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利珍,趙倩,曹婷婷
(鄭州大學第一附屬醫院 婦科,河南 鄭州 450052)
子宮內膜異位癥是婦科常見病與多發病,該病的發生與免疫、遺傳及其他原發疾病密切相關,患者發病后多表現出痛經、月經異常及性交疼痛等癥狀,疾病發生進展后還可能導致患者喪失生育功能[1]。既往研究[2]認為,子宮內膜異位癥患者的年齡、孕次、肥胖度及并發疾病均可能導致術后盆底肌損傷。基于此,本研究分析子宮內膜異位癥患者術后盆底肌損傷的影響因素,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取2019年9月至2021年9月我院收治的60例子宮內膜異位癥患者為研究對象。患者年齡23~55歲,平均(37.41±5.28)歲;病程1~6年,平均(3.16±0.39)年。納入標準:①符合《子宮內膜異位癥的診治指南》[3]中相關診斷標準;②入院后接受臨床癥狀、常規查體及影像學等檢查確診;③對研究知情且自愿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①機體多器官嚴重功能障礙者;②合并其他危急重癥需立即進行治療者;③合并盆底功能障礙性疾病等其他婦科疾病者;④合并惡性腫瘤疾病者;⑤配戴心臟起搏器等金屬植入物者;⑥研究開展前1個月有激素類藥物治療史者;⑦病歷資料缺失者。
1.2 研究方法所有患者入院后均進行臨床資料數據統計,包括年齡、病程、孕次、產次、美國生殖醫學學會(American Society for Reproductive Medicine,ASRM)分期、內異癥類型、合并子宮腺肌病、合并糖尿病、合并高血壓、手術方式、宮腹腔手術史、后穹窿觸痛結節及術后盆底功能鍛煉等臨床情況。根據患者術后是否發生盆底肌損傷分為發生組與未發生組,比較兩組上述指標數據的差異。術后通過PHENⅨU8神經肌肉刺激治療儀測定盆底肌力:盆底肌肉Ⅰ類肌纖維,收縮持續0~5 s,肌力分別為0~Ⅴ級,正常肌力維持5 s或以上;盆底肌肉Ⅱ類肌纖維,收縮持續0~5次,對應肌力為0~Ⅴ級;兩類肌纖維肌力≤3級為異常。
1.3 統計學處理使用SPSS 21.0統計軟件處理數據。計量資料以±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n(%)表示,采用χ2檢驗;將單因素分析有統計學意義的項目納入多因素Logistic回歸模型進行分析;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盆底肌損傷發生率本組60例患者術后11例出現不同程度盆底肌損傷,發生率為18.33%。
2.2 單因素分析單因素分析顯示,子宮內膜異位癥患者術后盆底肌損傷的發生與年齡、ASRM分期、內異癥類型、合并子宮腺肌病、宮腹腔手術史、后穹窿觸痛結節及術后盆底功能鍛煉相關(P<0.05)。見表1。
表1 子宮內膜異位癥患者術后盆底肌損傷的單因素分析[±s,n(%)]

表1 子宮內膜異位癥患者術后盆底肌損傷的單因素分析[±s,n(%)]
因素 n 發生組(n=11)未發生組(n=49) t/χ2值 P值年齡(歲) 60 39.65±5.33 33.71±5.19 15.325 0.001病程(年) 60 3.36±0.40 3.14±0.51 0.822 0.144孕次(次) 60 2.15±0.26 2.10±0.23 0.578 0.579產次(次) 60 1.15±0.12 1.13±0.16 0.603 0.548 ASRM分期 Ⅰ~Ⅱ期 31 8(72.72) 23(46.94) 8.410 0.002Ⅲ~Ⅳ期 29 3(27.27) 