巫雁丹,莫秋霞,宋黎杉,曾韶燕
(英德市人民醫院,廣東 英德 513000)
數字減影血管造影技術(DSA)是臨床上診斷缺血性腦血管疾病的主要方式,具有較高的診斷準確率,但該方法為有創性檢查,檢查過程可損傷患者神經及重要非神經系統,且費用較高[1]。頭頸部CT血管造影術(CTA)能夠清晰顯示顱內動脈的高密度影,為血管狹窄程度的評估提供依據,與DSA的效果相當,但CTA診斷中造影劑可能會造成肝腎功能損害或出現過敏反應,患者的耐受性差,對評估效果造成影響[2]。經顱多普勒超聲(transcranial Doppler,TCD)、頸動脈超聲(carotid ultrasound,CUS)具有無創、可重復、花費少等特點,在臨床上應用廣泛。本研究旨在探討頸動脈超聲結合經顱多普勒超聲對腦梗死后血管病變的評估價值,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取2019年2月至2021年6月我院收治的65例腦梗死患者為研究對象。納入標準:確診為腦梗死,知情同意自愿參與研究。排除標準:精神障礙,嚴重心肝腎功能不全,惡性腫瘤,腦出血,腦外傷,凝血功能障礙患者。所有患者均給予CTA、CUS及TCD檢查,其中男45例,女20例;年齡37~88歲,平均(62.5±5.23)歲;病程0.2~5個月,平均(2.31±0.91)個月;合并高血壓41例,糖尿病28例,高血脂15例。
1.2 檢查方法①CUS檢查:設備為荷蘭飛利浦公司提供的Philips IU E lite型超聲診斷儀,設定頻率3~12 MHz,仰臥位,頸部放松,二維超聲對頸總動脈、頸內外動脈進行橫切與縱切檢查,記錄血管斑塊位置、大小、直徑狹窄率[(1-狹窄部最小殘留腔直徑/遠端正常管腔直徑)×100%],然后采用彩色多普勒超聲對PSV(收縮期峰值流速)、EDV(舒張末期血流速度)等血流動力學參數進行測定。血管狹窄程度評估標準:正常及輕度:直徑狹窄率<50%,PSV<125 cm/s,EDV<40 cm/s,PSV狹窄處/PSV狹窄近端<2;中度:直徑狹窄率≥50%,PSV 125~230 cm/s,EDV 40~100 cm/s,PSV狹窄處/PSV狹窄近端2~4;重度:完全閉塞(99%~100%),未探測到血流信號。陽性:中度、重度狹窄判定為陽性。②TCD檢查:設備為深圳市理邦精密儀器有限公司提供的經顱多普勒血流分析儀,型號TDD-Ⅱ,設定頻率2.0 MHz,仰臥于檢查床上,對前循環和后循環部位進行探測,記錄血流速度、流向、聲頻信號以及頻譜形態,狹窄程度=(1-狹窄最嚴重動脈直徑/狹窄近端正常動脈直徑)×100%,狹窄嚴重程度判定標準:正常:未探及顱內動脈狹窄;輕度:顱內動脈狹窄50%以下;中度:顱內動脈狹窄50%~69%;重度:顱內動脈狹窄70%~99%;閉塞:顱內動脈狹窄100%。陽性:中度、重度、閉塞判定為陽性。③CTA檢查:設備為德國SIEMENS公司的SOMATOM Force雙源CT機。檢查方法:患者仰臥于檢查床上,從主動脈弓向上掃描,根據患者體重和身高,注射100 mL碘帕醇注射液(生產廠家:上海信誼藥廠有限公司;批準文號:2102008F;規格:100 mL∶37 g),注入造影劑45 mL,生理鹽水40 mL,設定輸注速率5 mL/s,螺旋式掃描,電壓120 kV,電流175 mA,層厚0.6 mm,使用軟件處理雙側頸動脈的數據,狹窄程度=(1-DS/DN)×100%,DS為頸動脈最窄處的直徑,DN為正常頸動脈的直徑,狹窄嚴重程度按照NASCET的標準判斷:輕度<50%,中度50%~75%,重度76%~99%,完全閉塞100%。陽性:中度、重度及完全閉塞。④聯合診斷判定標準:CUS、TCD檢查任何一項判定為陽性,則為聯合診斷陽性。
