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潔 萬慧
既往有剖宮產手術治療史,此次妊娠為前置胎盤且胎盤組織附著在原外科手術傷口瘢痕部位處,出現胎盤植入、大出血的風險性極高,稱為兇險性前置胎盤(pernicious placenta previa,PPP)[1]。目前難以準確預測PPP 產婦在實施剖宮產手術治療期間是否出現大出血,而術中采取何種止血措施是較為棘手的難題,部分產婦常因出血過快、止血效果不佳等原因切除子宮,因此為確保產婦胎兒的安全需尋找精準且迅速的止血措施[2]。髂內動脈球囊預置阻斷術是一種近些年逐漸應用于臨床的血管介入治療技術,其在數字減影血管造影醫療器械的監控狀態下,手術治療前將球囊導管送至雙側髂內動脈血管內,待胎兒娩出產婦子宮后擴張球囊,從而有效阻斷雙側髂內動脈的血流,最終減少出血量[3]。本研究擬探討剖宮產手術聯合髂內動脈球囊預置阻斷術治療PPP 的臨床效果。
1.1 一般資料 回顧性分析本院婦產科2017 年2 月~2020年2月期間住院分娩的70例PPP產婦的病歷資料,根據術中止血措施不同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35 例。對照組平均年齡(32.1±5.7)歲,平均孕次(3.4±1.1)次,平均產次(2.8±0.7)次,平均孕周(36.3±1.2)周。觀察組平均年齡(32.5±5.6)歲,平均孕次(3.3±1.0)次,平均產次(2.9±0.6)次,平均孕周(36.4±1.1)周。兩組產婦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納入及排除標準 納入標準:①所有產婦根據既往剖宮產手術治療史、術前B 超檢查結果及相關癥狀均符合PPP 相關診斷標準[4];②產婦年齡均>18 歲,且均為單胎妊娠;③所有產婦均采用剖宮產術治療。排除標準:①伴隨妊娠相關并發癥的產婦;②有血管介入術治療禁忌證的產婦;③臨床資料缺乏的產婦。
1.3 方法 兩組產婦入院后均做好術前相關準備工作,建立數條靜脈輸液通道,插入導尿管,同時預先準備紅細胞懸液。對照組產婦采用剖宮產手術聯合常規止血措施治療,按照常規措施實施剖宮產手術操作,根據產婦術中出血狀況采取宮腔無菌紗布填塞、局部縫合、血管縫扎等一種或多種措施聯合止血處理,如上述措施止血無效則切除子宮。觀察組產婦采用剖宮產手術聯合髂內動脈球囊預置阻斷術治療,剖宮產手術治療前在介入科數字減影血管造影引導下實施雙側髂內動脈阻斷球囊導管預置手術,取仰臥位作為手術治療體位,常規消毒鋪巾后,局部麻醉處理穿刺部位,采用Seidinger 技術穿刺右側股動脈,將5F 導管鞘置入股動脈,隨后引入球囊導管,緩慢送至右側髂內動脈主干,將位于體表的外鞘及球囊導管予以妥善固定處理,左側操作相同,操作結束后送至手術室進行剖宮產術操作。剖宮產術后撤除雙側股動脈血管內球囊,保留導管鞘至術后24 h 才可拔除,穿刺部位予以局部加壓包扎,同時囑咐產婦直腿平臥24 h。兩組產婦術后均采取增強宮縮、抗生素預防感染等措施,密切觀察產婦生命體征、陰道流血、子宮復舊及下肢皮溫、感覺等情況。
1.4 觀察指標 比較兩組產婦術中出血量(根據負壓吸引瓶內血液總量、止血紗布數量和程度等情況評估兩組產婦術中出血量)、手術操作時間、術后住院時間、子宮切除率及術后并發癥發生率。并發癥包括產后出血、產后發熱、彌散性血管內凝血及切口感染等。
1.5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2.0 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 ()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產婦手術相關指標及子宮切除率比較 觀察組產婦術中出血量少于對照組,手術操作時間和術后住院時間均短于對照組,子宮切除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產婦手術相關指標及子宮切除率比較[ ,n(%)]

表1 兩組產婦手術相關指標及子宮切除率比較[ ,n(%)]
注:與對照組比較,aP<0.05
2.2 兩組產婦術后并發癥發生率比較 觀察組產婦術后并發癥發生率14.29%低于對照組的77.14%,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產婦術后并發癥發生率比較[n(%)]
近些年,隨著實施剖宮產手術的產婦數量明顯增多,PPP 發生率也呈逐漸升高的趨勢,導致產婦出現大出血的風險性極高,對產婦生命安全造成嚴重威脅[5]。PPP 在手術過程中常導致產婦子宮下段、宮頸管等部位出現大出血,由于出血量較多且迅速,使得手術視野變得模糊不清,使得常規措施的止血效果欠佳,甚至還可對輸尿管、膀胱等周圍臟器組織造成嚴重損傷[6]。臨床上為挽救生命多選擇切除子宮,進而對PPP 產婦生理及心理均產生嚴重不利影響。因此急需尋找一種精準有效的止血措施。
髂內動脈球囊阻斷術是在介入科數字減影血管造影引導下進行治療的方式,產前將球囊預防性置入產婦兩側髂內動脈,待分娩出胎兒后填充球囊,從而發揮臨時阻斷髂內動脈血流的作用[7]。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產婦術中出血量少于對照組,手術操作時間和術后住院時間均短于對照組,而子宮切除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由此提示髂內動脈球囊預置阻斷術不但可明顯縮短手術操作時間和術后住院時間,減少術中出血量,而且還可顯著性降低子宮切除率。此外研究還發現,觀察組產婦術后并發癥發生率(14.29%)低于對照組(77.14%),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由此提示髂內動脈球囊預置阻斷術可明顯降低PPP 產婦術后并發癥發生率。分析原因在于:由于供給子宮的多數血液均來自兩側髂內動脈的前支段,而擴張球囊后可暫時予以阻斷,明顯降低子宮動脈的壓力,有助于提高手術治療期間對產婦創面止血的效果[8]。此外,擴張球囊后阻斷兩側髂內動脈血流可確保手術視野較為清晰,不但可有效避免手術期間操作者對輸尿管、膀胱等周圍臟器組織造成不必要的損傷,從而明顯降低產后出血、產后發熱、彌散性血管內凝血及切口感染等術后并發癥發生率,還可為手術操作者爭取較多時間以縫扎出血點,避免最終因止血效果不佳而切除子宮,同時還可明顯縮短手術操作時間。
PPP 的危害性極大,需采取以下措施進行預防:①嚴格遵守剖宮產手術治療的相關指征,減少不必要的剖宮產術,從而明顯降低二次妊娠時出現PPP 的風險性;②采取各種措施以減少實施人工流產、宮腔手術的幾率,盡量減輕對產婦子宮內膜組織造成的損傷程度;③做好相關疾病的衛生宣教,加強孕期的管理工作,針對PPP 高危產婦應及時進行相關診療,從而確保產婦和胎兒的安全。
綜上所述,剖宮產手術聯合髂內動脈球囊預置阻斷術治療PPP 不但可明顯縮短手術操作時間和術后住院時間,減少術中出血量,而且還可明顯降低子宮切除率和術后并發癥發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