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崇,劉亞婷
(南陽市第一人民醫院 神經內科,河南 南陽 473000)
前循環大動脈閉塞是導致急性缺血性腦卒中發生的主要病因,目前多采用血管內取栓治療。據統計,接受血管內取栓治療的前循環大動脈閉塞患者中半數以上存在再灌注不完全或是未建立再灌注的情形,針對此種情況需及時采取輔助治療[1]。動脈溶栓可使高濃度的溶栓藥物直接作用于血栓,提高血管再通率[2]。基于此,本研究分析血管內取栓聯合動脈溶栓治療前循環大動脈閉塞患者的臨床效果,現將結果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取2019年1月至2020年1月我院收治的60例前循環大動脈閉塞患者,隨機分為兩組各30例。對照組中男16例,女14例;年齡48~78歲,平均年齡(64.64±5.36)歲;病變部位:大腦內動脈12例,大腦中動脈分支M1/M2段18例;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評分10~19分,平均NIHSS評分(14.50±1.50)分;合并癥:高血壓11例,糖尿病7例,高脂血癥5例;吸煙史:有吸煙史25例,無吸煙史5例。觀察組中男15例,女15例;年齡48~76歲,平均年齡(64.59±5.41)歲;病變部位:大腦內動脈10例,大腦中動脈分支M1/M2段20例;NIHSS評分10~18分,平均NIHSS評分(14.00±1.00)分;合并癥:高血壓12例,糖尿病8例,高脂血癥4例;吸煙史:有吸煙史27例,無吸煙史3例。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入選標準納入標準:①經腦血管造影檢查確診為前循環大動脈閉塞者;②起病至接受治療時間≤24 h者;③無阿替普酶動脈溶栓禁忌者;④患者和/或家屬知情同意本研究。排除標準:①80歲及以上者;②合并終末期惡性腫瘤,預期生存周期<1個月者;③未經控制的高血壓3級者;④植物生存狀態者。
1.3 治療方法對照組采用血管內取栓治療,全身麻醉后選取患者右側股動脈作為穿刺點,置入8F股動脈鞘后根據術前造影結果將導引導管置于病變部位的頸內動脈近端處。在Traxcess微導絲(美國Microvention公司)引導下利用同軸技術將中間導管置于病變血管近端處,微導管則穿透病變部位并向其注入造影劑,確保微導管順利抵達遠端血管真腔。結合患者血管內徑大小選取適宜的SolitaireTMFR取栓支架(美國美敦力公司),打開取栓支架后進行導管造影,明確閉塞血管前向血流灌注情況,取栓支架維持打開狀態5 min左右后將近端導管推至病變部位近端,回撤支架并推進導引導管,促使血栓連同支架一起被收入中間導管,隨后取栓、中間導管、微導管一并撤出。觀察組采用血管內取栓聯合動脈溶栓治療,兩種治療方案同步進行,血管內取栓步驟同對照組,同時于患者股動脈穿刺入路后置入導管,管內封入20~30 mg注射用阿替普酶(Germany Boehringer Ingelheim Pharma GmbH&Co.KG,注冊證號S20160055)實施動脈溶栓治療。
1.4 評價指標①記錄腦血流動力學指標,包括平均血流量、平均血流速度,利用上海麥登電子設備有限公司生產的CBACV-300腦血管血液動力學分析儀于治療前、治療后72 h分別測定。②記錄治療后90 d的改良Rankin量表評估結果,包括無殘疾(0分和1分)、輕度殘疾(2分)、中度殘疾(3分和4分)、重度殘疾(5分),于治療后90 d利用改良Rankin量表[3]評定。③記錄癥狀性顱內出血發生率,結合臨床癥狀、頭顱多模式影像學檢查提示存在明顯的缺血半暗帶診斷,于治療后90 d統計。
1.5 統計學處理采用SPSS 25.0軟件對數據進行處理。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獨立t檢驗,組內比較采用配對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腦血流動力學指標治療后72 h,兩組的平均血流速度、平均血流量均高于治療前,且觀察組的平均血流速度、平均血流量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的腦血流動力學指標比較(±s)

表1 兩組患者的腦血流動力學指標比較(±s)
注:與同組治療前比較,a P<0.05。
n 平均血流速度(cm/s)治療前 治療后72h 治療前 治療后72h 30 9.87±1.13 18.89±1.21a 5.32±1.01 9.95±1.05a對照組 30 9.91±1.11 17.40±1.17a 5.30±1.04 7.89±1.02a t 0.138 4.849 0.076 7.708平均血流量(mL/s)組別觀察組0.891 0.000 0.940 0.000 P
2.2 改良Rankin量表評估結果及癥狀性顱內出血發生率觀察組治療后90 d的改良Rankin量表評估結果優于對照組,癥狀性顱內出血發生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的改良Rankin量表評估結果及癥狀性顱內出血發生率比較[n(%)]
近年來,隨著人口老齡化的加劇,前循環大動脈閉塞發病率呈明顯上升趨勢。目前,臨床常采用血管內取栓治療前循環大動脈閉塞。相關研究[4-5]指出,具有可挽救組織的前循環大動脈閉塞致卒中患者起病后6~24 h均可以從血管內取栓中獲益,由此使治療時間窗大幅延長,但不完全的再灌注或者是失敗的再灌注成為削弱血管內取栓療效的主要問題。動脈溶栓是血管內取栓的一種重要的輔助治療手段,可使高濃度的溶栓藥物直接作用于血栓,提高再通率,能明顯改善患者的再灌注情況[2,6]。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患者治療后72 h的腦血流動力學指標(平均血流量、平均血流速度)數值更高,治療后90 d的改良Rankin量表評估結果更佳,表明與單一血管內取栓治療相比,血管內取栓聯合動脈溶栓可顯著提高前循環大動脈閉塞患者的臨床療效。同時,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患者的癥狀性顱內出血發生率顯著高于對照組患者,表明血管內取栓聯合動脈溶栓也會在一定程度上增加前循環大動脈閉塞患者癥狀性顱內出血的發生風險。因此,在今后臨床治療工作中需要綜合權衡前循環大動脈閉塞患者的獲益情況,在血管內取栓聯合動脈溶栓實施前做好解釋工作,以避免引發醫患糾紛和沖突。
綜上所述,血管內取栓聯合動脈溶栓能夠提高前循環大動脈閉塞患者的臨床療效,但同時也會增加患者癥狀性顱內出血的發生風險,應引起臨床重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