1.3 觀察指標分析CTA檢查結果,分為正常、輕度狹窄、中度狹窄、重度狹窄及閉塞。診斷效能根據篩檢試驗的流行病學研究方法,靈敏度=真陽性/(真陽性+假陽性)×100%,特異度=真陰性/(真陰性+假陰性)×100%,陽性預測值=真陽性/(真陽性+假陰性)×100%,陰性預測值=真陰性/(真陰性+假陽性)×100%,準確度=(真陽性+真陰性)/總例數×100%,比較兩種方法診斷腦梗死后血管病變的效能。
1.4 統計學方法使用SPSS 22.0統計軟件處理數據,計量資料(±s)行t檢驗,計數資料[n(%)]行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CT A檢查結果CT A檢查顯示,血管輕度狹窄32例(占49.23%),中度狹窄18例(占27.69%),重度狹窄14例(占21.54%),閉塞1例(占1.54%),陽性檢出率為50.77%。
2.2 診斷效能TCD聯合CUS診斷的靈敏度、特異度、陽性預測值、陰性預測值、準確度均高于TCD或CUS單一診斷,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表2。

表1 各檢查方法的診斷效能分析[n(%)]

表2 各檢查方法的診斷效能比較
顱內外動脈粥樣硬化、狹窄或閉塞為腦梗死的病理學基礎,明確血管病變程度可為臨床治療及防范提供可靠依據[3]。DSA、CTA及超聲檢查是目前臨床診斷腦梗死后血管狹窄的重要方法,DSA對于患者的創傷較大,價格較高,應用受到限制,不能作為篩查該疾病的主流方法;CTA雖然與DSA的檢查效果相當,但其存在創傷性,不利于在高齡患者中推廣應用。超聲技術安全性高,可重復性強,費用低,臨床上應用廣泛,已經成為評估頸動脈粥樣硬化的常用方法,對于動脈狹窄程度的診斷、治療方案的制定、生存率的提高具有積極意義。
頸動脈是身體最為淺表的動脈血管,CUS檢查可清晰地顯示頸部血管內及血管壁情況,準確獲取內-中膜厚度,及時發現血管內膜及血管壁的異常情況,可評估動脈粥樣硬化斑塊形態、血流及狹窄情況,尤其是對于頸動脈血管狹窄情況可以作出較為準確的診斷,但是難以清晰顯示血管結構,不能準確診斷栓塞的責任斑塊,導致檢出率降低[4]。TCD屬于無創影像學技術,可檢測顱內血流動力學改變,清晰觀察顱內動脈的血流速度、頻譜及方向等,準確分析血管狹窄程度,且TCD可反映顱內的動脈壁彈性狀態,及早發現腦部血管的痙攣、狹窄情況,檢查效果顯著且操作簡便,診斷率較高,但是難以檢測到顱內動脈易損斑塊及病變血管。
本研究中,TCD聯合CUS診斷的靈敏度、特異度、陽性預測值、陰性預測值、準確度均顯著高于單一TCD、CUS診斷(P<0.05)。對于腦梗死后血管病變患者采用TCD聯合CUS診斷可提高靈敏度,更有利于醫生準確評估頸動脈病變情況[5]。CUS對頸動脈的病變可作出準確的診斷,由于頸動脈位置較淺,頸動脈超聲能夠對狹窄程度進行清晰的觀察,如果頸動脈存在病變情況,通過TCD檢查可見顱內多處動脈血流緩慢,表明血管可能出現了狹窄狀況,但是值得注意的是TCD要求較高的技術,患者顱骨的厚度也存在一定的影響[6]。因此,單獨TCD檢查的效果欠佳,而CUS不能對顱內血管情況進行有效檢查,TCD與CUS聯合可提高診斷效果,對血管狹窄程度的判斷及患者預后的評估具有積極意義。
綜上所述,頸動脈超聲結合經顱多普勒超聲診斷腦梗死后血管病變具有較高的靈敏度和檢出率,值得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