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祥玫
精神分裂癥是一組癥狀群所組成的慢性臨床綜合征,常于青壯年時期發病,患者有反應遲鈍、思維紊亂、行為異常等表現,且發病具有反復性,給患者及家庭帶來嚴重的社會負擔[1]。臨床上對于精神分裂癥主要采取藥物治療,因第一代(典型)抗精神病藥物不良反應較重,現醫生主要選取第二代(非典型)抗精神病藥物,常見藥物包括阿立哌唑、氯氮平、奧氮平、利培酮、氨磺必利、喹硫平等[2]。研究表明,非典型抗精神病藥物效果較好、停藥率低,但目前對于不同藥物的療效及安全性仍存在爭議,因此選取哪種藥物對精神分裂癥患者進行治療仍有待研究[3]。本研究選取本院收治的初診精神分裂癥患者,采用奧氮平、利培酮、氨磺必利三種不同的抗精神病藥物進行治療,探討其有效性、服藥依從性及不良反應。詳細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本院2017 年12 月~2019 年12 月收治的90 例初診精神分裂癥患者,按隨機數字表法分為A 組、B 組、C 組,各30 例。A 組男17 例,女13 例;年齡24~59 歲,平均年齡(38.3±7.9)歲;病程3 個月~15 年,平均病程(5.3±3.9)年。B 組男15 例,女15 例;年齡22~57 歲,平均年齡(35.3±7.8)歲;病程3 個月~16 年,平均病程(5.6±4.1)年。C 組男16 例,女14 例;年齡23~56 歲,平均年齡(37.1±7.4)歲;病程2 個月~11 年,平均病程(5.5±2.5)年。三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納入及排除標準 納入標準:①符合《國際疾病分類(第10 版)》(ICD-10)中精神分裂癥的診斷標準[4];②陽性與陰性癥狀量表(PNASS)總分≥60 分,陰性因子≥30 分;③未合并其他精神疾病;④簽署知情同意書并獲得醫療倫理委員會審批。排除標準:①患有腦器質性疾病、明顯智力低下、腦外傷者;②合并嚴重軀體疾病者;③合并嚴重心血管、血液、呼吸、內分泌系統疾病者;④本研究所用藥物禁忌證者;⑤妊娠及哺乳期婦女。
1.3 方法 A 組采用奧氮平治療,初始劑量為10 mg/d,1 次/d 口服,結合患者實際病情調整劑量,持續治療6 個月。B 組采用利培酮治療,初始劑量為1 mg/d,2 次/d 口服,1 周后劑量增加至4~6 mg/d,結合患者實際病情調整劑量,持續治療6 個月。C 組采用氨磺必利治療,初始劑量為200 mg/d 口服,1 周后增加至600~1000 mg/d,結合患者實際病情調整劑量,持續治療6 個月。
1.4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1.4.1 臨床療效 療效判定標準:采用PNASS 評分進行療效判定,痊愈:PNASS 減分率≥75%;顯效:PNASS 減分率50%~74%;好轉:PNASS 減分率25%~49%;無效:PNASS 減分率<25%[5]。總有效率=(痊愈+顯效+好轉)/總例數×100%。
1.4.2 治療前后PSP、DAI 評分 采用PSP、DAI 評分評定患者治療前后的服藥依從性,評分越高表示服藥依從性越好[6]。
1.4.3 不良反應發生情況 包括口干、便秘、嗜睡、心率異常、靜坐不能、肌張力障礙、過敏反應、泌乳素升高等。
1.5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2.0 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 ()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三組臨床療效比較 三組總有效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三組臨床療效比較[n(%)]
2.2 三組治療前后PSP、DAI 評分比較 治療前,三組PSP、DAI 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三組PSP、DAI 評分均高于治療前,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三組PSP、DAI 評分組間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三組治療前后PSP、DAI 評分比較(,分)

表2 三組治療前后PSP、DAI 評分比較(,分)
注:與治療前比較,aP<0.05
2.3 三組不良反應發生情況比較 A 組心率異常、泌乳素升高發生例數多于B、C 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B 組口干、便秘發生例數多于A、C 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三組嗜睡、靜坐不能、肌張力障礙、過敏反應發生例數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三組不良反應發生情況比較(n)
精神分裂癥因復發率高、致殘率高、遷延性強嚴重影響患者及其家庭的生活質量,給其帶來沉重負擔。其發病機制和影響因素尚未明確,目前認為與遺傳、大腦結構、妊娠及環境因素有關[7]。在遺傳因素方面,有研究表明,精神分裂癥一級親屬發病率顯著升高;在大腦結構方面,精神分裂癥患者明確存在大腦和神經障礙,一些神經遞質,如多巴胺(DA)、5-羥色胺不平衡,也會誘發精神分裂癥;在妊娠方面,如出生時缺氧、窒息、低體重等會影響大腦發育;在環境因素方面,如藥物濫用、遭遇虐待等也會誘發或加重精神癥狀。臨床上主要采取第二代抗精神病藥物進行治療,其療效、安全性、耐受性明顯優于第一代抗精神病藥物,而進一步提高使用藥物的療效及安全性是推動精神分裂癥治療手段繼續向前發展的關鍵[8]。
抗精神病藥物治療精神分裂癥的機制主要是與多巴胺受體(D2)結合,阻斷多巴胺受體,產生抗精神病作用。其不良反應包括影響中樞神經系統,出現癲癇、失眠、嗜睡、靜坐不能、肌緊張等;影響代謝及內分泌系統,如血糖、血脂升高;阻斷下丘腦-垂體系統的多巴胺的漏斗-結節通路的多巴胺受體,導致高泌乳素血癥;影響血液系統,引起中性粒細胞減少;影響心血管系統,導致心律失常、心包積液;影響消化系統導致口干、便秘、惡心嘔吐等[9]。藥物的療效和不良反應影響著患者的服藥依從性,而服藥依從性又能預防精神分裂癥的復發,因此藥物的療效、不良反應、患者的服藥依從性共同決定了治療效果。奧氮平的化學結構與氯氮平相似,其對陰性癥狀的作用尤為明顯,但相對于氯氮平,奧氮平不會引起粒細胞缺乏癥。利培酮在低劑量時即可改善陽性和陰性癥狀,但高劑量會引起錐體外系反應。氨磺必利最大的優點在于對陰性癥狀和情感癥狀很有效,其抗抑郁效果也優于利培酮,也很少發生錐體外系反應[10,11]。本研究結果顯示,在療效方面,三組總有效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在服藥依從性方面,治療后,三組PSP、DAI評分均高于治療前,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三組PSP、DAI 評分組間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在不良反應方面,A 組心率異常、泌乳素升高發生例數多于B、C 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B 組口干、便秘發生例數多于A、C 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三組嗜睡、靜坐不能、肌張力障礙、過敏反應發生例數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由此說明三種藥物在治療效果和服藥依從性方面均有明顯效果,而奧氮平對心血管系統的影響大于利培酮和氨磺必利,利培酮對消化系統的影響大于奧氮平和氨磺必利,氨磺必利引起的不良反應較少。
綜上所述,奧氮平、利培酮、氨磺必利三種藥物均對精神分裂癥有較好的療效,其中氨磺必利引起的不良反應較少,安全性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