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風哲,楊光,孫洋
(淄博市第一醫院 心胸外科,山東 淄博 255200)
非小細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包括鱗癌、腺癌以及大細胞癌,在所有肺癌中占比達80%,由于NSCLC的癌細胞生長分裂緩慢,多數患者確診時已是中晚期,治療難度較高。隨著微創技術的不斷發展,電視輔助胸腔鏡手術因具有創口小、出血少、并發癥少、疼痛輕等優點,被廣泛應用于治療早期NSCLC[1]。傳統電視輔助胸腔鏡手術多采用三孔法,但近年來腔鏡技術不斷進步,單操作孔法以其更微創的優勢在臨床受到醫生青睞?;诖?,本研究旨在對比分析單操作孔與三孔電視輔助胸腔鏡治療早期非小細胞肺癌的臨床效果,現將結果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取2020年6月至2021年6月我院收治的150例早期非小細胞肺癌患者,根據手術方式的不同分為兩組各75例。對照組男38例,女37例;年齡40~75歲,平均年齡(62.24±5.95)歲;腫瘤直徑1~4 cm,平均(2.39±0.98)cm;TNM分期:Ⅰa期25例,Ⅰb期26例,Ⅱa期15例,Ⅱb期9例;病理類型:腺癌45例,鱗癌20例,其他類型10例。觀察組男40例,女35例;年齡40~76歲,平均年齡(62.86±5.58)歲;腫瘤直徑1~5 cm,平均(2.45±0.86)cm;TNM分期:Ⅰa期23例,Ⅰb期28例,Ⅱa期17例,Ⅱb期7例;病理類型:腺癌44例,鱗癌19例,其他類型12例。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療方法兩組患者均實施雙腔氣管插管和單肺通氣,采用全身復合靜脈麻醉,健側臥位,手術均為電視輔助胸腔鏡下解剖性肺切除。其中對照組采用三孔法電視輔助胸腔鏡手術:于腋中線第7~8肋間行1.5 cm切口作為觀察孔,置入胸腔鏡探查病灶及周邊,觀察粘連情況、葉間裂分布情況以及病灶位置;于腋后線第8或第9肋間行1.5 cm切口作為副操作孔,使用電刀切開肌肉層進入胸腔,置入器械,由手術助手根據術中情況進行肺裂、肺血管、支氣管的處理以及淋巴結清掃等協助操作;于腋前線第4或第5肋間行3~5 cm切口作為主操作孔,沿前鋸肌纖維方向進行鈍性分離,于下肋上緣行切口,手術器械經此孔進入胸腔實施肺葉切除術和淋巴結清掃,切除肺葉時,使用電鉤打開縱隔胸膜,分離韌帶,充分顯露肺靜脈和肺動脈,先后對肺靜脈和肺動脈進行分離、閉合、離斷,然后使用切割閉合器切斷氣管;于主操作孔置入切割縫合器,對組織進行切割縫合,切除的肺葉或腫瘤置于標本保護袋中并取出,然后使用淋巴結鉗、電鉤和吸引器對肺門、縱隔等部位進行清掃,術畢,使用無菌蒸餾水清洗胸腔,檢查是否存在活動性出血部位,并將引流管置入觀察孔,逐層縫合操作孔。觀察采用單操作孔電視輔助胸腔鏡手術:于腋中線第7~8肋間行1.5 cm切口作為觀察孔,置入胸腔鏡探查病灶及周邊;于腋前線第4或第5肋間行3~5 cm切口作為操作孔進行肺葉切除和淋巴結清掃,具體切除方法和淋巴結清掃操作與對照組相同。
1.3 觀察指標①圍術期指標:比較兩組患者的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淋巴結清掃數及引流管留置時間。②術后疼痛程度:采用疼痛視覺模擬量表(VAS)對兩組患者術后1 d、3 d的疼痛程度進行評價,分值0~10分,分值越高表明疼痛感越強。③肺功能:術前1 d及術后30 d采用美國麥加菲肺功能儀測定兩組患者的肺通氣功能,包括第一秒用力呼氣量(FEV1)、用力肺活量(FVC)、每分鐘最大通氣量(MVV)。
