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彥偉,趙慶華,郭子華,袁海紅
(開封市中醫院,河南 開封 475001)
咳嗽是小兒常見病,以咳嗽為主要癥狀,可伴有發熱、咳痰、氣促等癥狀,病情反復發作,影響患兒進食、睡眠等。若不及時治療,咳嗽可發展為慢性咳嗽或肺炎,延及周圍組織器官,加重疾病,不利于患兒健康成長[1]。西醫針對咳嗽以抗炎、免疫調節藥物為主,但停藥后易復發,長期應用不良反應較多,總體治療效果欠佳。中醫學認為,肺主一身之氣,開竅于鼻,司呼吸,外合皮毛,而小兒肺臟嬌嫩,衛外功能差,容易受到外邪侵襲,出現咳嗽、咳痰等癥狀[2]。中醫學在長期治療中發現咳嗽多屬痰熱壅肺證,治療的關鍵在于清熱止咳。鑒于此,本研究自擬清肺止咳湯,探討其治療痰熱壅肺證咳嗽患兒的臨床效果,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取我院2019年3月至2020年3月收治的98例咳嗽患兒,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兩組各49例。符合《諸福棠實用兒科學》中的西醫診斷標準[3]:主要癥狀為咳嗽,可伴頭痛、發熱、嘔吐、腹痛等,肺部可聞及干濕啰音。符合《中醫病癥診斷療效標準》中痰熱壅肺證的診斷標準[4]:痰多稠黃,咳嗽氣粗,煩熱口干;苔黃膩,舌質紅,脈滑數。對照組男26例,女23例;年齡1~5歲,平均年齡(3.12±0.40)歲;體重7~15 kg,平均體重(11.78±1.34)kg;病程1~14 d,平均病程(8.64±1.33)d。觀察組男28例,女21例;年齡2~6歲,平均年齡(3.09±0.43)歲;體重9~17 kg,平均體重(11.92±1.30)kg;病程2~12 d,平均病程(8.76±1.28)d。兩組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 入選標準納入標準:年齡1~6歲;符合上述中西醫診斷標準;患兒家屬知情同意。排除標準:對本研究所使用藥物過敏患兒;合并其他系統重大疾病患兒;惡性腫瘤患兒;嚴重心、肝、腎疾病患兒。
1.3 治療方法對照組予以常規西藥治療,口服鹽酸氨溴索口服溶液(岳陽新華達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153105),1~2歲者2.5 mL/次,2次/d;2~6歲者2.5 mL/次,3次/d。對于體溫在38.5℃以上患兒,可加用布洛芬混懸液(北京韓美藥品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84005),1~3歲,體質量10~15 kg,4 mL/次;4~6歲,體質量16~21 kg,5 mL/次。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予以清肺止咳湯治療,方藥組成:1~3歲:生石膏15 g,浙貝母、桔梗、瓜蔞、黃芩、陳皮、炒紫蘇子、麩炒枳實、炒牛蒡子、麩炒枳殼、地龍各8 g,膽南星、射干、姜半夏各4 g;4~6歲:生石膏20 g,浙貝母、桔梗、瓜蔞、黃芩、陳皮、炒紫蘇子、麩炒枳實、炒牛蒡子、麩炒枳殼、地龍各10 g,膽南星、射干、姜半夏各6 g。水煎取汁300 mL,分早晚2次溫服,1劑/d。兩組均連續治療7 d。
1.4 觀察指標①臨床療效:體溫正常,咳嗽、咳痰及肺部體征消失,證候積分減少≥95%為痊愈;體溫正常,咳嗽、咳痰及肺部體征明顯改善,證候積分減少70%~94%為顯效;體溫正常,咳嗽、咳痰及肺部體征好轉,證候積分減少30%~69%為有效;未達上述標準為無效。②中醫證候積分:于治療前、治療7 d后評估患兒咳嗽氣粗、痰多稠黃、煩熱口干3項癥狀,按照癥狀由無到重度分別計0、1、2、3分,癥狀越嚴重,評分越高。③不良反應:記錄惡心嘔吐、腹瀉等發生情況。
