阮春燕,耿金花,鄔欣桃,林俏麗
(廣東省中醫院大學城醫院 綜合三科,廣東 廣州 511436)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是呼吸內科常見病與多發病,該病具有較強的進展性,急性加重期患者肺功能呈現明顯減退趨勢,長此以往可能誘發呼吸系統衰竭,最終甚至威脅患者生命安全。目前臨床針對COPD急性加重期患者多采用藥物配合呼吸機通氣治療,但部分患者因長期處于疾病狀態下,負性情緒較為顯著,導致治療效果及預后結局較差。研究[1]認為,針對COPD急性加重期患者實施合理的護理干預措施可有效改善其心理狀態及康復期生活質量。本研究主要探討中醫護理干預對COPD急性加重期患者心理狀態及生活質量的影響,旨在為此類患者護理方案的選擇提供新的思路。
1.1 一般資料選擇2019年8月至2021年9月我院收治的84例COPD急性加重期患者為研究對象,診斷符合《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AECOPD)診治中國專家共識(2017年更新版)》[2]中相關標準。將患者隨機分為觀察組(n=42)與對照組(n=42)。觀察組男性23例,女性19例;年齡42~83歲,平均(60.24±7.33)歲。對照組男性24例,女性18例;年齡39~81歲,平均(60.15±6.98)歲。兩組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有可比性。
1.2 護理方法對照組予以常規護理,參考科室相關護理規范嚴格執行健康教育、藥物療效觀察、呼吸訓練等基礎護理措施。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予以中醫護理干預,包括:①情志護理。通過與患者進行密切溝通交流明確其負性心理情緒類型及出現原因,然后從語言、表情、態度、行為等方面不斷引導患者改善自我情緒,解除其顧慮與煩惱,提升患者的治療依從性,幫助患者建立治愈疾病的信心。②飲食干預。中醫學認為“腎主水,咸傷腎”,故日常飲食需減少鹽分的攝入量,并適當增加赤小豆、冬瓜、鯉魚燒湯等的攝入,起到利尿補氣、抗炎消腫之功效;此外,還需囑咐患者盡量避免食用辛辣、刺激性食物,可選擇桂圓紅棗湯,并增加新鮮水果食用頻次。③運動干預。除對患者進行日常呼吸功能強化訓練外,還可根據患者病情恢復情況制定合理的運動鍛煉方案,如采用陪伴患者散步或指導其學習太極拳的方式來提高恢復效果,日常運動要充分考慮適宜性。④辨證護理。若患者為肺腎氣虛證,則護理人員時刻注意幫助其保暖,避免受寒,此外還需觀察痰量、顏色與氣味,當患者出現氣短出汗時需使用熱毛巾擦拭面部以緩解癥狀;若患者為腎陰虛證,則可選用麥冬與五味子泡水飲用,癥狀嚴重時可考慮對足三里、豐隆及天突等穴位進行針刺處理。
1.3 觀察項目①比較兩組患者護理前后的心理狀態,分別采用焦慮自評量表(SAS)與抑郁自評量表(SDS)[3]評估患者的不良心理狀態,量表總分均為100分,得分越高表示患者不良心理狀態越明顯。②比較兩組患者護理前后的肺功能,采用德國JAEGER肺功能儀(Master Screen Paed)測定用力肺活量(FVC)、第一秒用力呼氣容積(FEV1)、FEV1/FVC,單項指標連續檢測3次,計算平均值納入統計。③比較兩組患者護理前后的生活質量,采用SF-36生活質量量表[4]評價生活質量,量表總分為100分,得分越高表示患者生活質量越好。
1.4 統計學方法使用SPSS 21.0統計軟件處理數據。計量資料以±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n(%)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的心理狀態比較護理后,觀察組的SAS與SDS評分均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兩組護理前后的心理狀態評分比較(±s,分)

表1 兩組護理前后的心理狀態評分比較(±s,分)
注:與本組護理前比較,*P<0.05。
組別 n SAS評分護理前 護理后 護理前 護理后觀察組 42 72.19±6.79 45.61±5.71* 74.51±7.22 43.92±5.75*對照組 42 71.94±6.85 53.48±5.80* 74.04±6.87 54.88±6.01*t值 0.168 6.267 0.306 8.540 SDS評分P值 0.867 0.000 0.760 0.000
2.2 兩組患者的肺功能比較護理后,觀察組的FVC、FEV1及FEV1/FVC均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2 兩組護理前后的肺功能指標比較(±s)

表2 兩組護理前后的肺功能指標比較(±s)
注:與本組護理前比較,*P<0.05。
時間 組別 n FVC(L) FEV1(L) FEV1/FVC(%)護理前 觀察組 42 1.21±0.16 1.06±0.12 81.15±7.61對照組 42 1.20±0.13 1.04±0.13 81.27±7.58 t值 0.314 0.733 0.072 P值 0.754 0.466 0.943護理后 觀察組 42 1.49±0.17* 1.29±0.15* 92.41±4.98*對照組 42 1.32±0.15* 1.20±0.13* 87.54±5.10*t值 4.860 2.939 4.428 P值 0.000 0.004 0.000
2.3 兩組患者的生活質量比較護理后,觀察組的SF-36評分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3。
表3 兩組護理前后的生活質量評分比較(±s,分)

表3 兩組護理前后的生活質量評分比較(±s,分)
組別 n 護理前 護理后 t值 P值觀察組 42 42.87±5.48 70.02±7.79 18.474 0.000對照組 42 43.04±5.16 60.33±7.24 12.603 0.000 t值 0.146 5.905 P值 0.884 0.000
COPD急性加重期是呼吸內科極為嚴重的病程分期,臨床針對COPD急性加重期患者通常予以呼吸機輔助通氣配合其他藥物治療,但部分患者的治療依從性較差,病情較為特殊,導致臨床治療效果并不顯著[5]。常規護理模式在COPD急性加重期患者治療中的應用雖能一定程度上提升療效,但該護理模式下的各項護理措施較為片面,且對患者心理狀態的干預較少,故無法從根本上改善患者的治療結局,局限性較為明顯。本研究所采用的中醫護理干預主要從情志護理出發,通過改善患者的消極心理狀態來提高其后續對治療與護理行為的依從性,保證護理效果的持續性提升;通過以中醫理論為基礎的飲食干預方案改善患者機體營養狀態,為其病情恢復提供有利條件;結合患者身體素質及運動耐受情況制定針對性運動干預方案可改善患者的身體健康狀況,同時對其呼吸功能的穩定改善有重要價值;以中醫辨證理論為基礎實施護理措施可結合患者日常臨床癥狀表現開展針對性護理,進而確保護理效果的提升,保證患者預后結局的改善。
研究[6]認為,患者心理狀態是影響其病情康復的重要因素,消極心理情緒不但會影響治療與護理方案的開展,還可能誘發其他風險事件,最終增加治療難度。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護理后的SAS、SDS評分均低于對照組(P<0.05),表明中醫護理干預的應用對患者消極心理狀態有重要的調整作用。FVC、FEV1及FEV1/FVC可直接反映患者的肺功能狀態。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護理后的FVC、FEV1及FEV1/FVC均高于對照組(P<0.05),表明中醫護理干預對患者肺功能的持續性改善有重要價值。本研究結果還顯示,觀察組護理后的生活質量評分高于對照組(P<0.05),表明中醫護理可結合患者自身情況制定一系列干預措施來調整其身心狀態,促進其病情康復。
綜上所述,中醫護理干預可有效改善COPD急性加重期患者的心理狀態與肺功能,提高患者生活質量,值得臨床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