1.4 統計學方法采用SPSS 22.0統計軟件處理數據。計數資料以n(%)表示,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以±s描述,采用t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圍術期指標兩組患者的手術時間、淋巴結清掃數及引流管留置時間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患者的術中出血量少于對照組患者(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的圍術期指標比較(±s)

表1 兩組患者的圍術期指標比較(±s)
引流管留置時間(d)觀察組 75 155.23±33.27 165.87±42.93 11.84±3.28 5.31±1.69對照組 75 159.03±37.12 215.91±46.12 12.52±3.76 5.65±2.14 t 0.660 6.878 1.180 1.080 P 0.510 0.000 0.240 0.282組別 n 手術時間(min)術中出血量(mL)淋巴結清掃數(枚)
2.2 疼痛程度觀察組術后1 d、3 d的VAS評分分別為(5.78±0.84)分、(4.47±0.82)分,顯著低于對照組的(6.49±0.88)分、(5.02±0.80)分(t=5.054、4.158,P均<0.05)。
2.3 肺功能兩組術前1 d及術后30 d的肺功能指標FEV1、FVC、MVV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手術前后的肺功能指標比較(±s)

表2 兩組患者手術前后的肺功能指標比較(±s)
時間 組別 n FEV1(L) FVC(L) MVV(L/min)術前 觀察組 75 2.03±0.19 2.55±0.20 73.22±6.36對照組 75 1.98±0.18 2.58±0.19 73.76±6.27 t 1.655 0.942 0.524 P 0.100 0.348 0.601術后30d 觀察組 75 1.79±0.21 2.06±0.28 67.92±6.05對照組 75 1.76±0.17 1.98±0.32 66.23±5.64 t 0.962 1.629 1.770 P 0.338 0.105 0.079
目前,臨床多采用電視輔助胸腔鏡手術對早期NSCLC患者進行治療。傳統電視胸腔鏡手術一般為三孔法,但三孔法的不足之處是切口較多,副操作孔切口位于肋間隙,進胸入路經過背闊肌等肌群,易損傷多層肌肉和血管,導致術中肋間神經受損,術后易出現運動、感覺障礙,加重術后疼痛反應[2-3]。單操作孔法近年來在臨床應用越來越多,單操作孔減少了副操作孔切口,保留主操作孔和觀察孔,避免了手術器械與鏡頭之間產生干擾,同時還避免了副操作孔切口引起的肋間肌肉和神經受損情況,從而更微創,能有效緩解患者術后疼痛;但由于缺少副操作孔的輔助操作,導致手術的操作角度變小,增加了術中器械相互干擾的可能性,給手術帶來了一定難度[4-5]。本研究中,對照組采用三孔電視輔助胸腔鏡手術,觀察組則采用單操作孔電視輔助胸腔鏡手術,結果顯示,兩組的手術時間、淋巴結清掃數、引流管留置時間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的術中出血量少于對照組,術后1 d、3 d的VAS評分均低于對照組(P<0.05);表明單操作孔法在減少副操作孔后,切口減少,減輕了對組織的傷害,有效避免了肋間神經受損,多層肌肉和血管損傷減少,降低了術中出血量及術后疼痛程度。NSCLC患者由于免疫功能合并心肺功能下降,術后存在心肺并發癥的風險,影響術后康復效果,故評估患者肺功能康復效果尤為重要。本研究結果顯示,兩組患者術后30 d的肺功能指標FEV1、FVC、MVV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提示兩種手術方法治療早期NSCLC的效果相當。
綜上所述,單操作孔電視輔助胸腔鏡與三孔電視輔助胸腔鏡治療早期NSCLC的手術效果相當,但單操作孔電視輔助胸腔鏡手術可減少術中出血量,降低術后疼痛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