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丹紅 朱建菲 劉水清清 朱慧敏
腹直肌分離是指兩側腹直肌在腹中線位置向兩側分開,是產后婦女常見癥狀。目前國內外對腹直肌分離的診斷尚未完全統一,一般指分離距離超過2 cm[1-3]。產后腹直肌分離可影響產婦形體美觀,持續長期存在還可能影響骨盆脊柱的穩定性,改變盆腹動力學,增加慢性盆腔疼痛、盆底功能障礙及腰疼等風險[4]。目前腹直肌分離的治療方法有期待治療、電刺激治療、中醫療法、鍛煉療法、手術治療等,但其治療效果尚需更多的循證醫學證據來支持。隨著三孩政策的實施以及女性對生活質量要求的提高,腹直肌分離的規范有效治療也更為迫切。本研究對電刺激聯合中醫推拿的治療效果進行探討,以期為腹直肌分離產婦的快速康復提供參考依據。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20 年4 月至2021 年3 月在溫州醫科大學附屬臺州婦女兒童醫院產后門診進行產后42 d 檢查的208 例產后腹直肌分離的產婦為研究對象,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104 例。本研究獲得醫院倫理委員會審核通過(倫理批件號:2021-KY008-01)。
1.2 納入及排除標準 納入標準:(1)產后6~8 周的足月分娩產婦,經B 測量腹直肌分離距離>2 cm;(2)產婦盆底深層肌Ⅰ類肌及Ⅱ類肌肌力達3 級及以上;(3)本次治療前腹直肌分離未經任何形式的治療和運動鍛煉干預;(4)產婦自愿參加,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1)有認知障礙或依從性差不能配合治療者;(2)先天性腹壁薄弱或發育不良者;(3)有電刺激禁忌證者。
1.3 評估方法 產婦取仰臥位,用B 超高頻探頭分別測量產婦放松狀態和收縮腹部狀態時臍部、臍上3 cm 及臍下3 cm 兩側腹直肌內側緣間距離。治療10次后再次B 超評估腹直肌分離情況。兩組產婦治療前后均由同1 名B 超醫師測量腹直肌分離距離。
1.4 治療方法
對照組采用電刺激治療30 min。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行中醫推拿。治療頻率均為間隔1~2 天1次,每周3 次,共治療10 次。
1.4.1 電刺激方法 治療采用麥瀾德生物反饋治療儀(MLD B4S),產婦取仰臥位,分別在兩側腹直肌及腹外斜肌處位置粘貼4 個電極片,采用“腹直肌分離”治療模塊。電流強度為產婦肌肉較強收縮且能耐受的最大電流強度。治療時間30 min。
1.4.2 中醫推拿方法 患者取仰臥位,排空膀胱。(1)環摩法:雙手掌心緊貼產婦腹部皮膚,從左上腹開始以神闕穴為圓心,順時針旋轉按摩10 次;(2)腹部橫推撫:雙手置于患側,往返推撫天樞、期門、中脘、五樞、中級等穴位,共10 次;(3)點穴:用拇指或中指點揉、按壓中脘、下脘、神闕、氣海、關元、中極等穴位,共計2 min。(4)米字型手法推拿激活腹部肌群:髂嵴上緣到肋骨下緣;肋骨下緣到恥骨聯合上方;從髂嵴上緣與肋骨下緣中間到腹部中線。兩側各重復10 次。(5)肌肉、筋膜提拉增強腹部、腰背部肌群力量:用虎口的力量將腰部兩側的肌肉向中間抓緊、提拉;雙手掌從一側腰背部將胸腰筋膜從腰部往腹部中線提拉;用腕關節的力量,從背部中線將腰腹部肌肉往中間聚攏、晃動。兩側交替進行,各重復10次。(6)腎區按摩:將雙手放置于兩側腎區,橫向行擦法和回摩法,各重復5 次。(7)捏腹肌法:拇指在后,食指在前,沿著任脈走向,即上脘-神闕-曲骨穴提捏5 次。(8)松解腹部肌肉、筋膜:將手掌放置于腹部中心,掌振放松。
1.5 觀察指標及療效評價(1)記錄產婦的年齡、產次、分娩方式、新生兒出生體質量等臨床資料。(2)檢測記錄兩組產婦治療前后的腹直肌分離情況。(3)腹直肌分離治療效果判斷標準[1-3]:治療后腹直肌分離≤2 cm,為治療有效;治療后腹直肌分離>2 cm,為治療無效。(4)采用生存質量測定量表簡表[4]對腹直肌分離產婦的治療前后的生活質量從生理、心理、社會關系、環境等4 個領域進行評價,得分越高說明產婦的生活質量越好。
1.6 統計學方法 應用SPSS 23.0 軟件,計量資料符合正態分布,用均數±標準差()表示,采用t 檢驗;計數資料以百分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認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腹直肌分離產婦一般情況比較 兩組產婦年齡、產次、分娩方式及新生兒出生體質量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腹直肌分離產婦一般資料比較