26(53.06)內異癥類型 雙側卵巢 34 4(36.36) 30(61.22) 5.747 0.001盆腔 26 7(63.64) 19(38.78)合并子宮腺肌病有 17 7(63.64) 10(20.41) 17.071 0.000無 43 4(36.36) 39(79.59)合并糖尿病有 7 1(9.09) 6(12.24) 0.159 0.814無 63 10(90.91)43(87.76)合并高血壓有 6 1(9.09) 5(10.20) 0.572 0.210無 54 10(90.91)44(89.80)宮腹腔手術史有 20 8(72.73) 12(24.49) 8.905 0.001無 40 3(27.27) 37(75.51)后穹窿觸痛結節有 21 7(63.64) 14(28.57) 9.114 0.000無 39 4(36.36) 35(71.43)術后盆底功能鍛煉有 36 3(27.27) 33(67.35) 10.095 0.000無 24 8(72.73) 16(32.65)
2.3 多因素Logistic分析多因素Logistic分析結果顯示,年齡大、盆腔內異癥、合并子宮腺肌病、宮腹腔手術史、后穹窿有觸痛結節及術后無盆底功能鍛煉是子宮內膜異位癥患者發生術后盆底肌損傷的獨立危險因素(P<0.05)。見表2。

表2 子宮內膜異位癥患者術后盆底肌損傷的多因素Logistic分析
本研究中子宮內膜異位癥患者術后盆底肌損傷發生率為18.33%,單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顯示,年齡大、盆腔內異癥、合并子宮腺肌病、宮腹腔手術史、后穹窿有觸痛結節及術后無盆底功能鍛煉是子宮內膜異位癥術后盆底肌損傷發生的獨立危險因素(P<0.05)。從結果看,年齡是子宮內膜異位癥患者術后盆底肌損傷的重要影響因素。原因是隨著年齡增長,女性的卵巢功能逐步下降,體內雌激素分泌水平降低,而內異癥作為雌激素依賴性疾病,年齡較大患者術后體內雌激素水平降低,使殘余病灶萎縮或消失,因此術后更易出現功能損傷[4]。研究[5]認為,子宮內膜異位癥患者年齡增長后盆底自我修復能力減弱,手術治療后可能出現明顯的盆底肌損傷,該過程具有進展性且不易恢復。因此,針對高齡患者手術治療時需注重手術操作,并在術后予以相應的康復治療干預。子宮內膜異位癥ASRM分期增加,會使患者盆底肌長期處于異常狀態,易導致損傷情況發生,手術治療后患者癥狀改善,但盆底肌損傷現狀未發生改變,需采取康復治療措施。宮腹腔手術史是引起內異癥術后盆底肌損傷的危險因素,這可能與既往宮腔操作可導致經血逆流、種植等有關[6]。因此,應盡可能減少人工流產、宮腔鏡檢查、剖宮產等操作,確需操作也要遵循無菌原則,避免引起醫源性盆底肌損傷的發生。合并子宮腺肌病是術后盆底肌損傷的獨立危險因素,原因可能是子宮腺肌病內膜腺體表面產生大量巨噬細胞對生理功能造成影響。后穹隆觸痛結節多提示異位子宮內膜位于解剖位置較深的直腸陰道隔中,該位置異位手術處理難度極大,多難以徹底清除異位病灶,手術不易操作,易造成盆底肌損傷。另外,盆底功能鍛煉是婦科術后盆底肌力受損的保護因素。凱格爾運動訓練通過主動收縮盆底肌、刺激肌肉神經、改善盆底肌力促進盆底肌損傷的恢復。在術后遵醫囑進行盆底功能鍛煉可促進盆底組織局部血液循環,增強盆底肌纖維肌力及盆底肌群支持張力,對盆底肌損傷具有較好的防治效果。
綜上所述,子宮內膜異位癥術后盆底肌損傷的發生與患者年齡、盆腔內異癥、子宮腺肌病、宮腹腔手術史、后穹窿觸痛結節及術后盆底功能鍛煉密切相關,臨床應針對相關因素進行積極干預,以降低患者術后盆底肌損傷發生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