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柳
抑郁癥是一種心理疾病,臨床主要表現為悲觀絕望、情緒低落等[1]。有關研究顯示,80%左右的抑郁癥患者出現自殺意念[2]。抑郁癥的發生在很大程度上威脅患者的生命健康安全,因此積極改善抑郁癥患者的自殺意識刻不容緩。抗抑郁藥物雖然能夠有效控制抑郁癥患者的病情發展,但是長期使用會導致諸多副作用。也有資料顯示,21%~30%抑郁癥患者在單純接受藥物治療后病情未顯著緩解[3]。無抽搐電休克通過將電流輸入到抑郁癥患者腦內,使其在短時間內喪失意識且無抽搐,最終達到良好的治療效果。但是,此方法也有一定的缺陷,有學者建議將無抽搐電休克與抗抑郁治療藥物聯合應用在抑郁癥伴有自殺未遂患者之中[4]。本文對其進行有關研究。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本次研究對象為2018 年3 月~2020 年3 月本院接收的48 例抑郁癥伴有自殺未遂患者,按照治療方法不同分為對照組及實驗組,各24 例。對照組男15 例、女9 例,平均年齡(33.48±2.21)歲,平均病程(18.34±1.75)個月。實驗組男14 例、女10 例,平均年齡(32.56±3.44)歲,平均病程(19.19±1.88)個月。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對照組 單純應用藥物治療:為抑郁癥伴有自殺未遂患者提供文拉法辛(常州四藥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110150,規格:25 mg×10 片×2 板),起始劑量為12.5 mg/次,3 次/d,連續治療28 d。
1.2.2 實驗組 應用無抽搐電休克聯合藥物治療:藥物治療方法同對照組;在開始進行無抽搐電休克治療前靜脈注射阿托品(天方藥業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41020291),劑量0.3 mg;再注射丙泊酚(西安力邦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19990282),劑量2.0~2.5 mg/kg;待睫毛反射消失后注射氯化琥珀膽堿(北京雙鶴藥業股份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11021581),用法用量:150 mg/次溶于500 ml 5%葡萄糖注射液中;最后進行面罩吸氧,待四肢肌束震顫結束后進行無抽搐電休克治療,1 次/d,連續治療3 次,再調整為3 次/周,共治療9 次。
1.3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比較兩組患者不同時間段(第7、14、21、28 天)的自殺意念緩解率(采用自殺意念自評量表評價,分數越高說明抑郁癥伴有自殺未遂患者的自殺意念越強,分數越低說明抑郁癥伴有自殺未遂患者的自殺意念越弱)、不良反應(頭暈、惡心、失眠以及煩躁等)發生率以及治療前后自殺意念評分(采用自殺意念自評量表評價)、認知功能評分(采用簡易智力狀態檢查量表進行評價,分數越高說明抑郁癥伴有自殺未遂患者的認知功能障礙越輕,分數越低說明抑郁癥伴有自殺未遂患者的認知功能障礙越嚴重)和抑郁評分(采用漢密爾頓抑郁量表進行評價,分數越高說明抑郁癥伴有自殺未遂患者的抑郁癥狀越嚴重,分數越低說明抑郁癥伴有自殺未遂患者的抑郁癥狀越輕)。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2.0 統計學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自殺意念評分、認知功能評分和抑郁評分比較 治療前,兩組自殺意念評分、認知功能評分和抑郁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實驗組自殺意念評分、抑郁評分低于對照組,認知功能評分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自殺意念評分、認知功能評分和抑郁評分比較(,分)

表1 兩組自殺意念評分、認知功能評分和抑郁評分比較(,分)
注: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aP<0.05
2.2 兩組不同時間段自殺意念緩解率比較 實驗組治療第7、14、21、28 天的自殺意念緩解率分別為50.00%、75.00%、87.50%、100.00%,均高于對照組的20.83%、41.67%、58.33%、79.17%,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不同時間段自殺意念緩解率比較[n(%)]
2.3 兩組不良反應發生率比較 兩組不良反應發生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不良反應發生率比較[n,n(%)]
調查研究顯示,抑郁癥的嚴重程度與患者的認知功能損害具有密切相關性[5]。多數學者認為,抗抑郁癥藥物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其認知功能;也有資料顯示,在抑郁癥患者接受半年左右的抗抑郁藥物治療后,其抑郁情緒有所改善,但是仍然有部分抑郁癥患者出現認知功能障礙狀況[6-8]。本文研究結果顯示,治療前,兩組自殺意念評分、認知功能評分和抑郁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實驗組自殺意念評分、抑郁評分低于對照組,認知功能評分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上述研究結果與多數學者[9,10]的研究結果保持高度一致。無抽搐電休克在干預抑郁癥且出現自殺傾向患者中具有療效顯著的特點。無抽搐電休克以往用于治療狂躁型精神病患者,近年來逐漸用于重度抑郁癥患者(往往會出現自殺意念)的治療中,其效果顯著優于抗抑郁藥物治療。無抽搐電休克能夠使得患者的下丘下部出現應激反應,繼而影響其中樞神經遞質功能[11-14]。現階段來看,多數學者對無抽搐電休克的具體作用機制尚不完全清楚,但是動物實驗研究表明,對大鼠做無抽搐電休克(10 次左右)可使其應激后的海馬神經再生且逐漸恢復正常,最終達到良好的治療效果。
綜上所述,在抑郁癥伴有自殺未遂患者中采取無抽搐電休克聯合藥物治療的效果顯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