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科,王璐璐
(河南科技大學第一附屬醫院 小兒外科,河南 洛陽 471000)
鞘膜積液屬于小兒泌尿外科常見疾病,主要采用手術方式進行治療,其中腹腔鏡鞘狀突高位結扎術在臨床應用最多,通過建立氣腹,使用腹腔鏡尋找未閉合的鞘狀突,隨后進行高位結扎,抽取積液,從而改善患兒臨床癥狀[1-2]。腹腔鏡鞘狀突高位結扎術分為單孔與雙孔腹腔鏡手術,雙孔腹腔鏡下縫合打結難度較高,增加復發風險;單孔操作器械與雙孔法相同,具有切口小、恢復快的優勢,但目前臨床關于兩種術式治療效果的研究相對較少。鑒于此,本研究就單孔、雙孔腹腔鏡鞘狀突高位結扎術治療兒童鞘膜積液的臨床效果進行對比分析,現將結果報道如下。
1.1 研究對象選取2019年2月至2020年12月我院收治的102例鞘膜積液患兒,隨機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各51例。觀察組年齡2~9歲,平均年齡(5.40±1.15)歲;積液量5~17 mL,平均積液量(11.20±1.84)mL;發病側:左側22例,右側29例;其中交通性鞘膜積液14例,精索鞘膜積液21例,睪丸鞘膜積液16例。對照組年齡3~10歲,平均年齡(5.80±1.24)歲;積液量4~19 mL,平均積液量(11.80±2.25)mL;發病側:左側24例,右側27例;其中交通性鞘膜積液13例,精索鞘膜積液24例,睪丸鞘膜積液14例。兩組患兒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入選標準納入標準:①符合《外科學》(第9版)中鞘膜積液的相關診斷標準[3],并經超聲檢查確診;②年齡≥2歲;③單側發病;④患兒家屬知情本研究并已簽署同意書。排除標準:①合并血液疾病者;②合并免疫功能障礙者;③附睪炎、睪丸扭轉引起的鞘膜積液者;④先天性發育障礙所致的生殖系統畸形者。
1.3 手術方法觀察組患兒行單孔腹腔鏡鞘狀突高位結扎術治療,具體措施如下:喉罩全身麻醉,經臍行縱切口,直視下穿刺5 mm套管針(國械注進20173156020,Cook Incorporated),建立氣腹,壓力維持在8~10 mm Hg,置入腹腔鏡(國械注進20163061349,思科)。腹腔鏡直視下探查辨認未閉合鞘狀突內環口,與內環口對應的腹壁透射點上端做小切口,由切口刺入帶有雙股絲線的疝鉤針,直達腹膜外間隙,于腹膜外連續潛行貫穿縫合內環口的內半圈,將縫線頭留于腹腔,線尾置于體外,隨后將縫針退至腹膜外間隙,采取同樣方法縫合內環口外半圈。將縫合內半圈預留腹腔的雙股絲線經內半圈縫線牽拉出腹壁,于腹腔外腹腔鏡直視下雙重打結,閉合鞘狀突內環口。使用注射器于無血管區抽取積液,腹腔鏡檢查無損傷后,關閉氣腹,拔出套管針,縫合皮膚完成手術。對照組患兒行雙孔腹腔鏡鞘狀突高位結扎術治療,具體措施如下:常規麻醉消毒后于患兒臍部褶皺上縱行切口約5 mm,切開皮下及腹膜,直視下置入5 mm套管針,建立氣腹,壓力維持在8~10 mm Hg,并置入腹腔鏡。于患兒臍旁右側4~5 cm處皮膚做5 mm切口,置入5 mm套管針,置入持針器。余下操作與觀察組一致。兩組患兒術后均常規使用抗生素1 d,6 h清醒后可下地活動,給予流質飲食。
1.4 評價指標①手術相關指標:比較兩組患兒的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首次下床活動時間及住院時間。②并發癥:術后隨訪6個月,術后4~6周返院行第1次隨訪,之后每3個月復診1次,統計兩組患兒的并發癥發生情況,包括術后復發、陰囊水腫、陰囊膿腫、戳孔血腫等。
