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海燕,黃曉輝
(阿拉善盟盟科學技術局,內蒙古 阿拉善盟 750306)
當今世界新一輪產業變革和科技革命正處于關鍵時期,科技創新已然成為改變未來的重要環節。我國對科技創新的關注達到前所未有的高度,把科技自立自強作為國家發展的戰略支撐。要堅持創新發展,把創新擺在經濟社會發展的核心位置,深入落實“科技強國”戰略,實施“科技興蒙”行動,不斷推進理論創新、制度創新、科技創新、文化創新等各方面創新,在打造新產品、拓展新空間、延伸新口岸、利用新資源、開發新能源、聚力新基建、應用新技術、促進新融合、創造新服務、建設新城鄉上下功夫,提升經濟增長的質量和效益。
“十三五”期間,阿拉善盟在科技創新方面取得了新進展,但是,仍然存在創新投入不足、企業動力不足、支柱產業缺乏核心關鍵技術和自主知識產權產品等問題。通過橫向對比分析阿拉善盟與周邊鄂爾多斯市、烏海市和巴彥淖爾市的科技創新能力,得出阿拉善盟在科技創新領域的位置,并發現自身的薄弱環節,以期為未來發展提供參考意見。
關于城市科技創新能力的評估,眾多學者從科技創新投入、科技創新產出、科技創新環境等多維度進行了評估分析。陳套[1]采用VIKOR方法從6個方面構建評價指標體系,將合肥市與北京市等四大直轄市進行比較得出合肥創新能力提升路徑。祝愛民等[2]通過對遼寧省2015年—2019年科技創新能力的分析,得出需加大科技創新投入、強化創新源頭供給、提高成果轉化成效和構建區域協同發展格局的對策建議。王彥博等[3]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共選取31個省區市作為樣本,分析了全國科技創新中心的科技創新能力。于小琳等[4]通過設置4個一級指標,對比分析了山東省與江蘇省等經濟發展水平較強的3個省份的科技創新能力。蘇天恩[5]從科技投入、科技產出、科技創新基礎3個方面構建了科技創新能力評價指標體系,對比分析福建省和上海市、江蘇省、浙江省、安徽省的科技創新能力,找出科技經費投入統計總量不足、企業科技創新能力不強、區域科技資源分布不均和科技政策制定缺乏前瞻性等4個制約福建省科技創新能力的主要因素。以上研究提出了較為完善的評價體系,通過對城市科技創新能力的分析,查找問題得出規律和對策建議,為城市科技創新的發展明確了方向。
近年來,我國科技事業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在航空航天、信息工程、人工智能、醫藥衛生等各個領域取得很多重大科技成果。國家統計局、科技部、財政部聯合發布《2020年全國科技經費投入統計公報》[6]中指出,2020年,我國研究與試驗發展(R&D)經費投入繼續保持較快增長,投入強度持續提升,但受新冠肺炎疫情等因素影響,投入增速有所回落,國家財政科技投入比上年下降。2020年,全國共投入研究與實驗發展(R&D)經費24 393.1億元,比上年增加2 249.5億元,增長10.2%,增速比上年回落2.3個百分點。研究與試驗發(R&D)經費投入強度(與國內生產總值之比)為2.40%,比上年提高0.16個百分點。按研究與試驗發展(R&D)人員全時工作量計算的人均經費為46.6萬元,比上年增加0.5萬元。國家財政科學技術支出10 095.0億元,比上年減少622.4億元,下降5.8%。其中,中央財政科學技術支出3 758.2億元,下降9.9%,占財政科學技術支出的比重為37.2%;地方財政科學技術支出6 336.8億元,下降3.2%,占比為62.8%(見表1)。

表1 2020年財政科學技術支出情況
2020年,內蒙古持續推進“科技興蒙”行動,進一步加大了科技經費投入,研究與試驗發展(R&D)經費投入及強度、財政科技支出繼續保持穩步增長[7]。研究與試驗發展(R&D)經費共投入161.07億元,比上年增加13.26億元,增長8.97%,增速比上年回落5.42個百分點。研究與試驗發展(R&D)經費投入強度(與地區生產總值之比)為0.93%,比上年提高0.07個百分點。按研究與試驗發展(R&D)人員全時工作量計算的人均經費為57.70萬元,比上年減少1.67萬元(見表2)。