1.5 統計學分析采用SPSS 22.0統計軟件處理數據。計量資料以±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臨床療效觀察組的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的臨床療效比較[n(%)]
2.2 中醫證候積分兩組治療后的咳嗽氣粗、痰多稠黃、煩熱口干積分均低于治療前,且觀察組各項積分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的中醫證候積分比較(±s,分)

表2 兩組的中醫證候積分比較(±s,分)
注:與同組治療前比較,a P<0.05。
時間 組別 n 咳嗽氣粗 痰多稠黃 煩熱口干治療前 觀察組 49 2.11±0.23 1.92±0.27 1.93±0.27對照組 49 2.06±0.25 1.98±0.24 1.87±0.22 t 1.030 1.163 1.206 P 0.306 0.248 0.231治療后 觀察組 49 0.78±0.12a 0.72±0.10a 0.62±0.14a對照組 49 1.03±0.21a 0.92±0.13a 0.91±0.17a t 7.235 8.536 9.218 P 0.000 0.000 0.000
2.3 不良反應兩組治療期間均未見嚴重不良反應發生。
小兒咳嗽四季均可發病,尤以冬春季節最多,加之近年來生活水平的提高,小兒飲食多為高營養、高熱量食物,易損傷脾胃,致使該病發病率居高不下。現代醫學針對咳嗽以對癥治療為主,鹽酸氨溴索為常用藥,能夠降低痰液粘稠度,促進痰液排出,對于體溫≥38.5℃患兒加用布洛芬混懸液治療,以減輕發熱對機體造成的損傷[5]。經對癥治療后絕大多數咳嗽患兒的癥狀可得到緩解,但仍然存在部分患兒癥狀改善不明顯,甚至加重。祖國醫學重視整體和辨證論治,可通過調節人體的整體狀態來達到去除病邪的目的。
中醫學認為,小兒肺常不足,風邪易侵襲肺衛,導致肺失宣肅,津液失于布散,聚而為痰,且現代兒童多食肥甘厚膩、生冷之品,易損傷脾,而脾為生痰之源,導致痰液積于肺,加之小兒為純陽之體,邪氣易化熱,痰熱互結,發為咳嗽[6]。故治療咳嗽應以清熱、化痰、止咳為基本原則。本研究結果顯示,與對照組相比,觀察組的總有效率較高,治療后咳嗽氣粗、痰多稠黃、煩熱口干積分均較低,兩組治療期間均未見嚴重不良反應,表明應用清肺止咳湯治療痰熱壅肺證咳嗽患兒的效果確切,有助于癥狀緩解,安全可靠。畢斗星等[6]應用清熱、宣肺、止咳之法治療急性支氣管炎(痰熱壅肺證)患者,可有效改善臨床癥狀、體征及肺功能,減輕炎性反應,與本研究結果一致。治療痰熱壅肺證咳嗽的關鍵在于清熱、止咳、宣肺。清肺止咳湯中生石膏清熱瀉火,浙貝母清熱化痰,瓜蔞、膽南星清熱化痰,桔梗宣散肺氣、止咳祛痰,陳皮理氣健脾、化痰燥濕,射干、黃芩清熱燥濕,炒紫蘇子止咳平喘、清痰下氣,麩炒枳實行痰除痞、破氣消積,炒牛蒡子疏散風熱、清熱解毒,麩炒枳殼健脾益胃、宣肺化痰,地龍清熱止咳,姜半夏溫中散寒、降逆止嘔。諸藥配伍,共奏清熱化痰、宣肺止咳之效。現代藥理研究[7-8]顯示,桔梗中含有甾體、黃酮、酚酸等成分,具有鎮咳、祛痰、抗炎等作用;瓜蔞可裂解痰液黏蛋白,降低痰液黏度,促進痰液咳出,且可抑制氨水引起的咳嗽;枳殼中含有的揮發油是殺菌、祛痰、鎮咳的主要成分;黃芪中黃酮苷類、揮發油、多糖等成分具有增強機體免疫力、抗炎等作用。
綜上所述,清肺止咳湯治療痰熱壅肺證咳嗽患兒的效果顯著,利于緩解臨床癥狀,安全可靠,是一種理想的治療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