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雪瑾,喻海洋,郭丹,吳俊平,蔣秋煥
(河南省人民醫院1神經內科,2康復科,3健康管理科,4護理部質量管理科,河南 鄭州 450003)
目前,我國處于老齡化社會不斷加速發展的階段,隨著高血壓、糖尿病、高血脂癥等基礎疾病患者數量的不斷增加,臨床腦梗死的發病率不斷上升[1]。依賴于科技的進步以及醫療技術水平的提升,盡管腦梗死患者致死率有所下降,但尚無醫學手段使其病情完全轉歸,部分患者仍然存在肢體功能障礙,給患者和家庭帶來極大的影響。Brunnstrom分期康復護理是基于腦梗死患者的運動功能、肌張力評估結果實施康復措施,有助于促進患者肢體功能恢復。基于此,本研究探討Brunnstrom分期康復護理在腦梗死患者中的應用效果,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取2020年5月至2021年5月期間在河南省人民醫院治療的100例腦梗死患者為研究對象,編號后按照隨機抽簽的方式分為對照組(n=50)和觀察組(n=50)。對照組中男性29例,女性21例;年齡49~76(59.25±6.37)歲。觀察組中男性31例,女性19例;年齡51~75(60.08±5.87)歲。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 干預方法對照組予以常規護理,包括密切監測病情、并發癥預防、健康宣教、心理護理、康復鍛煉等。觀察組在常規護理的基礎上予以Brunnstrom分期康復護理,根據患者肢體運動特征分為六期:①1期為患側肢體不可運動,應當保持患者處于平臥狀態,在壓迫部位墊軟枕,預防壓瘡;同時,對健側肢體開展臀部肌力、大腿肌力訓練,指導患者嘗試想象患側肢體正常運動,并采用聽覺、視覺刺激患者中樞神經,驅動運動意識。②2期為患側肢體僅可少量運動,在該階段可進行肩關節、髖關節等被動鍛煉,如聳肩、提臀等,并且可以適當進行坐位平衡、肩肘負重坐騎等運動。③3期為患側肢體可進行協同性運動,在患者病情穩定狀態下可以協助或指導其借助器械進行各項運動鍛煉,提高肢體控制能力和感知力。④4期為患側肢體可進行簡單的分離動作,可協助患者進行肢體負重練習,包括起坐練習、翻書訓練、行走等,以改善肢體協調性。⑤5期為患側肢體可進行相對精細的分離運動,在功能鍛煉過程中逐漸矯正患者行走、坐臥的姿態,逐漸過渡到上下樓、跨越障礙物等練習,同時可嘗試進行日常生活能力訓練,如洗臉、喝水等。⑥6期為患側肢體運動較為協調,該階段以引導式鍛煉為主,包括肌肉拉伸、腿部正常鍛煉、俯臥伸展等,患者可積極參與團體式活動,促進自身身體、語言、心理功能恢復。
1.3 觀察指標①于干預前后采用Fugl-Meyer運動功能評估量表(FMA)[2]評價兩組患者的肢體功能,評估內容包括上肢(66分)和下肢(34分),總分為100分,評估分值越高則肢體功能越佳。②于干預前后采用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3]評估兩組患者的神經功能,分值范圍0~24分,評估分值越低則神經功能恢復越好。③于干預前后采用Barthel指數[4]評估兩組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總分為100分,評估分值越高則日常生活能力越好。④記錄兩組患者干預期間的并發癥發生情況。
1.4 統計學方法采用SPSS 21.0統計軟件處理數據。計量資料以±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n(%)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肢體運動功能干預后,觀察組患者的上肢評分、下肢評分及FMA總分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的肢體運動功能評分比較(±s,分)

表1 兩組的肢體運動功能評分比較(±s,分)
注:與本組干預前比較,*P<0.05。
時間 組別 n 上肢評分 下肢評分 FMA總分干預前 觀察組 50 21.97±3.18 11.30±2.56 33.16±4.21對照組 50 21.55±3.11 11.74±2.81 33.78±4.58 t 0.668 0.819 0.705 P 0.506 0.415 0.483干預后 觀察組 50 53.74±5.03* 29.63±4.49* 87.71±7.22*對照組 50 47.85±4.75* 25.51±4.28* 74.33±6.83*t 6.020 4.697 9.520 P 0.000 0.000 0.000
2.2 神經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干預后,觀察組患者的NIHSS評分低于對照組,Barthel指數評分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的神經功能評分和日常生活能力評分比較(±s,分)

表2 兩組的神經功能評分和日常生活能力評分比較(±s,分)
注:與本組干預前比較,*P<0.05。
組別 n NIHSS評分干預前 干預后 干預前 干預后觀察組 50 14.12±3.67 4.17±1.13* 39.05±5.46 63.82±7.95*對照組 50 13.95±3.82 5.25±1.37* 37.84±5.91 56.67±7.81*t 0.227 4.300 1.063 4.537 Barthel指數評分0.821 0.000 0.290 0.000 P
2.3 并發癥觀察組的并發癥發生率為2.00%,低于對照組的16.00%,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的并發癥發生率比較[n(%)]
臨床上,腦梗死容易破壞患者中樞神經元,導致肢體痙攣偏癱,引發不同程度的運動功能障礙。有研究[5]指出,針對不同程度肢體運動功能障礙的腦梗死患者實施針對性的分期康復護理鍛煉有助于改善其神經功能,促進肢體運動功能恢復。Brunnstrom分期康復護理是近年來一種新型的護理模式,主要是通過對患者病情、肢體功能進行評估后實施6個分期的康復護理,可以在不同階段實施針對性的肢體鍛煉,提升機體功能。除此之外,Brunnstrom分期康復護理更具系統性,通過循序漸進的肢體鍛煉可以促進大腦側支循環建立,修復受損腦細胞,有助于患者神經功能恢復。王雪嬌等[6]的研究表明,與常規康復護理模式相比,Brunnstrom分期康復護理更利于提高腦梗死患者的肢體運動功能,減少神經功能損傷。
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干預后的上肢和下肢運動功能評分以及FMA總分均高于對照組(P<0.05),提示Brunnstrom分期康復護理對腦梗死患者肢體運動功能的康復具有顯著的效果。腦梗死的臨床治療原則主要為緩解臨床癥狀,促進神經功能恢復,改善預后。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干預后的NIHSS評分低于對照組,Barthel指數評分高于對照組(P<0.05),表明Brunnstrom分期康復護理實施過程中,通過分階段的針對性肢體鍛煉可促進腦梗死患者的神經功能恢復,提高生活質量。另外,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干預期間的并發癥發生率低于對照組(P<0.05),表明Brunnstrom分期康復護理可有效降低腦梗死患者住院期間的并發癥發生風險。
綜上所述,Brunnstrom分期康復護理有助于改善腦梗死患者的肢體運動功能和神經功能,提高患者日常生活能力,降低并發癥風險,值得臨床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