創新點如下:從語言系統內部及其演變模式及語言外部社會、經濟、文化等因素的影響解釋涇川方言入聲的動態變化過程。從歷時角度研究涇川方言的變化規律;從共時角度研究老、中、青三代人語音差異變化的規律。
(1)以圖表形式直觀呈現新老派涇川方言的演變以及涇川老、中、青三代人的語音差異。
(2)以研究報告形式闡釋新老派涇川方言的演變以及涇川老、中、青三代人的語音差異與其語言生態環境的變化密切相關。
(3)發表與本研究相關學術論文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