表2 2020年內蒙古自治區財政科學技術支出情況
阿拉善盟地處內蒙古最西端,與鄂爾多斯市、巴彥淖爾市、烏海市相鄰;鄂爾多斯市位于內蒙古西南部,是國家規劃的呼包鄂榆城市群和黃河“幾”字彎都市圈的重要組成部分;巴彥淖爾市位于內蒙古西部,西鄰阿拉善盟和烏海市,南隔黃河與鄂爾多斯市相望;烏海市位于內蒙古西部,東臨鄂爾多斯市,西接阿拉善盟。通過地理位置可以看出,四盟市均位于內蒙古中西部,相比發達城市區位優勢并不突出。從經濟綜合實力看,2020年,鄂爾多斯市地區生產總值3 533.66億元[8],巴彥淖爾市874億元[9],烏海市563.14億元[10],阿拉善盟304.75億元[11]。阿拉善盟經濟綜合實力較低可能由多種因素造成,但是主要原因之一是科技創新能力不足。通過對四盟市科技創新能力的分析比較找出差距,針對發現的問題,提出提高阿拉善盟科技創新能力的策略,進一步提升科技創新對阿拉善盟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引領和帶動作用。
3.2.1 全社會研究與開發經費投入。通過對比四個盟市2020年全社會研究與開發經費投入總額,阿拉善盟2020年全社會研究與開發經費總額為1.05億元,低于其他3個盟市。分別比鄂爾多斯市、烏海市和巴彥淖爾市低27.48、4.53和3.41億元。從R&D經費投入強度來看,烏海市最高為1.04%,比阿拉善盟高0.47個百分點;鄂爾多斯市第二,比阿拉善盟高0.70個百分點;巴彥淖爾市第三,比阿拉善盟高0.17個百分點(見表3)。

表3 四盟市2020年全社會研究與開發經費投入情況
3.2.2 財政科學技術支出。通過對比四個盟市2020年財政科學技術支出,鄂爾多斯市2020年財政科學技術支出為7.09億元,占一般公共預算支出比重1.07%;巴彥淖爾市2020年財政科學技術支出為1.32億元,占一般公共預算支出比重0.43%;烏海市2020年財政科學技術支出為1.27億元,占一般公共預算支出比重1.12%;阿拉善盟2020年財政科學技術支出為0.52億元,占一般公共預算支出比重0.48%(見表4)。

表4 四盟市2020年財政科學技術支出情況
3.3.1 發明專利數量。通過對比四個盟市2020年萬人發明專利擁有量,阿拉善盟萬人發明專利擁有量最高為3.60件,分別比鄂爾多斯市、烏海市、巴彥淖爾市高14.72%、27.78%和71.6%(見表5)。

表5 四盟市2020年發明專利數量情況 單位:件
3.3.2 技術市場合同交易額。技術市場成交額可以反映科技成果先向生產領域轉化取得的成果,在一定程度上衡量一個地區的科技創新能力。從四盟市2020年技術市場合同交易額看,鄂爾多斯市交易額最高,達128 752.33萬元,比阿拉善盟高出近24倍;烏海市位列第二,交易額達38 264.32萬元,比阿拉善盟高出近7倍;巴彥淖爾市最低,是阿拉善盟的17.44%(見表6)。

表6 四盟市2020年技術市場合同交易額 單位:萬元
高新技術企業的數量體現出了一個地方的科技創新水平和能力,從2020年年底在冊的有效期內的高新技術企業數量來看,鄂爾多斯市132家,比上年增加27家,占全區(1 069家)比重12.3%;巴彥淖爾市27家,比上年增加0家,占全區比重0.02%;烏海市11家,占全區比重0.01%。阿拉善盟28家,比上年增加14家,同比增長50%,占全區比重0.02%,如圖1所示。

