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曉丹
隨著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居民飲食習慣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因此近年糖尿病的發病率較高。相關的臨床研究顯示,到2050 年,我國糖尿病患者將達到全部成年人口的11.2%左右,如果人們飲食習慣不能改善,這個數字只會增加[1]。糖尿病分為1 型和2 型兩種,2 型糖尿病多見于肥胖中老年人,是一種尚無特效治療方法的慢性代謝性疾病,其特點是人體糖、蛋白質等代謝失衡,并且長期高血糖容易對患者血管、神經等造成慢性損害,導致下肢壞死等許多不良并發癥[2]。目前,飲食指導被用來阻止疾病的發展,對降糖效果差的患者,可口服降糖藥。作為臨床最常用的口服降糖藥二甲雙胍,可抑制糖原生成,有效降低血糖水平,但難以改善胰島細胞功能,且傳統的口服降糖藥易引起糖尿病患者胃腸道出血,影響用藥依從性,導致血糖水平控制不佳[3]。維格列汀屬于新型二肽基肽酶4 抑制劑,其可降低二肽基肽酶4 對胰高血糖素樣肽降解作用,進而阻止胰島β 細胞功能衰退,降低患者胰島素抵抗情況,調節血糖[4]。為此作者選取2 型糖尿病患者作為試驗對象,對30 例患者實施維格列汀聯合二甲雙胍治療,探究有效的臨床治療方案,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20 年2 月~2021 年2 月在大連市第七人民醫院治療的60 例2 型糖尿病患者,隨機分為試驗組與對照組,各30 例。試驗組男14 例,女16 例;年齡42.7~73.9 歲,平均年齡(58.9±5.47)歲。對照組男13 例,女17 例;年齡40.7~73.4 歲,平均年齡(58.7±6.01)歲。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納入及排除標準 納入標準:納入符合臨床相關疾病診斷及療效判斷標準的患者,檢查確診為2 型糖尿病;年齡40~80 歲;患者無糖尿病急性并發癥,且3周內未服用胰島素藥物;患者空腹血糖≥6.5 mmol/L;無高血壓病史;研究前患者未接受其他治療;患者臨床基礎資料完整;患者有自行判斷能力;患者知情研究內容。排除標準:排除1 型糖尿病患者;排除對本研究藥物過敏患者;排除存在心、肝等器官嚴重損害患者;排除不能配合本研究的患者;排除服用其他降糖藥的患者;排除存在糖尿病綜合征的患者;排除存在精神疾病患者;排除存在惡性腫瘤患者;排除依從性差的患者;排除存在胰腺相關疾病患者;排除血液病患者;排除存在傳染病患者;排除哺乳期婦女。
1.3 方法 兩組患者均給予運動訓練及飲食注意事項指導,臨床根據患者實際情況制定飲食和運動計劃。在此基礎上,對照組口服二甲雙胍(悅康藥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51289,規格:0.5 g),0.5 g/次,3 次/d,療程8 周。試驗組在對照組的基礎上口服維格列汀(北京諾華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J20180055,規格:50 mg),50 mg/次,2 次/d,療程8 周。
1.4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比較兩組臨床療效、氧化應激、常規血糖指標、QLQ-C30 評分、不良反應發生情況。①臨床療效判定標準:顯效為治療后患者血糖水平有效控制在穩定范圍內,空腹血糖<6.50 mmol/L;有效為治療后患者血糖水平較治療前明顯下降;無效為治療后患者血糖水平無明顯變化,病情加重。總有效率=顯效率+有效率。②氧化應激指標包括血清活性氧類物質、丙二醛、超氧化物歧化酶;常規血糖指標包括空腹血糖、餐后2 h 血糖、糖化血紅蛋白。患者氧化應激和常規血糖指標的血樣采集方法為:采集靜置10 min,3000 r/min 離心,取上清液比色法測定血清活性氧類物質,分光光度法測定丙二醛和超氧化物歧化酶水平。采集患者空腹肘靜脈血5 ml 和餐后2 h靜脈血,測定空腹血糖、餐后2 h 血糖等血糖代謝指標。③采用核心問卷QLQ-C30 評分對患者的生活質量進行評價,包括社會功能、認知功能、精神健康、軀體功能、總體健康等,得分越高表明患者生活質量越好。④不良反應包括惡心嘔吐、低血糖、肝酶升高、胃腸道反應和血壓升高等。
