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艷君,郎慧輝,蔡艷,劉珂秀
(巴中市中心醫院 外科,四川 巴中 636600)
結直腸癌是一種臨床常見的腫瘤疾病,發生率和死亡率均較高,該病的發生主要與人們生活水平提高、飲食結構發生變化有關,某些特殊類型大腸癌可能更多與遺傳因素相關。結直腸癌根治術是目前臨床治療結直腸癌的主要手段,雖療效顯著,但患者術后需在較長一段時間甚至終身攜帶結腸造口,排便方式發生改變。研究[1]顯示,大部分結直腸癌術后結腸造口患者因排便不能自主控制,導致排泄物增加,還可能發生腹瀉、便秘交替性出現的情況,對造口周圍皮膚造成損傷;另外,大部分結直腸癌術后結腸造口患者的自我護理意識薄弱,負性情緒嚴重。因此,需加強對結直腸癌術后結腸造口患者的護理干預。支持性護理干預是一種新型的護理干預模式,以加強與患者溝通交流及對患者社會技能訓練為基礎,以促進患者敢于正確面對自身、調整心態為目的,從而展開一系列護理措施,幫助患者正確認識自身疾病,減少病恥感和負面心理的影響[2]。本研究就該護理干預模式對結直腸癌術后結腸造口患者負性情緒、自護能力及生活質量的影響進行探討,現將結果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取2018年5月至2021年5月我院收治的68例結直腸癌患者。納入標準:符合結直腸癌診斷標準且經檢查確診;行結直腸癌根治術治療;臨床資料完整。排除標準:合并其他器官并發癥者;心理障礙或精神疾病者。根據護理干預方法的不同將患者分為對照組(33例)和研究組(35例)。對照組中男17例,女16例;年齡35~74歲,平均(59.66±5.37)歲;疾病類型:結腸癌18例,直腸癌15例。研究組中男18例,女17例;年齡35~75歲,平均(60.18±5.43)歲;疾病類型:結腸癌21例,直腸癌14例。兩組患者的基線資料均衡性良好(P>0.05),具有可比性。
1.2 干預方法對照組采用常規護理干預,包括院內健康宣教、飲食指導、常見并發癥處理及出院指導等。研究組在對照組基礎上采用支持性護理干預,具體措施:①人員培訓:由8名護士組成支持性護理干預小組,根據干預目的,安排所有護理人員進行有效培訓,內容包括自我監控技能、社交技能、強化心理干預技能等。②護患關系:護士需全面掌握患者信息資料,如其生存狀態、生活經歷、社交活動等,積極與患者溝通,幫助其解答疑問,建立良好的護患關系。③心理支持:引導患者形成良好心態,每日開展2次自信心訓練,每次至少半小時;同時強化患者自我暗示,如閱讀健康書籍、觀看勵志影視劇等。建立結腸造口患者病友會,鼓勵大家提出困擾問題,為患者營造樂觀、健康氛圍,護士積極應用心理學技巧幫助患者解決問題,實現患者自我調節和自我管理;心理負性情緒嚴重者引用快樂因子法,調動患者主觀性,提升情感支持水平。④社交技能:開展自我疾病健康訓練,每天1 h,內容包括:幫助患者正確掌握選擇合適造口袋、更換造口袋的方法等,注意患者結腸造口周圍皮膚養護,及時傾倒造口袋內排泄物,減輕造口袋對皮膚的牽拉、刺激等。兩組患者均持續干預3個月。
1.3 觀察指標①負性情緒。采用焦慮自評量表(SAS)、抑郁自評量表(SDS)[3]評估患者的焦慮、抑郁狀況,得分越高表示患者焦慮、抑郁情況越嚴重。②自護能力:采用自我護理能力測量表(ESCA)評估患者的自護能力,該量表包括自護理論、自護責任感、自護基礎知識、自護技能4個維度43個條目,總分172分,得分越高表示患者自我護理能力越強。③生活質量:采用世界衛生組織生存質量測定量表(WHOQOL-100)[4]評估患者的生活質量,總分100分,得分越高表示患者生活質量越好。
1.4 統計學方法采用SPSS 18.0統計軟件分析數據。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負性情緒干預后,兩組的SAS、SDS評分均低于干預前,且研究組的SAS、SDS評分均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兩組干預前后的SAS、SDS評分比較(±s,分)

表1 兩組干預前后的SAS、SDS評分比較(±s,分)
注:與同組干預前比較,a P<0.05。
組別 n SAS評分干預前 干預后 干預前 干預后研究組 35 54.76±3.69 40.55±2.48a 55.88±4.07 45.99±2.68a對照組 33 55.29±3.79 49.39±3.16a 56.23±4.19 53.53±3.42a t 0.584 12.872 0.349 10.151 SDS評分0.561 0.000 0.727 0.000 P
2.2 自護能力干預后,兩組的ESCA評分均高于干預前,且研究組的ESCA評分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2 兩組干預前后的ESCA評分比較(±s,分)

表2 兩組干預前后的ESCA評分比較(±s,分)
組別 n 干預前 干預后 t P研究組 35 102.64±10.32 135.68±9.34 13.814 0.000對照組 33 103.13±8.76 120.49±4.31 10.215 0.000 t 0.211 8.523 P 0.834 0.000
2.3 生活質量干預后,兩組患者的WHOQOL-100評分均高于干預前,且研究組的WHOQOL-100評分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3。
表3 兩組干預前后的WHOQOL-100評分比較(±s,分)
組別 n 干預前 干預后 t P研究組 35 57.66±4.35 73.51±6.94 11.449 0.000對照組 33 56.37±4.29 62.78±5.49 5.285 0.000 t 1.230 7.043 P 0.223 0.000
結直腸癌是大腸黏膜上皮和腺體發生的惡性腫瘤,包括結腸癌與直腸癌。結直腸癌是全世界第三大常見的惡性腫瘤,尤其是近年來,該病發病率呈明顯上升趨勢。目前,臨床多采用結直腸癌根治術對結直腸癌患者進行治療,通過結腸造口建立人工肛門,解決患者排便問題,雖療效較好,能夠有效挽救患者生命,但術后造口的存在會給患者身心、社交等帶來嚴重負面影響[5-6]。由于自身形象發生改變,多數結直腸癌術后結腸造口患者出現自卑心理;同時患者面對造口缺乏基本的自我護理知識,產生恐慌、退縮心理,對日常生活安排失去規劃,喪失生活信心,封閉自我;以上因素均可導致患者的生活質量下降,影響患者術后恢復[7]。因此,給予患者有效、合理的護理干預極為重要。
支持性護理干預通過調節患者心理壓力、重視社會支持,展開一系列交流溝通技巧訓練,有利于提高患者自我接納水平和社會功能[8]。在支持性護理干預模式中,護理人員不僅需要具有較強的專業素質,也應具有人文關懷,與患者建立良好的護患關系,從心理支持、社會技能等方面對患者展開干預,改善患者自卑心理,增加患者生活信心,提高患者的自我接納水平和社會功能,以達到延長患者生存周期,提升患者生活質量的目的。本研究結果顯示,干預后研究組的SAS、SDS評分均低于對照組,ESCA評分、WHOQOL-100評分均高于對照組,提示支持性護理干預在緩解結直腸癌術后結腸造口患者負性情緒,提升患者自護能力和生活質量方面具有顯著效果。
綜上所述,支持性護理干預可明顯緩解結直腸癌術后結腸造口患者的負性情緒,提升其自護能力和生活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