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刊記者 于 佳

勝利油田加速打造智能油田。王維東 供圖
從開一張路單跑多個部門,到鼠標輕輕一點,就像快遞一樣在網上高效、快捷地完成全部辦理,如今在勝利油田運輸分公司,駕駛員不僅感受著科技帶來的便捷,更享受著油田信息化建設帶來的“紅利”。
和運輸分公司一樣感受到便捷的,還有注汽技術服務中心現河注汽項目部員工。
6月27日,現河注汽項目部草橋生產區域下起暴雨,但卻絲毫沒有影響到員工潘文敏檢測水箱水位。“多虧了這信息化系統,不然咱現在還在外面淋雨‘盯梢’呢!”看著電腦上的遠程操作系統,潘文敏感慨道。
潘文敏所在的注汽2站,是注汽技術服務中心打造的首座新型注汽站,這兩年配套完成了信息化建設,實現注汽現場視頻全覆蓋及全操作流程在線自動檢測和遠程參數精準控制。
同樣在魯明公司青南管理區,注采一站站長武磊坐在屏幕前就能看到7公里外井場上的情況。
他的“助手”是一架無人機。每天一上班,他都會打開油田數字化運營管理平臺,鼠標點擊進入“無人機智能操控平臺”,將攝像頭鎖定到7公里外的萊87井場。
此時在井場上,機艙蓋緩緩打開,一架無人機自動升空,開始巡視“領地”,先查看井場光伏發電系統,再繞到抽油機后側查看皮帶和支架……不到七分鐘,一個井場的巡檢就順利完成。
近年來,武磊所在的這個管理區,不斷打造油田數字化運營管理平臺,涵蓋了“油藏運營、工程運營、生產運營、專業運營、經營管理”5項業務、10個智能監控管理模塊,目前“無人機巡檢、工況監控、經營管理”等功能已陸續投運,不僅可以根據異常工況進行高精度、全自動診斷和報警,推送處理意見,而且還能進行最新經營動態監控和高效經濟評價。
現河注汽項目部、魯明公司青南管理區的數字化應用,只是勝利油田加快智能油田建設的一個縮影。
作為傳統化石能源企業,勝利油田努力轉型,敏銳把握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發展機遇,加快推動數字產業化、產業數字化,引導數字經濟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
面對勞動用工緊缺、生產成本攀升等嚴峻挑戰,這個油田把生產裝進計算機,搭建起信息化橋梁。員工只需坐在電腦前動動鼠標,就能了解所有油井情況,輸入數據,就能查閱幾十年來油田的各類信息。
近年來,他們圍繞勘探開發決策支持、生產運營業務支撐、安全環保綠色發展、人工智能攻關研究、標準化示范區建設等重點工作,依托“三個基礎、一個平臺”提供全方位的信息化支撐,助力油田數字化轉型升級。
他們在勝利、西北、西南開展探井在線功能推廣,打造探井全生命周期線上管理模式,建設開發決策支持系統,實現新區中高滲砂巖水驅油藏四配套一體化編制模式,提升勘探開發信息化能力。
他們注重提升安全風險智能管控能力,接入3.2萬余路視頻,打造“場景識別—違章推送—分級處置”智能應用模式,建設總部視頻融合賦能平臺,幫助13家上游企業接入率達到77%。搭建CCUS專題應用,基于實時數據、位置信息實現注采受效壓力監測拓撲,車輛、設備運行實時監督,保障現場生產安全。
他們在支撐業務提升、價值創造上推進人工智能,深化地質工程一體化集成平臺、隨鉆地質導向軟件和壓裂微地震實時監測系統的應用,在永3、樊1等井開展驗證,儲層預測精度由75%提高至89%,頁巖油區塊深度域構造解釋誤差控制在3‰以內。
推進海上智能油田建設,完成應急指揮、單井評價與優化等16個APP的功能研發。建立油井ABC分類管理模型,實現生產運行指標的常態化、高頻化跟蹤評價。推進油井生產智能調優,完成避峰填谷、油井間開、柔性注水等場景應用,單井年均增油10噸,讓數字化融入原油生產方方面面。
“數字化轉型、智能化發展不是簡單的信息化提升,而是在信息化環境下建設新型能源體系,是一場改變發展路徑、轉變發展方式的產業革命。”勝利油田信息化管理中心經理段鴻杰說。
今年以來,勝利油田持續放大“兩化”融合的疊加效應,夯實數字化轉型創新基礎,全面推進數據治理,統籌規劃智能油田建設,按照“本質化提升、智能化支撐、管理模式創新”工作路徑,“數據+平臺+應用”的信息化建設新模式,加快智能油田建設。
按照智能油田建設規劃,勝利油田將通過夯實“三個基礎”、打造“一個平臺”、建成“五大應用云”的“315”建設架構,力爭到2035年全面建成智能油田。
段鴻杰表示,下一步油田將從六個方面著手來做,繼續提升勘探開發決策支持系統應用,做實基層單位標準化示范區建設,加快推進兩個一級部署和功能提升完善,強化信息服務支撐能力、深入推進數據治理和推進信息服務產業化升級。
其中,加快推進青南、郝現和西部智能示范建設,完成油藏經營管理駕駛艙,以及管理區經理、技術決策、經營優化、生產運營4個工作臺的建設,形成可復制、可推廣、低成本的智能油田建設應用模式。加快推進6個先導試驗,形成智能油田建設關鍵技術系列。
油田還將集成能管中心應用,推進PCS2.0整體提升方案編制,完成總部EPBP提升完善及深化應用項目,打造國內上游油氣生產信息化平臺和勘探開發業務協同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