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福榮,張敏
(濮陽市油田總醫院 健康管理部,濮陽 河南 457001)
潰瘍性結腸炎(UC)是常見的慢性腸道炎癥疾病,該病的病程較長,復發率高。目前臨床尚無治愈手段,患者需長期接受藥物治療,控制不佳者需接受手術干預。UC臨床可表現為腹痛、膿血便等,病情反復發作可對腸道造成結構性損傷,增加癌變的風險[1]。研究[2]表明,自我管理能力與UC患者堅持治療、控制病情、改善預后關系密切。然而多數UC患者在治療期間會產生焦慮、煩躁、不安等情緒,降低其治療依從性,阻礙疾病康復進程。UC患者依從性差及自我管理能力低的原因為其對疾病知識的了解不足,缺乏增強自我管理能力的途徑,而健康教育為增加患者疾病知識的最佳途徑。本研究將多途徑團隊式健康教育模式用于UC患者,觀察對其治療依從性及自我管理能力的影響。
1.1 一般資料選取2017年2月至2021年2月體檢中心經腸鏡診斷為潰瘍性結腸炎并收住我院治療的120例患者為對象。納入標準:①符合UC診斷標準;②意識清楚,無溝通障礙;③處于緩解期,Mayo評分≤2分。排除標準:①患有其他需長期用藥的慢性病;②合并循環、呼吸、泌尿等系統疾病;③合并腸道腫瘤。按照入組單雙順序分為兩組各60例。觀察組年齡27~60(41.26±6.54)歲,男25例、女35例,體質量指數(BMI)(21.43±2.08)kg/m2,受教育年限(11.67±2.36)年。對照組年齡25~59(41.14±6.48)歲,男28例、女32例,BMI(21.15±2.13)kg/m2,受教育年限(11.50±2.41)年。兩組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 干預方法對照組采用常規健康教育:對入組患者進行一對一的床旁健康教育,講解疾病知識、治療方法、治療藥物等。觀察組采用多途徑團隊式健康教育:①建立UC健康管理微信群,群成員包括消化內科副主任及以上職稱醫師、具有5年以上工作經驗的護士、健康管理師。邀請患者及家屬加入微信群。每周三及周五上午8:00定時向群內推送有關UC的健康知識,如疾病發病原因、臨床表現、危害、治療方法、治療藥物、不良反應、飲食注意事項等,通過文字、視頻、音頻等形式上傳。要求UC患者記錄每天用藥、飲食及睡眠情況,并打卡至群內;設置專門的護理人員收集患者的打卡信息,對于未能及時打卡的患者進行提醒。同時設置專人在群內解答患者的疑問,保證患者可得到及時、專業的解答,提高治療依從性。②組織UC健康講座,邀請消化內科、胃腸外科、營養科室、臨床藥師、心理咨詢師等進行授課,每月組織1次。健康講座共分10個專題,每個專題講授45 min,內容為UC的基本知識、用藥知識、并發癥知識、胃管的放置、心理疏導、營養干預、孕期用藥、手術注意事項、家庭支持、社會支持。授課結束后鼓勵患者之間互相交流,分享自身學習經驗;建議患者可自主組成互助對,增強病友間的支持,利用同伴支持激發患者學習的主動性。③健康宣傳手冊:向UC患者發放我院自行制定的UC患者自我管理手冊,內容包含UC疾病知識、藥物知識、飲食指導及自我管理等,便于患者隨時翻閱、學習。
1.3 觀察指標①利用Morisky藥物依從性問卷(MMAS-8)[3]評價患者的服藥依從性,MMAS-8>7分為依從性優,6~7分為依從性良,<6分為依從性差。②利用中文版克羅恩病與潰瘍性結腸炎知識問卷[4]評價患者的疾病知識掌握情況,從飲食(2個條目)、疾病基礎知識(11個條目)、藥物知識(5個條目)、并發癥知識(6個條目)4個領域評價患者的UC知識掌握情況,每個條目0~1分,分值越高則掌握程度越高。③利用炎癥性腸病患者自我管理行為量表[5]從疾病監測、用藥管理、情緒管理、日常生活管理、飲食管理、運動管理、資源利用等維度評價患者的自我管理行為,共36個條目,每個條目0~4分,分值越高則自我管理能力越好。
