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培培,卞勤英,王利紅
(鄭州中醫骨傷病醫院1護理部,2感染管理科,3骨關節一科,河南 鄭州 450016)
股骨頭壞死是骨科常見疾病,該病多由股骨頸骨折復位不良或骨組織異常病變引發,患者患病后的臨床表現以疼痛為主,疾病進展后髖部活動不同程度受限,最終可導致殘疾的發生。股骨頭壞死病因復雜,臨床治療時間較長,患者預后結局較差,是骨科常見的難治癥[1]。目前臨床針對股骨頭壞死多采用手術治療,保髖手術的應用可較大程度改善患者的臨床癥狀,但手術本身具有創傷性,由此可能延長患者的術后恢復時間,最終增加其康復期風險。研究[2]認為,早期康復護理在股骨頭壞死患者術后的護理效果較好,可一定程度提升患者的恢復效果,同時還能改善其髖關節功能,但各類患者對運動療法的耐受性存在較大差異,因此實際應用效果仍舊有限。本研究探討中藥熏蒸聯合早期康復護理在股骨頭壞死患者中的應用效果。
1.1 一般資料選擇2019年8月至2021年9月鄭州中醫骨傷病醫院收治的80例股骨頭壞死患者為研究對象,隨機分為觀察組(n=40)與對照組(n=40)。觀察組男性23例,女性17例;年齡23~78歲,平均(43.55±5.01)歲。對照組男性21例,女性19例;年齡24~76歲,平均(43.18±5.04)歲。兩組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 入選標準納入標準:①實施保髖手術治療;②年齡≥18歲,知曉研究進展,自愿參與研究;③意識清醒且認知功能正常,可自主配合康復護理方案開展。排除標準:①并發全身性感染性疾病者;②存在其他部位骨折疾病者;③認知功能障礙或存在其他神經系統類型疾病者;④對本研究所采用干預方案嚴重不耐受者;⑤存在其他重癥疾病需立即治療者;⑥病歷資料缺失影響研究開展者。
1.3 干預方法兩組均于術后進行早期康復護理干預,包括:①術后1~7 d進行患側股四頭肌、臀大肌收縮訓練,每天進行3~4次抬腿訓練;術后8~14 d待手術損傷部位組織腫脹現象消失后進行關節主動與被動活動訓練;術后15~21 d可進行床旁擺腿、屈伸膝關節、床旁站立等訓練;術后22~28 d強化臀股肌抗阻力訓練,結合患者恢復情況開展外展直腿被動抬高訓練,不超過30°。②對患者實施髖部牽拉松動手法護理,時間為30 min,根據患者的自身耐受情況加強手法干預強度。觀察組在此基礎上進行中藥熏蒸治療,儀器采用MD-99C型電腦熏蒸治療儀,藥物選擇劉寄奴30 g,海桐皮30 g,蘇木30 g,羌活30 g,芒硝30 g,當歸15 g,紅花15 g,丹參10 g,白芷10 g,甘草10 g。將藥物置于蒸發器中,加入2 500 mL冷水、250 m L食醋。設定蒸發器溫度40℃~45℃,室內溫度26℃、濕度70%,協助患者平躺于熏洗床上,保證肢體在功能位范圍內接受干預,單次中藥熏蒸時間為30 min,1次/d,連續28 d。
1.4 觀察項目①比較兩組患者的干預效果,結合患者關節活動情況及患側疼痛癥狀進行療效評估[3]:患側無疼痛感,關節活動未受限制且無跛行出現為顯效;患側有輕微疼痛感且呈現好轉趨勢,關節活動基本無限制,輕微跛行為有效;患側疼痛感強烈且未見緩解,關節活動受限且出現跛行為無效。②比較兩組患者干預前、干預7 d后、干預14 d后及干預28 d后的疼痛程度,采用視覺模擬評分法(VAS)[4]評估,量表總評分10分,評分越高表示疼痛程度越嚴重。③比較兩組患者干預前后的髖關節情況,采用髖關節Harris評分量表[5]評估,量表評估項目包括疼痛、功能以及活動度,上述單項目評分為100分,得分越高表示患者髖關節恢復情況越好。