圖1 四盟市2020年高新技術企業數量
通過從科技創新投入、產出和高新技術企業方面分析比較,可以看出阿拉善盟科技創新能力總體落后于周邊盟市,如何致力于推進和提高阿拉善盟科技創新能力,任重而道遠。需要政府、科技及各部門樹立創新發展理念,推深做實“科技興蒙”行動,加大科技交流合作,加強人才引進培養,注重創新平臺載體建設,開展關鍵技術攻關,促進科技成果轉移轉化。
積極開展國家、自治區、阿拉善盟制定的“十四五”科技規劃宣傳解讀,做好科技規劃實施的組織動員,聚焦創新發展目標,凝聚全社會創新發展共識。分解“十四五”科技創新規劃任務,推動發展戰略、創新規劃、重點任務一體化銜接,確保各項任務落實落地,推動完成規劃目標任務。
落實自治區“科技興蒙30條”、阿拉善盟24條科技創新措施、研發費用加計扣除等政策,支持鼓勵企業開展研發活動,推動全盟高新技術企業、規上企業研發活動全覆蓋,提升全社會研究與試驗發展(R&D)經費占GDP的比重,在提升科技創新能力和研發投入方面提高重視和加大宣傳力度。
①深化“4+8+N”合作機制。積極引導阿拉善盟各類企業、科研院所等創新主體與“4+8+N”合作主體建立長效合作機制。重點圍繞優化區域創新體系布局,支持阿拉善盟企業與上海交通大學合作共建荒漠肉蓯蓉藥食同源創新產業平臺,與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進行100噸/年氣相合成法石墨烯中試。持續推動簽約項目實施,做好已簽約合作項目跟蹤和服務工作,確保取得預期研發成效。堅持“引進來”“走出去”相結合,以“小規模、多頻次、精準化”方式,引導支持阿拉善盟創新主體對接中科院各分院、復旦大學、蘭州大學、天津中醫藥大學等知名院校,開展形式多樣的科技合作交流活動,推動項目、人才、技術等創新資源與高質量發展所需精準對接。②強化協同聯動創新。深化戰略合作,積極推動與自治區科技廳“廳盟會”商議題落實落地,統籌集聚更多創新資源。持續深化與各旗區、行業管理部門間的聯動,合力解決地區和行業發展中的重大科技問題。深化國際科技合作,依托阿右旗駱駝產業科技園區、內蒙古駱駝研究院、駱駝科學研究院士專家工作站,支持創新主體與蒙古國、哈薩克斯坦、伊朗等中東國家科研院所和科研機構深化友好科技合作關系。積極對接國內創新資源,在更大范圍、更廣領域、更高層次開展對外科技合作與交流。積極組織參加各類展會促進合作交流。③加強人才智力聚集。健全柔性引才機制,積極推動新建院士專家工作站,精準服務現有院士專家工作站。充分發揮阿拉善盟專家顧問團作用,加強專家顧問的聯系服務力度,做好專家顧問工作績效評價,根據發揮作用情況給予2萬元~5萬元的顧問津貼支持,充分調動專家顧問積極性。抓實本土科技人才培養工作,緊緊圍繞現代能源經濟、特色生態產業等重點領域,依托國家、自治區、盟級科技計劃項目實施,助力本土創新人才團隊培養。
①促進高新區高質量發展。推進《阿拉善盟關于促進阿拉善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高質量發展的意見》等政策落實落地,放大科技創新政策激勵效應。在阿拉善高新區推進先進金屬材料中試研發基地建成,布局國家科技創新平臺分支機構,推動雙創孵化中心建設,不斷培育高新技術企業和科技型中小企業。聚焦現代化工產業、化工新材料、高錳合金等金屬材料、石墨烯等碳材料、綠色生態產業等,推動自治區“科技興蒙”行動重點科技專項和科技計劃項目實施,支持企業開展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和成果轉移轉化,提升高新區產業層次和企業科技創新能力。落實落細科技部“以升促建”考察調研各項準備工作,力促阿拉善高新區升級為國家高新區。②優化提升平臺載體效能。圍繞現代化工、新材料、清潔能源及肉蓯蓉、鎖陽、雙峰駝等荒漠動植物種業等特色優勢產業,打造高端金屬材料技術創新中心、肉蓯蓉創新研究院、駱駝國際科技合作基地等高層次平臺載體,布局聚氯乙烯企業重點實驗室、生態產業科技成果轉移轉化示范基地。積極搭建重點實驗室、企業研究開發中心等各類科技創新平臺載體,提升科技創新平臺載體支撐能力。
①積極爭取上級科技項目。立足阿拉善盟產業發展和需求,抓好項目選題,積極組織創新主體編報具有超前性、創新性、帶動性的科研項目,并篩選推報,爭取列入國家、自治區科技項目申報指南,得到更多的項目資金支持。②優化盟級科技計劃項目。廣泛征集科技項目,確定申報指南,科學制定盟級應用技術研究與開發資金項目計劃,充分發揮盟本級科技經費的示范引導作用。試運行“科技計劃項目管理信息系統”,提高項目管理效率,為科研人員減負。規范項目監督管理,做好項目督促指導服務,進一步優化科技資源配置。③推動科技成果轉移轉化。持續助力傳統產業提質增效,加強科技支撐新興產業發展,支持在現代化工、清潔能源產業和碳纖維、石墨電極等碳基新材料產業開展技術攻關和推廣應用,助力碳達峰、碳中和工作;科技引領傳統醫學、沙生動植物資源等特色產業發展,推進精深化、標準化、高端化發展;加大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統生態治理技術研究與示范應用,攻克一批綠色生態治理與修復技術。梳理排查“十三五”以來登記的科技成果,摸清底數,有針對性提供科技服務,促進科技成果轉化。做好科技成果登記、科技獎勵推報、技術合同認定登記工作。探索培育“科技大市場”,推動科技創新券工作。
推動農牧業平臺載體建設,依托農牧業科技園區、星創天地等實現農牧業增值增效。實施科技特派員服務基層行動,加強科技特派員工作站建設,開展企業科技特派員工作,為農牧區生產一線提供適用技術示范推廣等科技服務。積極爭取“三區”科技人才支持計劃,提供有效的科技人才支持和智力服務。開展“12396”農牧業科技服務,為農牧民提供高效、便捷、智能服務。推動現代農牧業發展的輻射帶動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