1.5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3.0 統計學軟件處理數據。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試驗組治療總有效率為93.33%,高于對照組的56.67%,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n(%)]
2.2 兩組氧化應激和常規血糖指標比較 試驗組血清活性氧類物質、丙二醛、空腹血糖、餐后2 h 血糖、糖化血紅蛋白低于對照組,超氧化物歧化酶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氧化應激和常規血糖指標比較()

表2 兩組氧化應激和常規血糖指標比較()
注:與對照組比較,aP<0.05
2.3 兩組QLQ-C30 評分比較 試驗組社會功能、認知功能、精神健康、軀體功能、總體健康評分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QLQ-C30 評分比較(,分)

表3 兩組QLQ-C30 評分比較(,分)
注:與對照組比較,aP<0.05
2.4 兩組不良反應發生情況比較 試驗組不良反應發生率為13.33%,低于對照組的36.67%,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兩組不良反應發生情況比較[n(%)]
目前,糖尿病是危害人們健康的重要疾病,在全國的發病率日趨升高,它的防治是一個全球性難題。世界衛生組織數據顯示,全球糖尿病患者人數為1.33 億,到2050 年,這一數字將增至3.8 億[5]。因此,從世界范圍來看,糖尿病發病情況不容樂觀。考慮到我國近年來的經濟水平和飲食習慣,糖尿病相關問題已成為影響我國居民健康的重要因素。在臨床上,糖尿病相關發病率也在迅速上升,很難得到有效控制。大約15 年后,我國糖尿病患病率將達到4.3%~6.6%,糖尿病及并發癥成為我國沉重的經濟負擔[6]。因此對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控制工作迫在眉睫,為此臨床上提出了一、二級預防。一級預防是對高危人群預防其患糖尿病,高危人群主要是指肥胖人群、40 歲以上有糖尿病親屬的人群等,二甲雙胍適用于60 歲以下患者,適用于各類血糖前期危險人群,能有效減少心血管并發癥。二級預防是預防高血糖并發癥,降低各種心血管引起的死亡率[7]。因此,如何降低血糖成為預防并發癥的關鍵。在糖尿病的具體治療中,應認識到藥物的重要性,只有通過飲食控制聯合藥物治療,才能最大限度地控制患者血糖,對于一些血糖含量高的患者,單獨使用飲食控制,血糖水平無法恢復,必須輔助藥物治療,并且對于2 型糖尿病,幾乎89.25%患者需要口服降糖藥,藥物可分為兩類:一類是胰島素催乳素,另一類是非胰島素促胰島素[8]。前者包括磺脲類和餐時降糖藥,后者包括雙胍類。傳統口服降糖藥可通過抑制患者肝糖原來改善其血糖,短時間內降糖效果良好,但不能根本上改變病因,從而導致各種并發癥[9]。作為目前治療糖尿病首選藥物的二甲雙胍,不能長期維持血糖水平,且易引起患者胃腸道不適。維格列汀是二肽基肽酶4 抑制劑,可以與二甲雙胍等降糖藥物合用,可降低患者高血糖發生率[10-12]。研究結果表明,維格列汀和二甲雙胍聯合用藥可以減少患者臨床不良反應情況,推測原因是維格列汀減少二甲雙胍用量,患者對維格列汀和二甲雙胍聯合用藥耐受性較好,基本無低血糖發生,其可能與維格列汀抑制胰高血糖素的分泌有關,在患者出現低血糖時,維格列汀可以再次調節胰高血糖素水平,能有效提高患者的依從性。
綜上所述,維格列汀聯合二甲雙胍對2 型糖尿病患者治療效果顯著,能改善患者的臨床癥狀,值得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