1.5 統計學方法使用SPSS 21.0統計軟件處理數據。計量資料以±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n(%)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的干預效果比較觀察組的總有效率為95.00%,高于對照組的72.50%(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的干預效果比較[n(%)]
2.2 兩組患者的疼痛程度比較干預7 d、14 d、28 d后,觀察組的VAS評分均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2 兩組干預前后的VAS評分比較(±s,分)

表2 兩組干預前后的VAS評分比較(±s,分)
注:與本組干預前比較,*P<0.05。
組別 n 干預前 干預7d后 干預14d后 干預28d后觀察組 40 6.15±0.68 4.11±0.47* 2.73±0.30* 1.15±0.14*對照組 40 6.20±0.73 5.04±0.58* 3.60±0.37* 1.48±0.16*t值 0.317 7.879 11.551 9.817 P值 0.752 0.000 0.000 0.000
2.3 兩組患者的髖關節指標比較 干預后,觀察組的髖關節疼痛、功能及活動度評分均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3。
表3 兩組干預前后的髖關節功能評分比較(±s,分)

表3 兩組干預前后的髖關節功能評分比較(±s,分)
注:與本組干預前比較,*P<0.05。
時間 組別 n 疼痛 功能 活動度干預前 觀察組 40 21.04±3.11 23.44±3.22 18.91±2.56對照組 40 20.69±3.04 23.71±3.15 19.23±2.45 t值 0.509 0.379 0.571 P值 0.612 0.706 0.570干預后 觀察組 40 82.25±8.44* 79.33±8.26* 75.33±8.04*對照組 40 71.31±7.68* 68.54±7.41* 67.56±7.29*t值 6.063 6.150 4.528 P值 0.000 0.000 0.000
股骨頭壞死屬于一類臨床常見的進展性疾病,患者發病初期通常表現為患側肢體疼痛,病情進展后髖關節功能活動受限,若未經及時治療可能導致殘疾發生。目前臨床針對股骨頭壞死多予以保髖手術治療,但部分患者經手術治療后病情恢復效果不佳,預后結局較差。研究[6]認為,早期康復護理的實施對諸多類型骨折手術患者的病情恢復具有促進價值,合理運動行為干預可有效促進炎性物質吸收,同時改善患者髖部血液循環,為康復期關節功能的恢復創造了有利條件。然而,由于部分患者對運動不耐受,單一運動療法的效果仍舊有限。本研究將中藥熏蒸與早期康復護理聯合應用于股骨頭壞死康復期干預中,結果顯示,觀察組的干預效果優于對照組(P<0.05),表明聯合干預模式對患者臨床治療效果的提升有重要作用。究其原因在于:中藥熏蒸時產生的熱氣可增加皮膚通透性,進而增加藥物吸收效率,促進藥物在患處的有效作用,故配合運動療法的療效更佳。本研究結果還顯示,觀察組干預后各時間點的VAS評分均低于對照組(P<0.05),提示聯合干預有助于患者術后疼痛的緩解。本研究所選用的劉寄奴與蘇木可通過熏蒸的方式充分發揮其藥效,達到活血、化瘀與止痛功效,諸藥共用發揮協同作用,藥效更好,因此患者的疼痛程度也相應緩解。本研究中觀察組干預后的髖關節疼痛、功能以及活動度評分均高于對照組(P<0.05),提示中藥熏蒸的應用可通過祛風散寒、疏通經絡來提升手術治療與運動干預效果,最終提升患者的髖關節功能,促進患者康復。
綜上所述,中藥熏蒸聯合早期康復護理應用于股骨頭壞死患者的效果顯著,可有效緩解患側肢體疼痛,改善髖關節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