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放放 天津商務職業學院
內部控制的實施方面,我國企業起步早,特別是上市公司內控合規建設,總體上全面覆蓋了各項業務和層次控制設計,在內控建設上取得了巨大成效,引領我國內控的發展。但我國行政事業單位內控方面,則起步晚,雖然推動力度較大,短期內也取得了一定成效,但總體來看,行政事業單位普遍存在被動等動力不足的現象,仍需進一步進行監督與評價。但從目前應用情況來看,行政事業單位在內控評價方面并沒有統一的應用指南,而完善的內控評價體系能夠有效地指引單位的內控建設,從而提高行政事業單位的內部控制管理水平。因此,構建行政事業單位內部控制評價體系對于行政事業單位的內控發展有著重要的作用。
行政事業單位內控評價構建原則主要有全面性原則:全國的行政事業單位的業務有所區別,導致每個行政事業單位都有不同的屬性,想要制定一套符合全國行政事業單位的內部控制評價體系并不容易。所以這就要求在制定內控評價體系時要抓住重點與共同點,合理進行分類與歸納總結,制定出合適的評價指標。
科學性原則:內部控制評價體系最終是要落實在實際操作中的,所以設置的評價指標一定要科學、合理并且可操作。特別是在內容上,要符合行政事業單位的真實情況,應在全面評價的基礎上,結合行政事業單位專屬的特點,構建評價體系。
有效性原則:內部控制的目的是為了及時發現單位運行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及隱藏的風險點,及時規避風險,內部控制評價的目的則是為了不斷提升單位內部控制水平,完善單位內部控制制度的。這就要求內部控制評價體系的構建應能反映出行政事業單位運行中容易出現問題的地方,不要為了評價而評價,而是要保證評價結果是真實可靠有效的。
故本文在構建行政事業單位的內控評價體系時,思路如下:一是在考慮設置內部控制評價指標時,要考慮到指標的科學性與可操作性,并思考指標與行政事業單位的業務結合是否緊密。并以《行政事業單位內部控制規范(試行)》為指導,進行評價指標的設置。二是企業的生產經營是以營利為目的,所以內部控制建設與評價多為保證利益的情況下降低企業內部控制風險,區別于企業,行政事業單位的職能是公共社會活動,這就意味著構建內部控制評價體系的核心思想與企業是完全不同的,所有的內控風險評價都要優先考慮其合法性與合規性。特別是行政事業單位的收入大部分是來源于財政撥款,所以對于行政事業單位的預算管理和支出管理尤為重要,構建內部控制評價體系時也要重點考慮預算管理與支出管理。
本文的行政事業單位的內部控制評價體系圍繞著單位層面及業務層面兩個方面開展。單位層面的內控評價指標要體現內控的建設、實施與監督等;業務層面的內部評價指標主要涉及預算、收支、資產、基礎建設、合同等方面的合法、合規性。
行政事業單位組織層面的評價主要通過財政部制定印發的《行政事業單位內部控制規范(試行)》中對單位層面的描述作為相應的指導,同時注重單位內部各個控制要素與組織框架等相關因素之間的聯系。單位層面主要含有兩種不同的評價層次,在不同層次內又涵蓋了不同的評價指標。通過這種形式,可以從總體上對單位進行評價和監督,換句話說就是單位層次可以從宏觀的角度去評價。各種評價指標如表1所示:

表1 單位層面內部控制評價體系
針對單位中的業務層面的評價指標,單位需要時刻分析在業務工作中會出現怎樣的風險狀況,同時針對風險狀況做出相應的風險預估,從而盡可能地減少因風險帶來的損失。針對評價指標,主要分為了兩個不同的層級,第一層級指標包含了預算業務、收支業務、政府采購業務、資產管理、建設項目管理、合同管理六個方面,這六個評價指標中又包含了十幾種不同的評價細則與標準。表中所設計的內部控制評價指標可以體現全面性原則,基本可以對行政事務單位的業務進行全覆蓋,因此應用這些指標可以很好地對行政事業單位的內控風險進行評價與建設的引導。各種評價指標如表2所示:

表2 業務層面內部控制評價體系
通常行政事業單位的內部控制評價多由單位內部的審計機構進行內部的自我評價,但單純地依靠內部評價并不能完全保證客觀準確,特別有一些單位存在領導對內部控制重視不足的情況,會導致內控控制評價失去應有的效用,所以評價的主體不應該是單一的,而應該是多維度的,除了行政事業單位要有序開展自我評價外,同時也應該包含外部評價,如上級單位或監管部門的評價,必要時還要請專業的中介機構進行評價。只有通過多維度的評價,才能更好地、更全面地解決內控中發生的問題,同時能保證評價的客觀性與準確性。
一般的行政事業單位會將內部控制評價工作編制進單位年度工作要點中,以保障一年進行一次內控評價工作,但并不是說內控評價工作每年在固定時間開展就可以了,而是同時要在全年開展不定期的內控監督和檢查,既可以從單一某一方面進行監督,也可以全方位覆蓋式地進行監督。
行政事業單位的內部控制評價程序主要有準備階段、實施階段、編制報告階段以及報告與反饋這四個階段,其中主要的程序為:制定相應的評價方案、成立評價工作小組并確立組長領導地位、了解評價業務或部門的基本情況、確定重點業務評價范圍、編制現場評價表、匯總評價結果、編制內控評價報告、根據評價報告對內控評價較低的地方進行整改。最終形成紙質的行政事業單位內部控制評價報告,通過評價結果與反饋意見,及時提出整改措施并盡快落實,將單位內部風險降到最低。進而通過內部控制評價為指引,通過該評價體系不僅可以對單位進行全面有效的內控評價,更可以對行政事業單位的內部控制制度進行完善。內部控制風險評價的合理運用最終提升了行政事業單位內控管理水平和工作效率,以及防范風險的能力。
行政事業單位進行內部控制評價,不只是可以及時發現單位內部的一些漏洞,提升單位的工作效率,從長遠來看,內部控制評價能夠確保單位的各項制度較好地落實實施,提升管理水平的同時也可以提升社會形象,增強政府的公信力。同時也響應了反腐倡廉的時代號召,是行政事業單位發展的必然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