1.4 統計學方法采用SPSS 23.0統計軟件處理數據。計數資料以n(%)表示,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以±s表示,采用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的服藥依從性比較觀察組的服藥依從優良率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兩組的服藥依從性比較[n(%)]
2.2 兩組的疾病知識掌握情況比較觀察組的飲食知識、疾病基礎知識、藥物知識、并發癥知識評分均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2 兩組的UC疾病知識掌握情況比較(±s,分)

表2 兩組的UC疾病知識掌握情況比較(±s,分)
藥物知識 并發癥知識觀察組 60 1.22±0.35 5.12±2.13 2.76±1.31 2.12±1.30對照組 60 1.10±0.26 4.29±2.24 2.13±1.49 1.62±1.33 t 2.132 2.080 2.460 2.083 P 0.035 0.040 0.015 0.040組別 n 飲食知識 疾病基礎知識
2.3 兩組的自我管理能力比較觀察組的自我管理行為各維度評分均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3。
表3 兩組的自我管理行為評分比較(±s,分)

表3 兩組的自我管理行為評分比較(±s,分)
維度 觀察組(n=60) 疾病監測 16.29±3.21 用藥管理 20.19±3.27 情緒管理 23.17±5.25 日常生活管理 14.57±3.12 31.70±7.對照組(n=60) t P12.09±3.09 7.302 <0.00113.47±3.12 11.517 <0.00119.02±3.42 5.130 <0.0019.87±2.93 8.506 <0.001飲食管理 18 22.34±6.54 7.465 <0.001運動管理 10.53±3.01 6.09±2.35 9.006 <0.001資源利用 16.37±9.98 11.02±6.34 3.505 0.001
UC是消化系統常見病,由于該病的病程長,患者需長期服藥治療。然而部分UC患者在治療期間由于缺乏對疾病的了解或因藥物不良反應等原因可出現自行停藥或換藥現象,影響其治療依從性,進而降低治療效果。患者治療依從性狀態與其自我管理能力密切相關。研究[6]表明,健康教育是臨床進行科普宣傳的最簡便、實用的方法,可增強患者對疾病的了解,提高其對遵醫囑治療的重視程度,提升自我管理能力。
本研究將多途徑團隊式健康教育用于UC患者,利用微信平臺、健康講座及宣傳手冊,綜合線上、線下手段為患者提供全方位的信息支持。吳麗濱等[7]以微信作為媒介,為患者提供連續的護理干預,結果顯示,UC患者的遵醫行為顯著改善。本研究通過構建UC微信群,為醫患溝通搭建及時、有效的交流平臺,可幫助患者及時解決治療中遇到的問題,鼓勵患者分享學習及治療經驗、體會,建立良好的疾病管理模式;利用UC健康講座指導患者進行合理的自我監測,及時調整自身的飲食、用藥習慣,并給予心理疏導,減少治療不依從帶來的風險;通過發放宣傳手冊為患者學習疾病知識提供參考,指導患者有效地進行自我管理。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的服藥依從優良率高于對照組,提示多途徑團隊式健康教育可提高UC患者的治療依從性。本研究結果亦顯示,觀察組患者的UC疾病相關知識掌握情況優于對照組,自我管理行為各維度評分均高于對照組,提示多途徑團隊式健康教育可促進患者掌握疾病知識,提高自我管理能力。多途徑團隊式健康教育通過多種方式保持健康教育的連續性,為患者提供全面、系統、分層次、針對性強的健康教育知識,通過打卡、記錄等強化患者的自我管理意識,提高其自我管理能力。
綜上所述,多途徑團隊式健康教育可提高UC患者的治療依從性,增強其對疾病知識的掌握,提升其自我管理能力。