2.2 兩組腹直肌分離產婦治療效果比較 兩組治療前腹直肌分離情況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腹直肌分離距離均減小,且觀察組腹直肌分離距離小于對照組(P<0.05)。觀察組治療有效率93.27%(97/104),對照組治療有效率73.08%(76/104),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腹直肌分離產婦治療效果比較
2.3 兩組腹直肌分離產婦生活質量評分比較 治療前兩組產婦的生活質量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產婦的生理、心理、社會關系、環境評分均明顯提高(P<0.05),且觀察組各項評分均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3。
表3 兩組腹直肌分離產婦生活質量評分比較(分,)

表3 兩組腹直肌分離產婦生活質量評分比較(分,)
注:對照組采用電刺激治療;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行中醫推拿治療與本組治療前比較,aP<0.05,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bP<0.05
據文獻報道,產后6 周、6 個月、1 年腹直肌分離的發生率分別約為50%~60%[5]、45.4%和32.6%[6],是產后婦女常見癥狀之一。孕期激素水平的改變,尤其是孕激素水平的增加,使腹部結締組織松弛,彈性下降。同時隨著胎兒發育,子宮體積不斷增大,腹部所受機械壓力也不斷增大,從而使產后婦女的腹直肌發生不同程度的分離。目前腹直肌分離常用的檢測方法有手法檢測和超聲測量。前者由檢查者徒手觸診,主觀因素影響較大,且易受產婦腹部脂肪厚度影響,可能出現腹直肌邊緣觸診不清,精確度較差。本研究采用超聲測量腹直肌分離情況,且所有病例治療前后均由同一位有經驗的超聲醫師測量,盡量減少測量誤差,提高測量精確度。腹直肌分離可影響產婦形體美觀,造成其自卑心理。同時也有研究指出腹直肌分離與盆底功能障礙性疾病如尿失禁、大便失禁、盆腔器官脫垂等存在相關性[7-8]。腹直肌分離影響患者的身心健康,嚴重降低患者的生活質量[9]。
電刺激治療是目前臨床上最主要的腹直肌分離治療方法[5]。通過腹部電極片給予腹部肌肉不同強度的電刺激,使支配骨骼肌的外周神經中的α 運動神經元軸突的動作電位快速達到閾值,提高肌肉興奮性,喚醒肌肉的本體感受器。電刺激形成肌肉的被動收縮,有助于提高肌肉運動功能和肌肉強度,使兩側腹直肌逐漸向腹白線處集中,使分離的腹直肌恢復正常。但單純電刺激治療往往療效欠佳,有報道指出單純神經肌肉電刺激治療腹直肌分離的有效率只有76.8%、77.4%。且其作用緩慢,產婦難以獲得滿意的療效[10-11]。
中醫認為,軟組織相關損傷屬于“筋經”范疇,通過針灸推拿可疏經通絡、活血化瘀、健脾祛濕,從而陰陽調和,進而改善血液循環,加強肌肉收縮,增強腹部肌肉的柔韌性,調整腹部肌群力學平衡,最終達到修復產后腹直肌分離的目的。不過,目前中醫療法推薦等級為C,其治療效果需要深入研究論證[3]。有文獻報道,電刺激結合中醫按摩或推拿手法治療產后腹直肌分離,可有效增加患者腹部肌肉彈性和緊張度,促進腹直肌恢復。應用電刺激配合推拿手法治療腹直肌分離效果良好,且提高產婦產后生活質量[8,12-13]。通過推拿、電刺激使產婦腹部肌肉彈性和緊張度增加,從而改善產后腹部松垮的形體問題。同時因為增強了腹部肌肉的力量,能有效緩解因腹直肌分離引起的產后腰背疼痛,一定程度改善盆底功能。產后形體、疼痛及盆底功能障礙性疾病的改善,增加了產婦的自信心,提高了產婦在生理、心理、社會關系、環境領域的生活質量。
本研究結果顯示,治療后兩組產婦的腹直肌分離距離均減小,且觀察組分離距離小于對照組;觀察組治療有效率為93.27%,遠高于單純電刺激組的治療有效率73.08%,且觀察組治療后產婦的生活質量評分明顯提高。綜上所述,與單純電刺激相比,電刺激聯合中醫推拿可以更有效促進腹直肌分離的修復,同時提高產婦生活質量,值得臨床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