1.5 統計學方法采用SPSS 25.0統軟件處理數據。計量資料均經Shapiro-Wilk正態性檢驗,符合正態分布的計量資料以±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計數資料以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的手術指標比較兩組的手術時間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的術中出血量少于對照組,首次下床活動時間、住院時間均短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兒的手術相關指標比較(±s)

表1 兩組患兒的手術相關指標比較(±s)
住院時間(d)觀察組 51 26.70±5.18 4.80±1.05 1.40±0.45 2.20±0.54對照組 51 25.40±4.75 6.10±2.28 1.90±0.62 2.80±0.61 t 1.321 3.699 4.661 5.260 P 0.190 0.000 0.000 0.000組別 n 手術時間(min)術中出血量(mL)首次下床活動時間(d)
2.2 兩組的并發癥比較兩組患兒的并發癥發生率(7.84%vs.5.88%)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兒的并發癥發生情況比較[n(%)]
鞘膜積液是兒童常見的先天性疾病之一,鞘狀突未閉合可導致腹腔內液進入鞘狀突,從而形成鞘膜積液[4],腹腔鏡鞘狀突高位結扎術是臨床治療鞘膜積液最常用的術式,該術式在腹腔鏡直視下進行手術,可清楚觀察鞘狀突周圍組織情況,保證鞘膜積液患兒的治療效果。目前,腹腔鏡鞘狀突高位結扎術主要分為雙孔及單孔腹腔鏡,本研究旨在探討兩種術式治療兒童鞘膜積液的臨床效果,結果顯示,觀察組的術中出血量少于對照組,首次下床活動時間、住院時間均短于對照組(P<0.05),表明單孔腹腔鏡鞘狀突高位結扎術能夠有效減輕鞘膜積液患兒機體損傷,促進患兒術后康復。分析原因在于,雙孔腹腔鏡需建立兩個通道,相較于單孔手術對患兒機體的損傷較為顯著;同時,雙孔腹腔鏡視角與尖嘴操作鉗相平行,視野暴露稍差,可造成器械互相干擾,增加手術難度,從而發生誤操作,增加出血量,而單孔腹腔鏡手術僅需單一通道,可直接經皮穿刺腹膜外游離整圈鞘狀突,簡化手術流程[5],降低誤操作風險,對機體損傷更小,因此術中出血較少;另外,單孔腹腔鏡手術的手術入路不破壞腹股溝管的正常解剖結構,可降低髂腹下及髂腹股溝神經損傷風險,減少患兒機體損傷,更利于術后恢復,縮短患兒康復時間。本研究結果還顯示,兩組患兒的并發癥發生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表明單孔腹腔鏡手術不會明顯提升并發癥風險,具有較高的安全性。分析原因在于,單孔腹腔鏡手術可做到真正的高位結扎,于腹腔內環口周圍縫合做內荷包結扎[6],而雙孔腹腔鏡手術由于器械互相干擾及視野限制,導致鏡下縫合打結難度較高,無法有效保證縫合打結效果,不利于患兒術后康復;同時,單孔腹腔鏡手術無需腔鏡下縫合打結,可更好地保證手術效果,降低術后復發風險;另外,單孔腹腔鏡手術操作流程簡單,可有效避免不必要的組織損傷,還可通過腹腔鏡對周圍組織進行細致檢查,保證手術效果,降低機體損傷風險,從而降低術后陰囊水腫、膿腫等并發癥發生風險。
綜上所述,與雙孔腹腔鏡鞘狀突高位結扎術相比,單孔腹腔鏡鞘狀突高位結扎術可更有效地降低患兒術中出血量,縮短術后康復時間,且未明顯增加并發癥發生風險,安全性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